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部委專題--發改委 > 正文
 

中國財稅體制改革國際研討會會議綜述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8月08日 15:58 發改委網站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研究和探討當前財稅體制改革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一步推進財稅體制的改革與完善,7月20-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金融司和云南省發展改革委在昆明組織召開了中國財稅體制改革國際研討會。研討會邀請了來自澳大利亞、德國、美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澳發署、英國國際發展署和中澳管理項目等國家和機構的國外專家學者;來自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社科院財貿所和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來自財政部預算司和稅政司、人大
預算工委以及發展改革委有關司局的同志;以及來自云南、北京、河北、黑龍江、江蘇、安徽、福建、山東、河南、四川和貴州等省發展改革委財金處的負責同志。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韓永文同志以及云南省省長助理湯黎路同志致開幕詞。與會中方和外方專家學者對中國目前財稅體制改革的進展、財稅體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改革的方向和重點進行了研討。現將各位專家學者的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一、關于政府間事權劃分問題

  事權劃分、收入劃分和轉移支付制度是分稅制體制的三大基本要素,事權劃分是分稅制的基礎。在我國分稅制改革過程中,沒有以規范的方式明確各級政府間事權關系,政府間事權劃分不合理,出現政府缺位、錯位和越位等現象。因此,明確各級政府間事權劃分是進一步完善我國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出發點和基礎。來自澳大利亞的著名財政專家Bhajan Singh Grewal教授作了題為“各級政府間支出責任安排:澳大利亞的經驗”的主題發言;來自中央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馬海濤教授作了題為“我國政府間事權劃分的基本構想”的主題發言。

  與會專家指出,明確政府職能是政府間事權劃分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政府職能范圍明晰、合理的條件下,政府事權劃分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才能得到保證。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政府職能基本上限定在公共性職能范圍內,并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進行一定調整。而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轉軌背景下,政府職能仍面臨著從非公共性向公共性的轉變,使得明確政府職能對于政府間事權的劃分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專家學者認為,政府間事權劃分通常都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1)受益原則。該原則要求各級政府事權范圍的界定應當依據公共產品的受益范圍來確定。(2)效率原則。即根據效率高低來確定一項公共產品應由哪一級政府提供。(3)多樣性原則。不同國家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和偏好采取差異化的事權劃分模式。(4)法制化原則。各級政府事權大小及其事權的履行都有憲法或其他法律依據。專家指出,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和人口、資源等要素流動性加大,傳統的公共服務劃分層次出現變化,如在澳大利亞,一些公共服務的提供責任呈現出向聯邦政府集中的趨勢。因此,我國政府間事權的劃分要考慮并能夠反映這種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

  一些專家指出了我國事權劃分存在的問題:一是一些應當完全由中央承擔的支出責任,地方也承擔了一部分;完全屬于地方的支出責任,中央也承擔了一部分。二是部分支出責任中央與地方職責劃分不夠合理,執行中經常發生交叉和錯位。三是我國基層政府承擔的事權過重。對目前存在的事權與財權不匹配問題,有專家指出,從各國經驗看,各級政府的事權與財權均存在不對稱的情況,如澳大利亞,財權高度集中于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擔了大量的事權,在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事權與財權不對稱。解決各級政府間普遍存在的財權與事權不對稱的關鍵是要通過轉移支付使各級政府的事權與財力相對稱。

  專家還對完善我國政府間事權劃分提出了建議。首先,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明確政府事權范圍;其次,以政府層級變化為前提,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間事權和省以下地方政府間事權;最后,要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權和支出范圍。

  是否給予地方政府舉債權成為與會專家學者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中國目前在法律上并沒有賦予地方政府舉債權,但實際上卻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基層債務問題。基層債務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基層財政收不抵支的現狀;另一方面,這些債務具有不可持續性,缺乏有效監督,增大了基層財政風險。從發達國家經驗看,地方政府都擁有一定舉債權,可以利用如債券等舉債工具來籌集資金;同時這些國家一般都有公開透明的預算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監督機制和信用評級體系來管理地方政府債務。澳大利亞每個州都有自己的信用評級體系,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發揮市場自律作用;德國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建立了審計監督機制;美國地方政府的債務要受到金融市場和州政府財政與法律體制等方面的限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一些專家認為給予地方政府舉債權的前提是,要有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建立完善有效的監督機制、信用評估體系和問責機制。

  二、關于稅收體制改革問題

  現行稅收體制的深化改革是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財政體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相比1994年稅制改革,新一輪稅制改革是在94年所確立的稅制體系框架的基礎上,著眼于現行稅制的進一步完善,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社會和諧發展。來自IMF的財稅體制改革專家Ehtisham Ahmad教授作了題為“稅收改革與中國政府間改革的順序”的主題發言;來自中國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高培勇教授作了題為“‘十一五’時期的中國稅制改革”的主題發言。

  由于稅收制度改革涉及到政府、企業和居民個人等各方面的利益制約,改革時機的選擇對于順利推進改革非常重要。目前正是稅收收入增幅最大的時期,多數專家認為當前是推動新一輪稅制改革的最好時機,應抓緊推進。

  新一輪稅制改革涉及的內容非常多。在諸多改革內容中,有三個方面的改革重點,這也是專家學者討論較多并認為更為重要的方面。一是增值稅轉型與擴展。一方面要擴大生產型增值稅轉向消費型增值稅的改革試點,在總結東北地區改革試點的基礎上,向全國推廣;另一方面要推進增值稅擴展到服務環節和服務行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促進節約型社會的構建。增值稅轉型改革會在一段時期內可能帶來稅收收入增幅的下降,因此在全國范圍開展增值稅轉型改革時要考慮到改革對稅收收入的影響。二是企業所得稅改革。根據專家測算,在現有稅制下,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相差約10個百分點,不利于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有些專家認為,鑒于企業所得稅改革會增加一部分企業的稅負,可以將企業所得稅改革與增值稅轉型改革一并推出,使兩個稅種改革帶來的稅負增減效應相抵,以減少改革阻力。三是個人所得稅改革。目前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不太理想,社會成員個人收入之間差距有擴大的趨勢。讓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多納稅并以此調節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就要實行綜合所得稅制——以個人申報為基礎,將所有所得綜合在一起,一并計稅,這既是各國個人所得稅制歷史演變的基本軌跡,也是我國個人所得稅制改革的方向。

  與會專家還討論了財產稅、資源稅的開征與改革。多數專家認為征收財產稅不僅可以作為地方政府的一個主體稅種;而且可以用來調節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特別是對存量收入差距的調節。立足于建立節約型社會和調整經濟發展結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還需要進一步討論和推進資源稅的改革。

  有專家特別提出在新一輪稅制改革中不應該再采用補償的辦法。稅制改革帶來的收入損失多是暫時的,補償性安排會造成改革的一些遺留問題,使改革不徹底。

   三、關于政府間稅收收入劃分的問題

  1994年分稅制改革基本確定了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的稅種劃分,提高了“兩個比重”,省級以下政府間收入分配關系尚不規范,但并沒有建立起徹底的分稅制。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John Freebairn教授作了題為“澳大利亞各級政府的稅收和分配”的主題發言;來自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靳東升教授作了題為“中國政府間收入劃分狀況及稅制改革”的主題發言。

  專家指出,隨著經濟發展,政府間收入劃分體制存在的問題逐漸顯現:(1)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能力不夠。中央財政收入扣除向地方稅收返還部分,實際可支配財力只占全部財政收入(包括債務收入)的約40%,省以下地方財政實際可支配財力約占60%。而發達國家中央政府財政收入的比重為:澳大利亞80%,德國50%,日本59%,英國95%。與之相比,我國中央政府實際可支配財力低于發達國家的一般水平,直接影響到中央政府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2)政府間稅權劃分方面的改革沒有實質性推進,地方政府稅收管理權限過小,不利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解決收入不足的矛盾。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間財政收入的劃分安排是與會專家學者討論的另一個熱點問題。與會專家指出,應進一步調整和規范中央與地方的收入劃分,科學界定中央與地方的稅收管理權限。在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下,必須堅持以稅種自身特征和征收效率為依據,將維護國家權益、實施宏觀調控所必須的,宜于集中征收的稅種劃分為中央稅;將適合地方征管的,宜于分散管理的稅種劃分為地方稅,充實地方稅稅種,增加地方稅收入。在減少現有政府層級的情況下,讓各級政府盡可能有各自相對獨立的主要稅種稅源,并賦予地方政府適度的地方稅收管理權。

  有些專家指出,從國際經驗看,在大多數國家,中央政府財政收入在全部財政收入中占主導地位。從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目前中央財政收入比重還較低,影響到中央政府有效地發揮宏觀調控能力,建議中央財政收入的比重還應該進一步提高。但也有一些地方同志認為,在沒有建立起規范的轉移支付制度的情況下,應該提高縣鄉財政收入的比重以解決縣鄉財政困難,而不是提高中央財政收入比重。一些專家指出,中央和地方財政比重應該適度,既要保證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又要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時需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事權劃分,二是經濟發展水平,三是大國因素。

  四、關于轉移支付制度改革的問題

  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為了均衡地區間財力差距,中央財政加大了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力度,并建立了調整工資、農村稅費改革等多項財力性轉移支付制度。但目前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仍不完善。來自德國的財政專家Otto Beierl博士作了題為“德國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的主題發言;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教授作了題為“論政府間轉移支付的分類”的主題發言;財政部預算司鄭涌副處長作了題為“中國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的主題發言。

  與會專家指出,現行轉移支付制度中仍然存在著各種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現行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不規范,缺乏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和效益評估機制,轉移支付資金使用效率不高。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轉移支付體系中基本上都形成了一個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轉移支付規模的確定具有較高透明度。在德國的轉移支付體系中,憲法規定若各州財力出現差異,則必須進行適當調整,財力較強的州需要把一部分資金轉移給財力較弱的州,以實現橫向均等化。澳大利亞多年前就成立了轉移支付撥款委員會,按公式對全國的增值稅收入向各州分配。其次,財力性轉移支付中,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較小,計算公式還不太完善,而調整工資轉移支付、農村稅費改革和解決縣鄉困難的轉移支付具有專項用途。專項轉移支付的比重較高。第三,省以下政府間轉移支付體系不完善,省以下縱向財力差距以及省內地區間橫向財力差距不斷擴大。

  針對現行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存在的各種問題,與會專家學者探討了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的思路。一是,在不斷擴大轉移支付規模的同時,必須建立一套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對政府間轉移支付活動提供指導、監督和管理,使轉移支付活動更加規范化。二是,逐步建立以因素法為基礎來確立轉移支付規模,提高轉移支付的透明度、可預見性和客觀公正性。由于因素法本身就比較復雜,專家建議在最初設定計算公式時應該盡可能的簡單,這更便于理解和使用計算公式。第三,按照匹配原則確定各級政府的轉移支付責任,省級政府應該擔負起統籌轄區內協調發展的職責,加大對基層政府的轉移支付力度,確保縣鄉可支配收入與其承擔的支出責任相匹配。第四,從我國近中期的實際情況看,應該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的比重,以解決地區間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之間差距較大的問題;規范專項轉移支付,歸并種類。在轉移支付模式的選擇方面,需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在仔細分析比較縱向轉移支付和橫向轉移支付的效率基礎上,明確我國轉移支付的目標模式。

  五、縣鄉財政困難與縣鄉財政體制改革

  縣鄉財政問題是我國現階段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對我國深化經濟、財政體制改革,落實

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影響重大。發展改革委財金司郭向軍副司長作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緩解縣鄉財政困難-江蘇省典型調研情況總結”的主題發言;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蘇明教授作了題為“完善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的主題發言。

  專家認為,目前縣鄉財政困難主要表現為:財政赤字問題;債務負擔沉重,財政風險加大;財政基本保障能力下降;地區間發展差距擴大等,直接影響到基層政府的正常運轉和農村地區公共產品與服務的提供。

  縣鄉財政困難的主要根源于現行財政體制的不完善,它是財政體制長期發展積累的結果。首先,各級政府公共服務事權安排不合理,縣鄉政府承擔了過多的支出責任。當前農村義務教育的支出責任基本上全部壓在縣及部分鄉財政,教育事業支出成為市縣財政的第一大支出項目;“縣級統籌”的社會保障資金缺口也需要由縣級財政兜底。鄉級財政負擔著包括行政、司法、農業、林業、水利、農機、文化、衛生、廣播、計劃生育、民政等財政支出,與其收入和行政能力存在相當程度的不對稱。其次,行政和財政級次過多,帶來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財政關系的復雜化,導致基層財政收入來源不穩定,基層財政缺乏穩定的稅源。一些地方加大省級集中力度,使得縣鄉財政可用財力進一步減少,加劇了縣鄉財政困難。第三,縣鄉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經濟發展輕公共服務傾向。

  針對目前縣鄉財政困難,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必須對縣鄉財政體制進行改革。(1)適當簡化財政體制級次。在總結當前試點經驗和充分考慮地方多樣性的基礎上,擴大“省直管縣”、“鄉財縣管”財政體制和財政管理方式改革試點范圍。多數專家認為目前“省直管縣”的財政體制試點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規范了省以下財政分配關系,緩解了縣鄉財政困難;降低了財政管理成本,提高了財政支出效率。要在有條件的地方適時適地推行“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2)進一步完善省以下分稅制,適當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稅收權利。一些專家提出財產稅等應作為縣市的主體稅種。(3)合理規范各級政府間事權、財權配置,適當減少縣級政府的事權和支出責任。一些專家指出,可將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支出重心適當向省和中央上移,讓省級政府在基礎教育、社會保障和公共衛生等公共服務提供中發揮更大的作用。(4)在解決縣鄉財政困難的同時必須重視加強縣鄉財政自律。與會專家學者特別強調,對于縣鄉應該承擔的事權,要加強財政監督,強化縣鄉財政的預算約束,提高基層財政管理效率。

  此外,會議還對預算管理制度改革進行了討論。來自美國財政部的Michael Ruffner先生作了“美國預算:聯邦與州政府的經驗”的主題發言,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美國財政預算制度。美國由總統辦公室預算管理局編制預算,國會對預算進行審議和批準,財政部負責執行預算。美國實行績效預算,財政預算過程持續時間較長,并具有較高透明度。與會專家指出,要進一步改革我國的預算編制制度,提高預算的規范性和透明度,完善預算編制、執行的制衡機制。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