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公司 中國人眼中的跨國公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9日 10:58 《環球企業家》雜志 | |||||||||
我們的發現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公司”民意調查主要發現 一、三分之一的外國消費者使用家電、通訊設備、電腦辦公設備等中國商品
二、 外國消費者提起中國商品,最常用的四個詞分別是:“便宜”、“劣質”、“海量”和“仿冒” 三、 以5分制計,外國公眾對中國商品的總體評分僅為2.91分,對品牌和環保評價最低 四、 四成外國消費者表示,中國文化會增加其對中國產品的好感 五、 外國消費者主要通過電視和網站等渠道接觸到中國產品廣告 六、 外國公眾眼中最著名的十家中國公司中,前三位是聯想、海爾、中國國際航空 七、 外國公眾眼中的中國公司,最常見的三組詞:“低成本”、“快速擴張”和“不道德” 八、 過四成的外國人認為,中國企業并購本國企業,純屬企業行為,不會過問 九、 外國人眼中,與日韓公司相比,中國公司的整體形象略遜一籌 十、 外國公眾關于中國公司的六條基本觀點 十一、 外國人最緊盯中國公司的四方面表現:產品質量、售后服務、環保性、工人權益 十二、 外國公眾認為中國公司表現最差的兩個方面: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 十三、 三成外國人明確表示,愿意給中國公司打工 “中國人眼中的跨國公司”民意調查主要發現 一、 超過85%的被訪者肯定跨國公司對中國經濟增長作出了較大或很大的貢獻 二、 超過六成被訪者表示跨國公司收購國內企業可能會損害中國經濟的獨立性 三、公眾心目中最著名的20家跨國公司中,前三位是微軟、ibm、三星 四、 跨國公司“幫助培養本地人才”和“向中國企業轉讓先進技術”,最能引發公眾好感 五、 跨國公司“向中國轉移污染產業”和“中文說明書隱瞞產品缺陷”,最令公眾反感 六、 七成公眾認為,我國的產權保護現狀已經對跨國公司的實際經營造成了消極影響 七、 過四成的公眾明確表示,中國與某國關系惡化將會對購買該國公司產品產生消極影響 八、 在公眾眼中,相對中國公司,研發水平更高和管理更規范是跨國公司最主要的優勢所在 九、 公眾認為,跨國公司在品牌推廣、商業誠信等方面比中國公司做的更好 十、 關于美中貿易逆差的原因,中國公眾比美國公眾的態度更為鮮明 調查概述 國內首次獨家進行“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公司”調查,試圖了解世界公眾心目中中國公司的整體形象,涉及中國公司的產品、品牌、職業吸引力和企業行為等方面。 樣本信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各1000個公眾樣本,其中韓國為500個樣本,合計7500個有效樣本。基本覆蓋我國前5大貿易伙伴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企業在這些全球主要市場上的總體表現。 問卷設計:本刊專題研究部、GMI公司,問卷包括英文、法文、德文、日文、韓文等五個版本。 調查執行:GMI公司協同其全球網絡公眾樣本庫完成,執行時間:5月10日-5月30日。 數據匯總與分析:GMI公司、本刊專題研究部;各國問卷中開放性問題的不同語言填答,統一轉化為英文,加以匯總,特此說明。 調查概述 2003年6月創刊10周年之際,本刊曾發布國內首份純民意的《在華跨國公司公眾形象調查報告》(北京、上海各250個有效樣本,電話訪問),本次“中國人眼中的跨國公司”調查試圖了解中國公眾心目中跨國公司的整體形象,涉及跨國公司的產品、品牌、職業吸引力和企業公民等方面。 樣本信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西安、武漢、杭州、天津、大連等10個城市,各100個公眾樣本,合計1000個有效樣本。基本覆蓋我國經濟最發達,外資覆蓋最頻密的地區。 問卷設計:本刊專題研究部、GMI公司,問卷包括中文和英文兩個版本。 調查執行:GMI公司協同其中國網絡公眾樣本庫完成,執行時間:5月10日-5月30日。 數據匯總與分析:GMI公司、本刊專題研究部 中國公司正在為世界市場提供商品,外國公眾不僅在消費“made in china”的產品,也更多地接觸來自中國的品牌。走出去中國企業,通常面臨著進入哪一個國家或地區市場的選擇,這是基于事實判斷的“可為”和基于價值判斷的“應為”互相混雜交織的復雜問題,不同行業和不同階段的企業,對此會有各自的策略選擇。但是,企業一旦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再推進到中低端市場,會有居高而臨下的優勢;中國企業走出去,并不簡單就是為了產品銷售,更多的是,與國際市場需求進行對標,向更高更強的目標來升華自己。固然,為了盡快獲取海外市場,在非洲、中東、東南亞市場的階段性進取也是必要的,但是從中國對外貿易總體格局來看,對美、歐、日、加、澳等八個主要貿易伙伴國市場則是所有欲真正全球化中國企業必爭之地;這些國家消費者眼中的中國公司形象,尤其值得拓展海外疆土的中國企業關注。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公司 一,在您的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的消費品是由中國廠商制造的? 二,中國公司難道只銷售服裝、鞋帽等低附加值產品嗎?本次調查顯示,外國人在日常生活中開始全方位地購買和使用中國制造的產品,雖然消費服裝的人群比重仍然最高,但家電、通訊設備、電腦辦公設備等三類商品的消費者都超過了三分之一;據官方統計,2006年前五個月以來,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達到1933.9億美元,同比增長31.8%,占出口總額的29.9%。中國公司正在逐步形成一種能力和潛力,為世界市場提供更多的高附加值商品,盡管目前還剛剛處于起步階段。 tips中國商品物美價廉的真正秘密 表面看起來,低廉的勞動力、原材料成本是中國商品能夠在全世界都能以低價形象出現的原因,但實際上,最重要的還不止這些。更多的美國輿論認為,完善的生產供應鏈是真正的因素,也是內地制造業較鄰近地區的優勝之處。論工人工資,現在珠江三角洲的平均工資,已較越南、柬埔寨等周邊國家為高,但商人仍選擇在珠三角或中國其他地區投資設廠,主要是基于當地完善的基礎設施。 以制衣商為例,越南的廠房缺乏的任何衣飾配件,哪怕一顆紐扣、一根線,都必須由香港急運,才可保持生產,而在珠三角的廠區,當地已有充裕供應。東莞的官員便經常強調,該市供應全球最大份額的個人電腦,而裝配電腦的任何零部件,都可以在市內獲得供應。 三、您是否曾經向家人或朋友推薦使用過中國公司的產品? “便宜(cheap)”、“劣質(poor quality)”、“海量(massive)”和“仿冒(immitation/fake)”等四個詞匯構成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產品形象;近四成的被訪者對中國產品最深刻的印象還是價格低廉,超過一成外國人用劣質來評價,大量的貨品傾銷以及模仿和假貨,則是居于第三和第四的評價詞。 問卷列舉了中國產品的七個不同方面請外國人評價:質量、技術、功能、品牌、外觀、價格、環保;根據滿意程度進行加權計算,5分代表“非常滿意”,1分代表“很不滿意”,“不知道”作0分計,中國商品的總體得分僅為2.91分,處于總體不滿意狀態;“價格”和“技術”的滿意度較高,兩者加權得分分別為3.43、3.11分;對“質量”、“品牌”和“環保”的評價較低,都低于3分,特別是后兩者,分別僅為2.74和2.17分;產品用材、制作及使用的環保效應方面,中國企業屢次遭到西方國家的投訴或警告,特別是兒童用品、玩具等;本次調查再次顯示出,對商品安全和環保性的負面評價,以及不少中國企業商品為貼牌生產,這兩方面嚴重拉低了外國公眾對中國產品的總體評價。 就國家而言,法、澳、美三國對中國產品的評價較高,總體評分都超過了3分,法國人評分甚至達到了3.40分;日本和韓國對我國產品評價偏低,總體評分都低于2.5分,比其他國家低了一個檔次,日本人甚至給出了2.06分的超低分。在日韓兩國的消費品類別中,來自中國的服裝和食品比例偏高,家電、通訊和辦公設備等產品比例較低,普遍使用率低于20%;而歐美國家這三類中國產品使用率平均達到30-40%;目前中國出口增長最迅速的部分,機電和科技類產品,在全球范圍內,正與日韓國家同類企業展開更加激烈的競爭;加上日韓兩國國民性的特點,導致他們對中國同類產品認同度的下挫。 外國公眾對中國產品的總體評價較低,中國企業的海外營銷是否有借力突破的機會點呢?本次調查發現,外國公眾對中國文化的接觸和了解,會不同程度地拉近中國產品與消費者的距離,增進好感度,促進中國品牌塑造與效應累積。 “中國熱”是實實在在的。調查顯示,普通的外國人正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方式接觸中國;被調查的外國公眾中,四分之三的人表示他們對中國文化或中國人有或多或少的認知;在時代周刊所評的100部經典電影中《霸王別姬》進入了前5位,影視仍然是外國人了解中國社會和文化的首選媒介;三成以上的被訪者有過中國朋友,近三成人看過關于中國的書籍,和朋友談論過中國的更高達37.41%,四分之一的人則看過中國傳統曲藝。 四、如果更多地接觸和了解中國的文化,會增加您對購買中國公司產品的興趣嗎? 目前中國企業還未強大到作為中國文化的表征輸出到別國,但外國公眾對中國文化的強烈興趣為中國企業海外營銷提供了輔助思路。四成以上外國公眾表示,更多地接觸和了解中國的文化,會增加購買中國公司產品的興趣。英法加三國最為肯定,肯定者比例均超過了45%;而明確表示否定的,“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的人士,合計僅為22.7%,日本韓國公眾居多,比例分別高達29.9%、43.2%;考慮到歐美公眾的消費心態通常比較務實,三分之一的中立者中,可能有一半人實際所持的肯定傾向,因此,除了積極參與到國家的文化輸出活動外,中國企業如果從行業和產品的特性出發,研究把本國文化的部分要素或屬性,融入產品設計及品牌推廣中,不失為一種投入較低、產出較高的策略。 五、您是否有過下列行為?(多選) 廣告是直接營銷的主要手段。但是本次調查顯示,表示沒有接觸或不知道中國產品廣告的外國公眾,合計超過55%;從總體上看,目前中國公司對海外品牌推廣力度欠缺,可能會阻礙到品牌國際化目標的實現。在接觸到中國廣告的外國消費者中,電視和網站成為最首選的廣告媒介,德國人通過電視看到中國廣告信息最多,約占30.1%;韓國人最經常借助網站來接觸,約占33.4%。其次是報紙和超市廣告;超過四分之一的澳大利亞人通過報紙,法國人通過超市的比例高達27.1%。不同國家公眾有不同生活方式和媒介接觸習慣,很多中國公司對此還缺乏定量化的系統了解,可能會導致營銷活動的盲目性和不經濟性。 六、您曾經通過哪些途徑接觸過中國公司產品的廣告?(多選) 七、哪些中國公司和品牌最具國際知名度? 據商務部統計,我國出口商品中,擁有自主品牌出口產品的企業不足20%,自主品牌產品出口不足10%;由此看來,本次調查中,在沒有任何企業或品牌的實物、文字提示的情況下,僅憑個人記憶,外國消費者所填寫出的中國公司和品牌,實屬中國企業中當之無愧的佼佼者。公司知名榜中包括4家IT類企業,3家家電企業,航空、金融、食品、汽車企業各1家。品牌知名榜中,家電企業略勝一籌,合計4家,IT企業僅有2家,食品品牌2家,汽車和航空各1家。值得一提的是,入選公司和品牌榜的近15家公司,除了中移動、淘大食品和江鈴汽車、熊貓電子外,都是本刊今年第6期“最具全球競爭力中國公司50強”入圍企業。(注:不少外國公眾填寫了日韓臺資企業的名稱統計時已剔除) 聯想和海爾不愧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雙子星座,兩家在公司知名度和品牌知名度兩個榜單中牢牢占據冠亞軍的位置。同時進入兩榜前10強的企業還包括:中國國際航空、青島啤酒、TCL和中國移動等四家;國航是中國專營國際航線的航空公司之一,近年來海外運營線路不斷增加;青島啤酒外銷早,且銷量較大,目前海外工廠已經投產;TCL則通過并購和聯合運作,在歐洲市場享有較高知名度;中國移動的國際化圖謀正日益顯露。 雖然服裝和鞋帽是最經常被消費的商品類別,但前十家最著名中國公司中并沒有出現該類企業的名稱,甚至沒有一家擠進前20家提及率最高的企業名單;另外,中糧集團和百度公司等兩家公司的填答數也超過了20票。(淘大食品的得票為39,已被日企收購,因此不作為中國公司計算。)Bank of China(中國銀行)、Huawei(華為)、Shanghai Automotive(上汽集團)等品牌的填答數也都超過了20票。 八、下列關于中國公司的說法中,您是否同意?(請逐項評價) 1、“除了勞動力低廉,中國公司沒有其它競爭力”;目前這個看法占據了多數外國公眾的頭腦,明確反對這一觀點的人士僅超過兩成。 2、“中國的產品大多是血汗工廠制造的,我要抵制”, 外國消費者向來比較務實,中國產品低廉實用,三分之一的消費者不會因為產品的生產過程而拒絕購買;但也有近四分之一的被訪者表示,這會導致他們不購買,同意此觀點的法國人比例最高,約為33.3%。 3、“大多數中國公司都有竊取外國公司的先進技術的嫌疑”,約三分之一的被訪者認同此一觀點,英聯邦國家和美國贊同者比例較低,都只超過兩成;日韓兩國贊同者都超過半數,韓國人更是超過六成; 4、“一些中國公司擠跨了我國的某些企業,增加了失業人數”,本次調查顯示,四成以上外國消費者持有這一觀點,韓國和法國公眾對此最為擔心,兩國被訪者的比例均超過了半數。2004年西班牙人燒毀溫州鞋事件、2005年韓國對中國泡菜質檢事件,以及近年頻發的對中國商品的反傾銷事件,從不同方面為此一觀點提供了注腳。 5、“中國也有憑借技術創新發展起來的優秀公司”,同意者超過半數,六成法國人認同此觀點;與第一題比較來看,外國公眾對中國公司的整體印象與部分優秀企業存在著一些不太統一的地方。隨著更多企業自主研發能力的提升,中國公司作為一個群體,其形象將隨之逐步改善。 6、“未來五年中國也將出現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近四分之三的韓國人同意此觀點,考慮到韓國經濟對外依賴度高于中國,而在一些已經確立優勢的行業中,正面臨著中國公司的有力挑戰;其國民普遍對此表現出了強烈的憂患意識。 九、世界的眼里,中國公司究竟是何種形象? 問卷請外國被訪者用兩個形容詞描述中國企業,經過同義詞合并之后,得到四組意義群,第一組為“低成本”(約1882人),包括“sweaty/low cost”、“profit-seeking/selfish”等詞,以及“low pay/ exploitative”等詞,含有血汗工廠、剝削等意思;第二組為“快速擴張”,(約1931人),包括“rising/Aggressive/big/fast/expanding/mass production”等詞,表示強大、快速、擴張等意義;第三組為“不道德”,(約880人)包括“cheat/Copied/stolen/illegal/dishonest/unfair/unethical”等詞,表示盜版、不誠實、不公平/不道德等意思;另有一組詞與意識形態相關,(約211人)包括national/government owned/secretive/Communist/complex/close off等詞,隱含了中國企業的國有制、暗箱操作、封閉決策等含意。 可以預見,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廉價勞動力依然是中國公司賴以彌補資本與技術差距的主要手段;但是,如果以一種相對體面的方式來維持這種優勢,并培養出新的優勢來逐步減少對低工資的依賴;將可能適當改進中國公司的海外形象。第二組意群,涉及對迅速崛起的中國企業感受,中國企業在海外頻繁并購,是導致外國公眾形成這一判斷的原因之一,但不可忽視,與此伴隨著的那種恐慌的情緒表達,如fearful/terrible等詞匯也出現了近百次。中國公司經營手段的合法性和道德性倍受質疑,知識產權保護,是其中的核心問題。前三組意群,基本都是涉及企業經營行為層面,只有第四組意群,才明顯帶有意識形態的印記。 如何看待本次調查折射出來的中國公司的形象?首先,這是外國消費者眼中的基本事實,是來自目標市場的民意體現,不能等同于西方國家某些政客的反華言論。其次,外國公眾對中國公司的快速發展和進取心還是比較認可的,如何避免專橫自大的暴發戶形象,還需要從企業行為層面來逐步改進。第三,西方公眾對中國公司的整體看法,雖帶有某些情緒化的評價,但也從側面給中國企業在海外營造自身形象提供了某些指引,如增加企業運營的透明度,產品安全與環保、尊重知識產權和商業誠信,切實維護工人權益。 十、近年來不斷有中國公司收購外國企業,如果有中國公司收購本國企業,您會如何評價? 對于中國公司并購本國企業,外國公眾的態度比較復雜。在此問題上奉行自由主義態度的被訪者略微占先,四成以上的被訪者認可是純粹企業行為,不愿過問;采取此立場的英國人最多,接近六成。全部被調查者中,明確表示消極態度的,超過了三成,而反應積極的僅約占6.29%。日韓兩國公眾中尊重企業選擇的比例低于其他國家,低于總體平均10個百分點;而認為會有消極后果的,則遠高于其他國家,高于總體平均10個百分點,韓國反對中國公司并購本國企業的比例甚至達到了58.8%;在歐美國家中,法國人持否定態度的更多,比例也達到了四成;美國公眾中明確發對者約占27.6%;英國反對者比例最低,僅為13.8%。由此可知,中國企業在不同國家進行并購,所遇到的輿論阻力不太一樣,而其中隱含的阻力源需要做具體分析。 十一、如果有機會,您是否會考慮替中國公司工作? 中國公司國際化發展的瓶頸問題是人才的國際化,其中一項迫切任務是吸引當地人才參與管理。本次調查發現,如果中國公司提供機會(offer),近三成的被調查者表示會考慮接受,英國人熱情最高,愿意為中國公司工作的比例高于總體平均近10個百分點。明確表示拒絕的比例比接受者略高出6個百分點,四分之三的日本人表示,不愿為中國企業工作。另三分之一的被訪者則處于觀望心態,未置可否。 十二、下面哪些因素最可能吸引你去中國公司工作?(最多選擇兩項) 數據顯示,中國公司構成最大吸引力的兩項因素是:薪水高和福利好,分別得到七成和六成的被訪者的支持,第二位的吸引要素,則是個人發展空間和可能到中國工作,公平的績效考評也對近三成的人士提供了替中國公司工作的理由;中國公司對外國公眾而言,意味著打開了通往充滿活力的中國的大門;到中國工作和生活的機會,對外籍員工來說,可能是某種比較特別的非物質回報和激勵措施,這一點希望也能引起中國企業人力主管的足夠重視,并在招攬海外人才時作為可選策略之一。 十三、中國公司的哪些表現最能引起您的關注和重視? (多選) 中國公司的海外形象是一個立體化、多維度的綜合體,在這個要素組合中最受關注的是哪一塊?哪個方面出現差池,會引起外國消費者的更多負面反應?本次調查發現,超過四分之三被訪者最關注質量問題,其次是售后服務、處理投訴和對環境的影響。在塑造中國品牌的大目標之下,中國公司可為之事很多,從緊迫性和可操作性考慮,上述外國消費者最關注的三個方面,如果得到優先考慮和處理,將會在較短時間內收到較佳的效果。 十四、下列哪些行為中,中國公司在哪些方面表現得不好?(請選兩項) 目標消費者的評價,將會為中國企業策略調整和行為改進提供直接的指針。本次調查發現,外國公眾認為中國公司表現最差的兩個方面是,環境保護和承擔社會責任,日本人和法國人選擇這兩項的比例最高,分別高于總體平均15個百分點。處理消費者投訴和品牌推廣等兩項被認為是中國企業表現較差的方面,過半數日本人對中國企業怠慢消費者的方面表示不滿。和平崛起,做個負責任的大國,是中國國家戰略選擇;這對謀求全球化發展的中國企業也有頗多啟示意義。環境和社會責任,已成為國際上對企業評價的重要指標,被認為是維持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相應策略也有國際慣例可循,其一,增加透明度,形成定期發布本企業關于環境和社會責任的報告制度,主動接受公眾的監督,目前中化和寶鋼等企業已經開始進行相關嘗試;其二,接受國際先進的環保評測標準和企業公民標準,切實地持續地改進自身行為。 十五、在您的印象中,與日本、韓國等公司相比,中國公司的整體形象如何? tips政府推動企業社會責任 商務部在4月份公布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草案),并表示將把“推進公司的社會責任”作為2006年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一項重要工作。除此之外,國資委也把推動企業的社會責任作為今年的五項工作重點之一。 事實上一些大型國有企業也正在將社會責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家電網公司、中遠集團、中海油等企業都發布了相應的社會責任報告。對海外觀察機構和投資者來說,這都是提高中國企業整體形象的最好辦法之一。 中國人眼中的跨國公司 經過在華25年的發展,跨國公司正在由外來的經濟因素逐步蛻變為中國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據商務部統計,2005年底,中國已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0多萬家,實際使用外資存量超過2700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雖僅占全國注冊企業總數的3%,工業增加值卻占到全國的28.5%,占全部出口額的57.3%,技術引進合同金額占60.9%,上繳稅收占20.5%,創造就業機會占10%以上,外匯儲備增加值占57.6%。本次調查發現,多數中國公眾對跨國公司的作用表示肯定。 超過85%的被訪者認為跨國公司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三成以上的人表示貢獻很大;2003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對此持同等評價的比例僅為62%;不同城市的居民對此問題的態度有微妙差別,京、津、滬三地更傾向于肯定外資的貢獻,天津市民對外資的認同度最高,認為“貢獻很大或較大”約占95%。這與外資在當地的投資力度和進入時間有關,前兩者是跨國公司總部經濟的收益者,天津則是跨國公司最早投資的生產、制造基地;剛啟動的“濱海新區”戰略,也試圖吸引外資金融投資。 一、從整體上看,跨國公司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否有貢獻? 二、它們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最多選兩項) 對于普通公眾而言,他們所能感知到的貢獻是哪些方面呢?近七成被訪者認可外資企業帶來了先進管理經驗,遠遠高于其他可量化的經濟利益;在履行“解決就業和提供稅收”這兩大功能上,外資在華企業與內資企業一樣承擔了基本職責,同樣是中國的企業公民。北京人最看重“管理經驗”,77.0%贊同此項;上海人最認同“就業和稅收”,40.0%贊同此項;武漢人最認同“優質產品和服務”,約占42.0%;39.0%的成都人則看重資金功能,認為“促進出口”的大連人比重則比總體平均高出近9個百分點。 跨國公司通過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向中國轉移研發職能,這一趨勢正受到決策部門的重視,商務部也發布了一系列促進外資在華進行研發投資優惠政策。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能否推動中國自主創新水平的提高?持肯定態度的被訪者超過82%,但略低于3年前的86%;武漢人、天津人中的肯定者最多,比重分別高達88%和87%;西安人中的否定者最多,約占22%。通過與外資研發中心的合作和人員的合理流動,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和機制,正成為引導外資投資導向的新一輪重點;這一點顯然也得到了普通消費者的認同。 tips 建設者與投機商 在2005年中國GDP為22257億美元左右,人均1700美元,同年外商直接投資的金額也達到了603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一些早期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依然在一些地方扮演重要的出口商的角色,在天津,摩托羅拉進出口總額都占天津市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的一半以上。2004年,摩托羅拉和另外313家跨國公司,創造出口總量為99.4億美元,占天津出口總量的99.1%。在上海,市長韓正更是肯定了外資的貢獻——2005年上海GDP達到9143億元人民幣,其中外資貢獻率為20%以上;全市制造業實現總產值1.69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外資占60%。 不過也有一些領域,外資的貢獻并不大,比如不良資產處置市場,普華永道估計未來三年的市場規模會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左右,但是面對蜂擁而至的外資,一些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的高層認為“他們既沒有給中國帶來所謂先進的處置技術,也沒有盤活中國的不良資產,好像只是一買一賣的投機商。” 三、近年來,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能否推動中國自主創新水平的提高? 四、很多跨國公司聲稱在中國并未贏利,您相信這種說法嗎? 很多跨國公司曾聲稱在華業務虧損,調查顯示,與2003年調查相比,表示相信這一說法的比例下降了12個百分點,而不相信的上升了近10個百分點;這說明國內醞釀引進外資政策的調整和傳媒關于內外資兩稅合一的呼吁,已經引起更多的消費者的反思和認同。 他們的品牌之路 百事可樂:從去年開始,百事可樂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第一次超過了勁敵可口可樂,其品牌形象也更加年輕化。百事可樂中國區總裁朱華煦認為這有賴于通過對足球明星的贊助和對音樂的支持。事實上朱華煦有個更有野心的想法——讓百事可樂成為所有中國年輕人都喜歡的飲料品牌,“如果隨便問某個消費者說百事是他最喜歡的,我覺就是最高評價”,他對《環球企業家》說。不過挑戰依然存在,由于中國各地差異較大,要讓不同的消費者都能滿意并非易事,對此百事可樂的對策是,讓市場部的經理們深入基層。 三星:在品牌宣傳中,三星并沒有像一些跨國公司那樣樂于把自己不同類別的產品各自起一個好聽的名字獨立宣傳。在當今這個產品令人眼花繚亂的時代,突出一個強有力的統一的品牌形象是唯一讓他們記住你的方法。在這方面可能沒有一個品牌能夠做的比三星更好了,它通過選擇了手機和液晶電視作為中國市場的主要廣告宣傳產品,然后不停的推出新款的移動電話和液晶電視,這些設計時尚精巧的數字產品不斷的暗示著消費者——三星公司擁有雄厚的技術實力。 沃爾瑪:要讓一家零售商的名字和大眾消費品一樣深入人心是件困難的事情,沃爾瑪做到了。從2005年開始,沃爾瑪在中國啟動了“看二級城市”的運動,計劃今年全年再開設18-20家商場。這可能就是為什么一向被認為動作過于慢吞吞的沃爾瑪在本次調查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圈地運動”里,沃爾瑪終于提速了——它一年內要開的店將是過去所開的店總數的一半。而一旦達到規模效應,沃爾瑪引為自豪的供應鏈管理,它特別的企業文化、信息技術設備和全球采購優勢都將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索尼:一直是靠規模和資源致勝的公司,這類公司積累了眾多追隨者,因此只要在創新上不落于人后,就能夠事半功倍。索尼在半導體產品時代已經獲得了廣泛的消費用戶,源于對用戶的理解,索尼是在產品上把易用、新穎與時尚的因素結合的最好的公司之一。由于還有有游戲、娛樂另外兩張王牌,通過源源不斷的新品推出,索尼實際上對自己的用戶和經銷商已經形成了強勢和牢不可破的控制——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數碼影象領域。 跨國公司如何表現他們對中國市場的誠意?如果“幫助培養本地人才”和“向中國企業轉讓先進技術”,最能增進中國公眾的好感;第二類良好行為,分別是遵守中國法律、捐款等公益行為和增加對華投資。與2003年數據對照,守法經營受到的關注度上升約5個百分點,政府關系和公益行為的關注度分別下降13和8個百分點;顯然,在肯定外資整體貢獻的同時,中國消費者對單個跨國企業的微觀行為的觀察和判斷,更為理性、成熟;公眾對政府介入經濟活動持消極態度,以及對企業公益行為認識的深入,導致公眾對企業行為要素評價權重結構的改變,這為外資企業與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聲譽管理方面提供了新的啟示。 近年來有跨國公司收購國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資產;調查顯示,超過六成公眾認為這樣會損害到中國經濟獨立性,應加以限制;大連和武漢被訪者對此趨勢更為擔心,高于總體平均7%-8%;廣州、上海和北京三地居民則比較寬容,不同意這一觀點的人都超過了45%。 本次調查發現,被調查者日常生活中消費的國內品牌多于外資品牌,與03年相比,上升了2個百分點。 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較為西化,35.0%的被訪者更偏好外資品牌,高于總體平均值達13個百分點,其次是天津人,高于總體約5個百分點;北京、廣州、深圳三地居民都低于總體平均2-3個百分點。杭州人對國內品牌最忠誠,高達56.0%的被訪者更多地使用內資品牌產品。 五、日常生活中,您主要消費哪類品牌多一些? 六、跨國公司的下列行為中,哪些行為最可能引起您的好感?(多選) 七、有人認為,跨國公司收購中國企業會損害我國經濟的獨立性,您是否同意這個觀點? 跨國公司在華 收購的7種“武器” 1、直接收購股權,即通過協議收購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權或在二級市場收購流通股,實現對上市公司的參股或者控股 2、定向增發B/H股和可轉換債券,即上市公司向特定的外資發行股票、債券以及其它可以對應為上市公司股權的金融工具,外資以現金、實物資產、股權或其他雙方認定的資產進行認購。 3、 反向收購核心資產,即外資與上市公司組建由外方控股的合資公司,然后由合資公司反向收購上市公司的核心業務,從而間接控制上市公司 4、 通過母公司間接收購,即外資通過收購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或與上市公司母公司合資的方式,間接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權,成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5、 通過債權市場間接收購,即通過收購上市公司債權而間接獲得其股權 6、 第三方收購,即通過國內投資機構進行替代性收購。國內投資機構可先行收購,政策許可時,再侍機轉讓給外資,實現國內投資機構的替代性收購 7、 換股并購和融資收購,外資采用這種支付方式并購國內上市公司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比如外資可以利用國內子公司的資產直接與上市公司的資產進行置換,后者置換給準備轉讓股份的上市公司大股東。當然,如果涉及到國有股股份轉讓需要國家有關部門的審批,同樣,采用這種支付方式也要考慮到國家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的限制 跨國公司應該盡量少做或不作為哪些行為?首當其沖的是,環境方面,如果“把污染產業和工廠轉移到中國來繼續生產”,遭到近四分之三的被訪者的反對;其次是產品安全與投訴,如果“中文說明書隱瞞產品缺陷提醒”和“以中國法律為借口,拒絕為購買同樣產品的中國消費者進行賠償”,六成以上消費者對此會反感。數據顯示,高達86.0%的廣州人對污染產業表示反感,高于總體平均11個百分點;上海人對產品缺陷提醒最為關注,高于總體平均10個百分點,成都人則對跨國公司漠視中國消費者權益的現象最氣憤,高于總體平均13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在對待外資方面,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平權意識都已經較大提高,環境影響將成為考察外資企業的一項重要指標。近年來,媒體對跨國公司在消費維權方面負面報道較多,特別是以中國法律為由,對中國消費者實行歧視性政策和拒絕賠付的情況;在這些案例中,雖然中國公眾因法律維權手段受到國情的限制,最終不了了之;但在消費者眼里,這些劣行已使公司的形象大打折扣,并將在長遠時間內付出代價。 八、有人認為,跨國公司并沒有把生產的最好(或最新)產品拿到中國市場來,您認為呢? 對近年來經常出現的跨國公司產品質量或消費投訴事件,公眾如何看待發生的原因呢? 在多數中國公眾看來,投訴事件頻繁之起因,并不完全是跨國公司方面出了問題,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政策這兩項累計比例約55%,遠低于2003年的65%;中國消費者對自身權益的更重視和對相關歧視更敏感,與前一段時間以來的民族意識的增強有一定的關系;因此,一旦發生類似產品投訴,跨國公司在處理策略和溝通策略中,應側重于發布有關對中國與海外市場實施平等或相近保護的信息;而以中國市場和法規為由來推搪實屬下策。 九、跨國公司的下列行為中,哪些行為最可能令你反感?(多選) 跨國公司在中國應當銷售最好的或最新型產品嗎?認為在中國市場也應同步推出最新產品的公眾,比例比2003年有所下降;深圳、北京、上海三地的居民更多地選擇此項,高于總體平均約4-5個百分點;近兩成消費者認為,關鍵是性價比合適,這說明在一部分中國公眾眼中,跨國公司產品或服務曾經有過的一種領先和優越的特質開始變得不那么重要了,消費活動趨于務實。 十、近年來經常出現有關跨國公司產品質量或消費投訴事件,您認為原因可能是什么? 國內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正在逐步完善,但仍然未達和國際接軌的狀態,不時引起外商和國外人士的批評;本次調查發現,知識產權保護狀況對投資環境的負面效應也引起廣大公眾的關注和反思。七成以上的公眾認為,產權保護現狀已經對跨國公司的實際經營造成了消極影響,認為有很大負面作用的接近一成。 十一、您認為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狀況對跨國公司的經營是否造成了消極影響? 與2003年相比,認為外資在“設計人性化”和“產品更美觀”優于中國企業的被訪者比例下降較多,這說明在消費品領域,內資企業與外資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特別是在手機、家電等行業,曾一度出現國內產品銷售完全領先于外資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相對較難追趕的方面,如外資的“質量或技術水平”及“品牌影響力”依然是內資企業需要花力氣進行改進的方面,這兩個方面被六成被訪者認為是國內企業的劣勢所在。北京人、上海人更傾向于前者,而上海人對于內資在“品牌影響力”方面的差距更為敏感,超過總體平均近9個百分點。 十二、如果有機會,下面哪些因素最可能吸引你去跨國公司工作?(最多選擇三項) 白領、粉領和金領,是經由跨國公司而來的外來語。時至今日,外企對國人的吸引力已經有所下降,有1.0%的人明確表示不愿意去外企上班,上海則高達3.0%;這說明經濟發達地區居民在職業選擇上已經開始相對多元化,除了外企,部分國內企業也能提供較高待遇,這也引起近年來不少外企經理人回流至國內企業。數據顯示,薪水和個人發展空間、員工福利是吸引國人進入外企的三大主要原因,都得到了過半數被訪者的支持;第二層次的吸引要素分別是管理規范和出國機會多;就城市而言,七成廣州人更看重高薪,63.0%的上海人更考慮外企福利制度完善的好處,六成五的北京人覺得個人舞臺更重要。 十三、您如何評價跨國公司的產品和服務?(最多選兩項) 外資相對于中資,最大的經營優勢在哪里?這些優勢中哪些是企業自身形成的,哪些是外部環境的因素呢?前三位的優勢,分別是外資的研發技術水平更高,管理更規范和公司規模大、實力雄厚;而認為比國內企業享受更多的政策優惠的被訪者比例較2003年數據大幅下降了近40個百分點;在內外資企業國民待遇日益平等化的今天,在公眾眼中,中國公司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提升自身素質上,勤練內功,來弭合與外企的競爭差距。令人意外的是,跨國公司的全球資源和人才儲備并未被較多公眾認為是明顯的優勢;對公眾而言,人才不足并不是中國企業的主要短板;如何通過創新機制和管理組織來發揮人才潛力,從而轉化為研發和技術的外部提升,才是更重要的;正是這一點導致“研發能力強”和“優秀人才多”等兩個選項的支持率相差近一倍的現象。 十四、您認為,與中國公司相比,跨國公司有哪些經營優勢?(最多選擇三項) 與中國公司相比,跨國公司的哪些行為做的好一些,哪些做得差一些? 數據顯示,品牌推廣、商業誠信等,跨國公司比國內企業表現更好。 而被認為稍遜于中國公司最主要兩個方面,分別是政府公關和處理消費者投訴;總體上說,消費者能更容易地判斷出跨國公司優于內資企業的長處,但對于表現不及的方面的意見分布就相對比較分散;這說明,在公眾看來,跨國公司在實際經營行為方面,也有不少可供國內企業借鑒之處。 十五、在下列哪些行為中,跨國公司在哪些方面比中國公司做得更好?(最多選擇兩項) 十六、您如何看待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的產生原因?(最多選擇兩項) 跨國公司已經 融入中國社會 ——專訪中國美國商會主席衛興華 (Emory Williams) GE 您認為在華的美國公司最能表現出對中國市場誠意的做法是什么?如何改變跨國公司來中國只是賺錢的形象? 衛興華:毫無疑問,任何一個公司的首要目標都是服務股東。盡管實現收益是企業管理中的核心價值,但是跨國公司們也認為企業公民和公司的名聲以及品牌的塑造是息息相關的。這不僅僅是建立公眾信任的重要部分,而且還有助于建立員工士氣并且激發員工們的主觀能動性。 GE 您認為在華的跨國公司要融入中國社會,除了做一些公益事業,還需要做哪些努力? 衛興華:事實上,跨國公司已經融入中國社會,美國公司在中國99%的雇員都是中國人。如果這些公司不花時間來了解中國社會,他們就無法了解他們的顧客。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那些持續提供中國社會需要的產品、服務的公司是有持續發展能力的。 GE 您認為美國跨國公司,現在在華的投資遇到最大的障礙是否還是來自于市場的因素?或者是其他? 衛興華:任何地方的任何生意都是有一些共性,但同時也有一系列具體的挑戰,這些挑戰同非稅收壁壘相關,體現于貿易、地域差距等,此外有些挑戰也來自人才稀缺和對法律法規的不同理解。 GE 在經歷了在華的長期發展后,您對您的會員公司現在最好的商業建議是什么? 衛興華:傾聽并學習公司的合作伙伴和雇員的意見;建立聯盟并幫助別人,這些滴水之恩也許會被涌泉相報;為可能的變化做好準備。 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問題,中國公眾態度比較鮮明,美資在華企業出口和美國限制對華出口高科技產品被認為是最主要的兩個原因,且所占受訪者比例高于或接近半數;而美國公眾的態度較為曖昧,近半數公眾表示“說不清”,同意中國貿易壁壘導致美國對華出口較少,僅比認為中國對美出口主要由美國企業完成的被訪者比例高出3.3個百分點,但仍然低于出于壁壘原因的中國公司的比例3個百分點。 十七、中國與某國之間的外交關系是否良好,對您購買該國公司的產品有消極影響么?(對外國公眾而言,本國與中國之間的外交關系是否良好,對您購買中國公司的產品有消極影響么?) 政治關系與經貿關系互有牽連和影響。如果中國與某個國家的外交關系不佳,不少中國消費者可能會抵制該國公司的產品。本次調查發現,超過四成的被訪者肯定表示會降低購買欲望,上海、深圳和杭州三地反應最為激烈,高于總體平均5個百分點;三分之一的消費者會視情況而定,北京和成都的消費者最認同這一點,高于總體5個百分點。中日關系由“政冷經熱”到“政冷經冷”的嬗變,民意所起的推波助瀾作用在此得到了部分驗證。另一方面,兩成人明確表示外交關系不會影響購買決策,其中西安人支持這一選項的最多,超過總體平均10個百分點;而03年數據顯示,明確認為不應該把外交與公司掛鉤的人,總體比例僅為11%。 相比之下。外國公眾調查顯示,不會因外交關系不佳而排斥中國商品,這部分的被訪者比例高于拒絕外國商品的中國被訪者比例10個百分點,達到32.71%;而明確表示會因此反感中國商品的比例僅為17.55%,低于中國15個百分點。可見,雖然中國公眾已經逐步把政治因素和個人消費活動區分開來,但是在以寬容和務實的態度對待外來事物方面,和國際潮流還有一段距離。 聯合主辦: GMI是唯一一家為市場調查公司及全球2000家企業市場調查機構提供用于全球市場研究調研的全方位整合解決方案的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全球雙向選擇式訪談小組解決方案供應商之一,樣本范圍遍及200多個國家。GMI始建于1999年,全球總部座落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其業務遍及五大洲。 公司創始人、總裁兼ceoRobert W. Monster擁有康奈爾大學的理學士學位和MBA學位,他研發的企業信息系統能夠處理實時數據,其中包括運行GMI公司網站的許多信息系統。在創立GMI之前,Monster是Procter & Gamble的全球產品研發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