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部委專題--國資委專題 > 正文
 

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積極落實“科教興市”主戰略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8月14日 09:59 國資委網站

  近年來,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積極落實“科教興市”主戰略,堅持“科技強港,科技興企”方針,圍繞提高裝卸效率、提升碼頭設施和管理手段、提高科技在生產經營中的應用能力,積極開展科技創新,促進了集團的快速發展。2001年上海港的貨物吞吐量為2.2億噸,2005年迅速上升到4.43億噸,居世界第一;2005年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08萬標準箱,位列世界第三;今年上半年,集團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008萬標準箱,為全年突破2000萬標準箱大關奠定了扎實基礎。

  一、緊貼建設實際,開展技術創新

  集團針對港口裝卸中的關鍵技術難題,開展了生產應用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究和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采取科技重點攻關和產、學、研聯合攻關、重大技術裝備自主開發、引進消化吸收等多種形式,在港口生產和建設的眾多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結合外高橋一期碼頭的數字化建設、外高橋二期碼頭自動化堆場建設、外高橋碼頭建設和集裝箱電子標簽等項目開展關鍵技術研究,與上海海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振華港機公司、上海港機重工等單位廣泛開展科技開發、技術攻關活動,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先后開展了“2.4G無線擴譜通訊車載系統”、“上海港生產管理系統架構優化”、“集裝箱自動化堆場”、“集裝箱電子標簽系統”、“超大型集裝箱碼頭建設中成套技術的開發研究”等項目的開發和推廣應用。特別是外高橋公司自主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集裝箱無線生產系統”技術,對提高上海港集裝箱裝卸服務的綜合效率,用信息化改造傳統裝卸工藝起著決定性作用,促進了上海港集裝箱產業的跨躍式發展。

  二、加大科研投入,取得豐碩成果

  自2003年實施改制到2005年底,集團共科技立項290項,科技投入20.2億元人民幣,共承擔國家、交通部和上海市重點科研項目10項,申報國家專利110項,獲得國家、交通部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10項。2003年,集團用于科技開發投入近2.1億元,超過國家規定的3%,達到10.71%以上。2004年,集團下達科技計劃項目68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項,市級項目2項,科技投入總計5.8億元人民幣。

  2005年,集團下達科技計劃項目51項,全年科技投入達12.3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上海市科委為《現代集裝箱物流與裝備集成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和《內貿集裝箱電子標簽與自動智能識別系統》項目無償撥款1500萬元;此外,還投入2億元人民幣在外高橋分公司開展“現代集裝箱物流與裝備集成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的研究,以及“集裝箱電子標簽系統的示范應用”等項目的開發研究。投入與回報成為正比,2006年5月,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的“集裝箱電子標簽裝置”、“一種用于集裝箱的電子標簽和電子封條的連接方法”、“一種用于集裝箱作業的安全裝置”和“集裝箱自動化堆場及堆場裝卸工藝”等四個科研項目在巴黎國際發明展覽會上獲得四枚金牌。這也是巴黎國際發明展上首次出現一個團隊一次獲得四枚金牌。其中,“集裝箱電子標簽裝置”的發明更被發明展覽會評審主席譽為“是一場改變運輸方式的革命”。

  三、積極投入應用,促進成果轉化

  集團注重促進成果轉化,把自主創新的關鍵技術應用到生產實際中。一是“集裝箱碼頭建設集成技術創新研究”項目,總體技術經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檢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課題組還申請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這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及在港口建設大型集裝箱碼頭的成功應用,標志著我國自行設計建造集裝箱碼頭的能力和水平達到了世界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推動支撐了建設我國具有現代化水平的集裝箱碼頭群,提升了上海港的核心競爭力。該項成果獲得了2004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中國交通部航海科技一等獎。二是“數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統的研究與開發”項目,創新了為客戶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的技術。項目中面對投資決策層人員的“集裝箱裝卸工藝仿真決策系統”,通過多級排隊網絡模型在港口集裝箱優化仿真上的應用,創新了尋找集裝箱碼頭工藝效率最大化和投資最小化的決策管理。該項成果先后獲得2003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職工科技創新一等獎和中國交通部航海科技二等獎。三是“集裝箱電子標簽系統的研究與開發”項目,該項目的總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四、搭建創新平臺,培養鍛煉人才

  為更好地適應技術創新對企業的要求,集團專門成立了技術中心,負責全集團的技術管理、技術開發、技術創新,已成為集開發、管理為一體,職責清晰的集團技術系統。科技項目的開發研究、科技成果的評審和獎勵、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均達到了規范化的要求。開展了科技工作計算機輔助管理,使科技管理工作走在全國港口前列,基本形成了以企業為主的自主創新科技體系和科技管理制度。

  同時,集團還通過交流、參評等途徑,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的能力。參加中國發明展覽會和國際發明展覽會;主辦科技類期刊《港口科技》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學術交流的舞臺;適時組織科技成果介紹和交流會,開展新技術的交流;切實加強高級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經營人才和高等級技術工人等隊伍的培養建設,逐步形成培養、使用、引進、激勵和約束機制。并選拔了24名業務骨干送世界著名企業馬士基公司進行為期18個月的培訓;連續兩年組織技術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共四批44人次,赴日本安川電器公司,培訓自動化變頻技術,以滿足裝卸機械和技術管理的需要。科研活動培養鍛煉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涌現出以包起帆為科技創新領軍人物的一大批杰出科技、管理復合型人才,其中培養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國家級專家1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3人,高級工程師10人,其它各層次人才近50名。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