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印鈔機工廠的昨時今日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3日 11:39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陳霞 何雨華 當年好時光 離開龍華鎮,我們趕往此行的目的地———惠東某制表企業,之所以選擇該公司作為我們此行的重點采訪對象,是因為我們多方了解到,在所有來料加工的企業中,制表行業被稱為“印鈔機”,因為其成本投入小,不需什么大型貴重設備,而且終端市場售價高,所賺利潤極端豐厚,遠遠超過其他產品。因此,制表行業的發展歷程和現今發展態勢極具有典型性。 這家公司距離惠東市區約20分鐘車程,交通方便,位于城區公路邊上的斜坡地帶,令我們吃驚的是這個名聲在外的企業居然極端不起眼。整個廠區被圍在一個破舊大院里,廠房一部分是及其簡陋的平房,一部分是兩層樓的破舊樓房。 公司的老板文先生(化名)帶領我們參觀了工廠。車間里沒有大型機器設備,也沒有流水線操作,工人多是手工作業。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樣的簡陋環境下,一年的產值達到7千余萬。 文先生是土生土生長的上海人,因為家庭原因文革時候被下放到廣東。1986年的廣東正是改革開放如火如荼之際,那時28歲的文先生在一家港資的制表工廠已經工作了3年,從一個普通的員工升到部門經理。因為偶然的機會幫助一個歐洲客戶解決了棘手問題而獲得其極好印象,頭腦靈活的文先生把握了機會,極力爭取獲得了該客戶的制表訂單,于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而為了獲得更優惠的土地、稅收政策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獲利空間。1988年,文先生移民德國,然后再以外資身份回到廣東建廠。文先生很善于和客戶打交道,因此,在客戶的連帶效應下,公司的發展速度之快和賺錢的容易超過了他的想象,到1990年時,公司出口市場已經達到每月5萬塊手表,而5萬塊手表出口到歐洲其凈利潤能夠達到人民幣100多萬!拔覀兩a某個名牌手表的成本最多400元,但國外售價折合人民幣約20萬元,那時候做表真是印鈔票!” 事實上,90年代的珠三角,哪個企業又不賺錢呢?廉價的土地、優惠的稅收政策、充足而廉價勞動力、豐富而低價的水電資源,這些都極大的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而且當時各個行業都還處在初期發展階段,遠不像今天競爭激烈,因此獲利空間巨大。 加工環境日益惡化 伴隨市場份額的逐步擴大,1995年,文先生在德國和香港均成立了分公司。一年中八個月以上的時間他都在歐洲開拓市場,憑借其產品質優價廉,以及良好的語言和公關能力,文先生的產品在歐洲的市場份額迅速擴大。這么多年,到底賺了多少錢,文先生沒有透露,但談起那段像印鈔機飛出鈔票的時光,他留戀不已。 之所以留戀,是因為今日已不如昨。 “今年以來到現在,這7個月里,我們的銷售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左右,而且,利潤逐年減少,如今我們出口5萬塊表,凈利潤能達到10萬就已經算很不錯了!蔽南壬榻B,手表加工行業進入門檻低、利潤高,吸引了眾多企業進來,而工廠增多,國外訂單并沒有增加,于是各企業競相壓價搶單,造成利潤一路下滑。 文先生是直接掌握客戶,一手拿單生產的,他加工所獲利潤尚且減少,其他拿第二單、第三單,本來就會因利潤在中間環節被瓜分掉的企業,最后所得利潤的微薄就可想而知了。 加工利潤下降之外,還伴隨著石油、銅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同時土地、勞動力工資成本、環保成本也在不斷上升。 血汗工廠的必然 利潤下降之下,工廠只有盡可能降低一切生產成本,而水電、廠房、原材料等都是剛性需求,于是企業只有在彈性的人力成本上大做文章。降工資、拖欠工資、加大勞動強度、延長工作時間、降低工人生產和生活成本、違反勞動法隨意裁員等等手段都被采用,血汗工廠的名稱由此得來。 8年前,文先生的工廠是漂亮的樓房,員工1千多人,而隨著利潤一路降低,人數壓縮到3年前的300多人,到今天,工廠只剩下100余人,當旺季訂單增多時工廠就額外招工應付生產,到淡季則大批裁員。 記者所見,文先生的工廠工作環境并不樂觀,生產車間談不上任何裝修,而且38度的高溫天氣也沒有空調電扇,一旦工人增加,就在院子露天搭棚生產,可見文先生已經想盡一切辦法壓縮成本。文先生說他已經準備這個月關閉掉德國的公司,掛靠在其他公司名下,這樣就能再減少一些費用了。 談及工人工作和生活條件的惡劣,文先生表示非常無奈:“利潤本來就薄,如果再不盡可能控制成本,工廠怎么維持經營下去呢?” 事實上,降低人工成本已經成為珠三角企業普遍采用的控制成本手段。下午,記者從惠東趕往東莞,沿東莞的東南西北任何一個方向走,沿途所及,皆是大量的工廠,有外表簡單但有氣勢的高層建筑工廠,也有大量破舊的工廠。 轉型之難 雖然珠三角以制造業為主,但所加工的產品大部分屬于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價值增值鏈中處于低端。文先生的工廠能夠以400元的成本價生產價格20萬元的名表,說明其質量和技術都不成問題,但他所能得的加工費最多時候也不過是20元每塊。而由于有專利技術保護,飛利浦的小小剃須刀在中國能夠賣到上千元,一把剃須刀的利潤能比得上廣東三、五臺彩電的利潤。 面對國外市場的萎縮,加工所獲利潤的降低,文先生表示,盡管已經最大限度控制了成本,但仍然覺得公司未來發展壓力巨大。他去年就在著手做自己的品牌,主攻國內市場,免得再受制于人。但盡管他針對國內客戶喜好聘請了設計師設計款式,請了專業營銷人員攻市場,但大半年來,他的手表因為沒有名氣仍無法進入商場柜臺。 要有名氣,就要加大宣傳投入,但大筆費用宣傳之后是否能帶來收益?文先生不敢賭。因為維持現有的來料加工業務,雖然利潤減少,但工廠至少能繼續經營下去,而一旦大把花錢宣傳,做自有品牌,想在現有已經成熟的手表市場分一杯羹,文先生認為這不過是在加速找死。 文先生的處境也是珠三角眾多來料加工企業現今的困境,要生存發展,不再受制于人,就必須走發展自有品牌、自主創新之路。但在當下產業分布趨向一致,產業結構高度相同且還處于較低層次上的異質同構,即使有心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到底該從何處著手?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