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三峽移民崇明島上討生活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8日 11:21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蔡志杰 本報見習記者 米遠征 崇明島報道

  “明天(7月7日),我們來崇明島就整五年了。時間過得真快。”劉遠清說話時沒有抬頭,沉默了數秒后,他揮了揮手中的撣子,趕著豬肉攤上飛來飛去的蒼蠅。

  劉遠清原址四川云陽縣南溪鎮,2001年作為第二批三峽移民落戶到上海崇明島豎新鎮
大東村,之前開過農用車,目前在集市上擺攤賣肉。在豎新鎮這條不長的集市街道上,三峽移民開的豬肉攤排滿了半條街。

  能做這樣的小本生意已經算不錯的了,大多數移民仍然沒能適應當地的生活:“我們有本地戶口,但我們還是外地人!币晃蝗龒{移民說。

  截至6月底,三峽移民主要地區重慶庫區共完成農村移民外遷安置16萬人,三峽農村移民大規模外遷安置全面完成。外遷安置16萬人中的9.53萬移民落戶到了重慶以外的上海、浙江等11個省市。

  外地人

  在豎新鎮,“賣肉的”成了三峽移民的代稱。

  豎新鎮副鎮長沈興平告訴記者:“這些(三峽)移民素質不高,擺攤不上稅,搞運輸不上牌照……由于技術差、語言不通、文化不高、接受能力差,他們的確不容易在這里找到工作,只能是種地、擺攤、打零工。”

  “如果鎮上的公安再抓的話,我只好把車賣了!标愜姂n心忡忡地說。陳軍屬于2004年7月上海接收的最后一批三峽移民。他所說的車,是一輛六人座小型面包車。他平時就開著這輛車在臨近鎮上載客,每月維持500多元錢的收入,支撐一個三口之家。但這種車在當地屬于“黑車”,是當地整治社會治安時的清理對象。

  和陳軍一起落戶在豎河村的還有他的兄弟和舅舅兩家十來口人。由于對當地農作物種植技術不了解,三家人都將分得的土地轉租給了鄰近的本地人耕種,每畝地一年租金200元。顯然,單純依靠地租遠遠不夠生活開支,于是要靠打零工維持生計。

  進工廠打工,在豎新鎮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也并不容易。以當地頭號利潤大戶瀛春毛紡廠為例,移民進廠打工的機會顯然比當地人少。

  “我就在鎮上的毛紡廠干過,我們這些移民就沒有當地人崗位穩定。活兒不忙的時候就叫我回家了,活兒多的時候一天又要干12個小時!比龒{移民陳信安的妻子說,去年只干了4個月,今年頭4個月又沒活兒,一家人的生計出現了危機。為此,他們曾試著到菜場賣豬肉,但因為沒交攤位費和鎮里起了糾紛,因此只干了不到一個月。

  按照最初的三峽移民政策,移民新地后,每人每月有38.75元的補助,兩年后結束。到7月底,最后一批移民在崇明島生活將滿兩年,但他們還沒有適應當地的生活。

  摩擦

  “我們廟鎮的移民曾和政府發生過一些小摩擦。”崇明廟鎮政府社會事業辦主任宋志斌告訴記者,比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款并不是有困難就一定能得到,但沒得到的移民就會鬧事;有時我們慰問困難戶,給他們買臺電扇,其他移民老鄉也會來吵著要。

  移民中是否存在一些小摩擦,崇明縣民政局三峽移民負責人陸忠全表示,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拒絕透露更多內容。

  移民陳軍告訴記者,他們全家都懷念故鄉的生活,那里不但種地夠吃,還有豬、羊、雞可以飼養,還種著果樹園,“現在我的小孩要吃水果都沒有,收入有限,小孩總吵著要回老家去。”

  長江水利委員會一位高級工程師指出:“三峽移民背井離鄉,心態是很復雜的。受淹移民損失的補償﹑產業安置的實施﹑市政工程的建設等一切有關移民的事宜都是由政府來決策﹑組織和監督。但政策執行中,一定要注意,這不是政府的一錘子買賣,這是一個逐漸協調的過程!

  未來

  陸忠全表示,今年5月,中央下發了《關于大中型水庫移民后續扶持的意見》,為即將在今年7月結束的“兩年補償930元”的計劃帶來新的內容,“里面條款比較實,包含后續補貼款等多方面內容!

  而滿腹抱怨的三峽移民告訴記者,他們要的并不是多少補貼款,更重要的是一個生活的出路。

  比如讓豎新鎮10余戶移民同時感到不滿的是,豎新鎮政府在工作機會方面沒有表現出向移民的傾斜!叭ツ甏甯浇陀幸慌慊睿盒藓拥、巡夜、割草、掃路,每月有470元的收入,但鎮里把這些活都交給了當地人干,還向我們隱瞞了這個消息,事后又說我們吃不了這個苦,實際我們都很愿意干!币泼褡T月坤說。

  在豎新鎮不再種地的移民急需一個謀生的機會,但又缺乏起碼的本錢,一個200元的攤位費就可能成為阻擋他們進入市場的門檻。

  在增強移民謀生能力方面,當地政府也在積極做工作。崇明縣廟鎮和建設鎮組織移民農技集中培訓、村民一帶一幫扶。這使兩鎮的三峽移民普遍沒有轉租土地,并使土地成為維持其口糧的來源。廟鎮政府在提供就業信息方面也比較積極,鎮政府安置辦表示,234個落戶廟鎮的移民中有10個安置在工廠,從事非技術類工作。而建設鎮也基本保證每1戶有1人在工作。

  周詩菊是2001年8月落戶在廟鎮加禾村的三峽首批移民,依靠在鎮里的“三峽服裝店”,她每年能有1.2萬的收入,她的丈夫則跑農用運輸,每年收入1萬多元。他們將過去在重慶云陽的經商經驗帶到了崇明,成為移民脫農“致富”的典型。

  廟鎮58戶三峽移民中,有兩戶已經買了農用運輸車,給當地的施工單位跑建材,一年可以有三四萬元的收入。有的甚至超過本地人的收入水平。

  而在記者隨后走訪的界東村、仙橋村、大東村、時橋村、響南村,大多數的移民也表示生活水平確實提高了。

  崇明縣發改委產業科科長陸裕平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十一五時期,由于崇明生態島的規劃,幾十家污染企業將逐漸被淘汰;而受到交通成本的制約,崇明主島將逐漸收縮第二產業規模,屆時旅游和
房地產
業將得以發展,大型娛樂休閑項目將為崇明居民帶來機遇!皝碜匀龒{的移民雖然只有不到1500人,比重很小,但他們特別是他們的后代在這里的生活將越來越好!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513,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