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九成洋超市違規設立之憂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 18:05 法制早報
見習記者 宋曉俐 一家大賣場有上百家供應商,一年下來,收取的各種費用上千萬元。 “洋超市”拖欠貨款嚴重,結算期太長,已成為全行業性的問題。 部分外資大賣場實際上采取“零成本”擴張策略,用中國的錢搶占中國的市場,開新店不必自掏腰包。 來自原國家經貿委外經司的一份統計表明,早在2001年9月,經國家正式批準的外資商業企業是40家,但實際全國共設立外資商業企業多達356家,這意味著約九成外資商業企業均屬違規設立。中國零售業的專家王海誠根據目前實際情況,估計認為,這一比例基本沒有什么變化。 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里,作為“洋超市”中的“老大”,家樂福超市幾乎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先是觸目驚心的“咸魚干生蛆”;之后又被指“售賣標注2007年生產的面包”;接下來又是“粽子包裝生產日期可隨意涂改”…… 本以為連續不斷的風波之后會稍稍平息,可就在近日,家樂福又曝出其小家電存在嚴重質量問題的新聞。 “像家樂福這樣的洋超市,目前在我國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全球50家最大零售企業大都進入我國市場,搶灘路線圖是從南向北、從東向西,逐漸完善構建自己的商業布局,使得我國的本土企業受到空前挑戰。”我國零售行業著名專家張秋白表示。“更需要人們思考的是,‘洋超市’蓬勃發展的背后,是他們給中國零售業市場帶來的很多隱憂。” “洋超市”自定“苛捐雜稅”猛于虎 位于北京市通州區的白玉豆腐是一個有著多年歷史的大品牌。 “現在,有很多知名的‘洋超市’主動找上門來,希望我們的產品進入。”“白玉豆腐”的企業辦公室白主任介紹說。但是他也道出了另外一份無奈:“我們的產品要進入‘洋超市’是很容易,但是進去之后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卻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白主任粗略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在進入這些‘洋超市’之前,都要根據產品的銷售量一次性地交付進場費500到2000元不等。 另外,“洋超市”還要求企業交納各種其他費用,各家大賣場要價不盡相同,有的幾百元,有的數千元。圣誕節、春節、端午節、勞動節、國慶節、中秋節……每逢節日,都要收一筆節慶費,甚至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也要交,現在就差清明節沒要錢了。我們的利潤越來越小,貨價壓得越來越低,但費用卻還在不斷地增加。一家大賣場有上百家供應商,一年下來,收取的各種費用上千萬元。” 拖欠供貨商貨款成為全行業問題 “洋超市”拖欠貨款嚴重,結算期太長,已成為全行業的問題。 合同上一般約定結算期是60天,但大賣場往往以各種理由延長。前些年平均是75天結算,現在3個月內能結算都算快的了,一般都超過100多天才結算。“在這個期間內,供貨商又不能停止供貨,否則就要因為供貨不及時被罰款。”長期為各大“洋超市”供應化妝產品的李先生委屈地說:“和他們打交道,受的氣太多了……” 李先生告訴記者,現在超市競爭非常厲害,有時候超市也不和你商量,單方面就降價銷售了,有的降到成本以下,結算時就按降價價格算,差價則由供貨商承擔,還不出具相關的銷售資料,如果你要查詢,還得交筆查詢費。 做生意是兩廂情愿的事,各有所圖,而實際上,和“洋超市”打交道的供應商大多是處于被動地位。因為“洋超市”會想出各種辦法制約供貨商。 如每月只確定一個日子作為結算日期,這一天如果不清賬,那就只能等到下個月的這一天再結算,供貨商為了急于收回貨款,也就認了。 除此之外,“洋超市”因為自己的“排場”大還會向供貨商們提出許多無理要求。“例如退貨。”李先生告訴記者,因為超市是開放貨架經營,肯定會有消耗,有的商品本來應疊3層,他疊6層,很多東西被壓壞了,這時候超市就要求全部無條件退貨,損失全算供貨商的。 洋超市開新店“空手套白狼” 外資零售巨頭一年能在我國連開十幾家大賣場,要投資數億元,國內還很少有這樣實力雄厚的企業。 外資零售巨頭果真是靠“財大氣粗”嗎? 北京市連鎖經營協會資深專家王海誠告訴記者,部分外資大賣場實際上采取“零成本”擴張策略,用中國的錢搶占中國的市場,開新店不必自掏腰包! 外資巨頭的經營技巧十分高明,他們通常在開第一店時投資是到位的,而在開第二家、第三家之后,就不用自己掏腰包了。他們靠拖欠貨款、向中國供貨商收取名目繁多的進場費、贊助費就可以連續地開店。供應商攤派的贊助費有的2000元,有的1萬元,一家新的大賣場開業后,他的第一批貨必須擺滿貨架,這批貨往往是不給你結算的,業內叫“鋪貨”,算是向供貨商收取的押金。 最讓供貨商們感到郁悶的是,如果賣場一旦倒閉,最倒霉的就是他們。 有良心的店主事前能告訴你,低價退回一小部分貨,有的則干脆也不告訴你,讓供應商血本無歸。一家商場是否虧損,供貨商根本看不出來,因為他占著大量資金,到他突然倒閉那一天,什么都晚了。 據了解,去年以來,各地陸續有一些超市因經營不善而突然倒閉,供貨商大量貨款被“壓死”,于是就發生了供貨商集體前往超市哄搶貨品的事件。 九成外資商企均屬違規設立 有人說,外資企業是“跑步”進入我國市場的,甚至不惜以各種變通手段,違規提前進入。 加入世貿組織前,我國對外資商業企業的進入有著嚴格的審批程序,開店必須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而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承諾,在第一年即2002年,外國服務提供者僅限于以合資企業形式在5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和6個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大連和青島)提供服務。 在北京和上海,允許的合資零售企業的總數各不超過4家,在第二年才開放所有省會城市以及寧波和重慶,另外,營業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擁有30家以上連鎖店的,必須由中方控股。 實際上,外資商業企業無論是股權設置,還是開店區域,都已大大突破了這些限制,遠遠走在了我國承諾的時間表之前,這已是業界的公開秘密。重慶市商委主任秦文武告訴記者,近日一家外資商業要來重慶開店,卻始終拿不出相關手續,反而到處找領導協調。 來自原國家經貿委外經司的一份統計表明,早在2001年9月,經國家正式批準的外資商業企業是40家,但實際全國共設立外資商業企業多達356家,這意味著約九成外資商業企業均屬違規設立。2001年的40家現在發展到了幾倍甚至幾十倍,而違規的356家也同時發展了幾倍甚至幾十倍。違規設立的現象還會這么嚴重嗎?中國零售業的專家王海誠根據目前實際情況,估計認為,這一比例基本沒有什么變化。 據一些業內人士反映,這些企業有的是地方政府越權批的,有的是采取假合資假內資等手段變相設立的。還有的外資企業以國內自然人名義注冊商業企業,有的在收購國內企業時不進行變更登記,有的擅自突破區域限制到縣級市開辟。 對此,國家有關部門專門對此進行了整改。 一些商業業內人士反映,外資零售企業在我國的上述經營行為,顯然有不公平競爭的色彩,已明顯對我國本土企業造成沖擊,是一種服務業傾銷行為。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服務業傾銷出臺相關判定標準,重視和研究不夠。有關人士建議,當前必須重視中外商業企業的公平競爭問題,以規范商業市場。 洋超市過熱危害正在放大 “洋超市進入中國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然而它的炙手可熱背后也存在著許多的隱患。”張秋白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首先,“洋超市”的過熱會在無形中損壞公平的競爭環境。國家有關部門曾對違規外資商業企業進行了整改,但許多內資企業反映:“對那么多違規開的店,政府就像計劃生育超生現象一樣,生了也就生了,沒能采取什么硬措施。” 他們建議應當依據世貿規則,提出損害賠償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物美商業集團董事長張文中說:“外資在中國享受了超國民待遇,家樂福銷售額上千億元,在中國違規開了二三十個店,僅被罰了幾百萬元就草草了事,而且就在國家整頓期間,又在江蘇無錫市開了一個分店。相對于中國銀行在美國違規被罰上億元的事件,我們的處罰真是太輕了。” 其次,洋超市對于本土行業的沖擊太大。北京連鎖經營協會的王海誠說,中國一二級核心商業資源都在東部沿海地區,這些地區也是外資進入最多的地區。外資企業以不公平、不對等的手段急劇擴張,加快了我國商業資源的流失。據介紹,許多城市把最好的商業地段低價拱手“送”給外商。一些城市缺乏商業規劃,結果城市規劃被外資投資牽著走。一些內資商業企業經營效益下降,被迫向農村退守,重新打起“游擊戰”。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