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局長 邱曉華
經濟學的原理告訴我們,收入水平是居民消費需求的決定性因素。正是從這一理論出發,很多研究者認為,導致我國消費需求低下的首要原因,就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趕不上經濟增長率的提高,欲提升消費,首先要提高居民的收入。
這個判斷是正確的。收入是消費的基礎,沒有收入的支撐,不可能有消費的增長。和GDP的增長速度比較,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要低許多。數據顯示,1979年—2005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長6.9%;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為7%,而同期,我國GDP的年均增長速度達9.6%。我們是應該采取措施,增加居民所得占GDP的比重。特別是要采取措施,提升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
問題是,我們不能因此將提升消費的期待全部寄托于收入的提升。因為,在中國,除了收入因素,還有許多因素影響消費的提升。
首先,“買漲不買落”的消費心理制約消費提升。目前,我國城鎮居民生活總體上已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跨越,居民消費行為已從數量的滿足階段提升到追求質量的提高階段。但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無效供給過剩。在消費品供大于求狀況下,企業之間競爭激烈,價格穩中有降成為一種趨勢,這種趨勢使消費者產生了新的降價預期,“買漲不買落”的消費心理使得部分購買行為推遲,造成即期消費不足。
其次,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制約消費提升。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福利性消費體制逐步被市場化消費體制所取代,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水平開始了大幅度調整,以前主要由政府或企業以實物形式供給的住房、醫療、教育等消費所需費用,轉而由居民個人承擔,而住房、醫療、教育等費用上漲速度之快超過多數家庭收入增長速度,居民的支出結構因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特別是住房市場化,用去了許多人半生的積蓄。而社會保障機制的不到位則促使人們在考慮收入支出時,很為謹慎,預防性的心態成了儲蓄存款的最大誘因。
再次,公共服務的缺失制約了消費提升。教育、醫療應該是公共產品,但由于“市場化”過度,本來應該由政府提供的服務成了居民的負擔。2001起開始的高校連續多年擴大招生,目的是為了擴大教育消費,但由于高校學費上漲過快,擠占了很多家庭的正常消費。
第四,信貸消費的水平制約了消費提升。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信貸消費在居民的日常消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目前的消費信貸規模占信貸余額的比重已達10%左右。不過同發達國家比較,還有很大的距離。如果我國居民信貸消費的比重能在目前的基礎上有提高,那么居民的購買力就會有大的提高。問題是,由于信用缺失等方面的原因,消費信貸的擴張面臨很大的挑戰。
應該說,上述情況給擴張消費帶來的影響甚至要大于收入增長慢帶來的影響。因為,上述情況嚴重弱化消費者的預期,弱化消費者的信心。因此,在提升收入的同時,我們也要致力于增強居民個人的消費安全感,提高居民的消費信心。
同樣的問題也存在于農村。農民收入問題確實是中國農村市場遲遲不能啟動的重要原因,但同樣必須承認,還有很多非收入因素也嚴重影響了農村市場的啟動。其一,農村基礎設施的嚴重落后使得農村市場始終處在一種分割狀態,無法發揮正常的規模效應,抑制了農村市場的結構升級。其二,農村市場秩序相對較差,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農村市場的發育。其三,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揚加大了農民的負擔,大大弱化農民的購買力。
(該文根據邱曉華局長6月29日在中國國情論壇上的講演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