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善哲
“廣東現象”今生
呂力東看過一期鳳凰衛視《戈輝夢工場》的節目,那個網名叫“啊呀娃娃”的女孩的張揚個性讓他記憶深刻。呂力東是公交車司機,那是他第一次聽說博客,就是“一個人在
網上寫的日記”。
呂力東沒想到,兩個月之后,他有了自己的博客。
剛開始,呂力東不知如何操持自己的博客,奧一網的工作人員就把網友們的意見收集起來,通過電子郵件發給他,他一一作答,然后再由工作人員貼到博客上去。但是他很快就修改了密碼,并學會了發帖和回復。在他領略到web2.0技術的奇妙之處后,徹底迷上了博客,在今年廣州兩會期間,他幾乎每天都會上去看看,即使深夜一兩點鐘也不例外。
在2006年廣東各地的兩會期間,與呂力東一樣在奧一網開通博客的各地代表共有22個,他們來自廣州市、深圳市以及惠州等地。
奧一網執行總編曾平治說,基于web2.0技術的博客強調自我,互動性更強,正在深度改變網絡生態,也改變著人們參與公共話題討論的方式。而今年如此眾多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嘗試用這種方式與民眾交流,在他看來“是人大‘廣東現象’在新時期的延續”。
“廣東現象”前世
2000年1月25日,廣東省九屆人大三次會議正在舉行。正是這一次會議,“廣東現象”找到了最佳注腳。
因為對河流受上游地區工業污染不滿,佛山代表團25名省人大代表對廣東省環保局提出《對四會市在北江邊建電鍍城事件處理不當的質詢案》。
質詢會上,代表們步步逼問,時任省環保局副局長對代表問題的回答卻不能令他們滿意,而且環保局也沒有拿出進一步的措施。代表們對此結果無法容忍,終于向大會主席團提出建議,要求撤銷環保局副局長的職務。
佛山代表們的激烈舉動舉國震驚。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成思危由衷地感慨:“廣東人大真厲害。”而媒體的反應更可用歡天喜地形容,有人著文稱此次事件“可以作為一個成功的案例載入廣東省人大乃至全國人大的史冊”。
真正拋出“廣東現象”概念,是當年9月份《人民代表報》刊出的一篇題為《人大工作中的“廣東現象”》的文章。文章列舉了當年廣東人大行使職權的幾個事件,并將其概括為“廣東現象”。從此,“廣東現象”一詞傳遍南北。
人們之所以津津樂道于“廣東現象”,是因為對個性日益彰顯的人大代表個體的欣賞,正是因為他們敢于“為民出聲”的姿態,讓人們看到了人大制度的力量所在。
廣東各地人大擁有眾多的明星代表。連續八年向市長進言的紀傳英,洛溪橋收費案中堅守不棄的游海燕,對高爾夫球場的環保問題追問到底的吳立民,聯手封殺自來水提價案的王則楚,在自己的博客上開辟《民主監督之窗》的楊一平——他們的名字通常被人們與“廣東現象”相聯系。
2003年,深圳發生的一件事情,讓人們對“廣東現象”有了新的期待。
南山區的肖幼美與吳海寧自薦直選區人大代表,并且在社區里貼出競選海報。能否張貼海報在當時曾經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盡管他們最終無法當選,但他們的努力換取了外界的期待和喝彩。而另一個自薦的候選人王亮則因為得到了所在單位深圳高級技工學校選民的支持而當選。
向上生長的力量
更多的變化正在出現。
5月底,廣東省人大修訂了《廣東省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實施細則》,首次肯定了候選人進行自我宣傳的合法性。曾經困擾吳海寧的問題不復存在。
而在此前的一個月,深圳南山區首個“人大代表工作站”迎來了一周年誕辰。太子山莊業委會負責人敖建南是工作站的主人。他和他的同伴們扮演的是人大代表聯絡員的角色——用黃衛平的話來說,相當于人大代表專職的工作人員。而為人大代表配備辦公室和助手,正是學者們呼吁的人大代表制度化的一個方向。敖建南們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們的辦公經費完全自理,沒有從政府獲得資助。
中山大學政務學院院長任劍濤認為,“廣東現象”之所以出現在廣東,和廣東先行一步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
“浮躁期過去后,人們才發現積極地參與公共生活才是排解社會情緒的最佳渠道。”任劍濤認為,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政治環境的寬松,人們參與公共生活的熱情被激發出來,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更成為一種社會心理的需要。
這種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開放程度與民眾參與公共生活的熱情之間的關系,也被曾平治發現。奧一網通過此次組織大規模的兩會博客,發現來自深圳的代表和委員們更樂意接受博客這種言論平臺,而其他地區的代表就稍為消極。
“我認為主要是因為深圳是個移民城市,它的人口年輕,所以比較傾向于接受新事物,而且整個社會的靈活性更大,更容易激發起民眾參與的熱情。”曾平治表示。
黃衛平則強調說,經過經濟的20多年高速發展,深圳、廣州的民間社會蘊藏著一股巨大力量,而這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