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該往何處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8日 09:48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勾新雨、鄒衛國 實習記者 張向東 北京報道 站在北京市東城區一家人才市場的招聘告示牌前,魏鳳茹對自己的前途感到了擔憂,她說:“心里總感覺壓著一塊大石頭”。 魏畢業于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她是今年涌入就業市場的413萬大學畢業生中的
對很多大學畢業生來說,這也許是一個灰色的7月。今年中國勞動力的供需缺口將達到1400萬人,中國的第三次就業高峰不期而至。此時,另一個缺口也在顯現,在高成本的逼迫下,中國制造業正試圖從低端走向高端。這需要更多高素質勞動者置換傳統產業工人。 今天在就業壓力下奔走的大學生會成為中國制造和服務業競爭力改良的主力嗎?對于中國來說,這是一個機會。 就業高峰年 “找工作太難了!”這是魏鳳茹奔波了大半年之后的感慨。這位大學二年級就過了英語六級的學生形容自己像“面試機器”。她的理想是去外貿公司工作,但是她發現更多的企業需要的是計算機、文員和銷售員。而且,其中很少有她想去的那種大公司。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學應屆畢業生韓星拒絕了唐山水泥集團的合同,他想留在北京。因為同樣的原因,希望員工可以在各地工作的飛亞達手表公司最終也放棄了他。從3月份考研成績出來后,他就一直在投簡歷。實際上他最想去國家機關當公務員。因為“國家機關穩定,而且在各個方面都有保障”。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中國大學生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國家人事部的調查數據顯示, 2006年高校畢業生比去年增長了22%,但是實際需求要減少22%。人事部全國人才流動中心市場與信息處副處長侯瑩說,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還是很大,今年感覺就比去年嚴峻多了。 而且,2006年還只是就業高峰的開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人士說,2007年以后,每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到500萬人以上。十一五期間總共將有2500萬的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問題。 很多人把高校擴招看作問題的根源。根據國家教育部2005年的統計公報,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504萬人,同比增加12.7%;畢業生307萬人,同比增長28.3%,而在200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只有280萬人。 中國人民大學就業研究所副所長姚裕群說,自從擴招以來,中國高校人數增加到原來的四倍,而中國的產業發展根本不能應付四倍大學生的增長。 供需矛盾正在壓低大學生的工資水平。人力資源服務商前程無憂最近發布的調查報告說,月薪1000元已經成為畢業生的求職底限,46%的應屆畢業生表示低于這一收入寧愿待在家里。 與大學生的就業窘境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持續上升的勞動力價格已經成為威脅中國制造業低成本優勢的一大因素。盡管許多地方相繼提高了最低工資水平,但是找到合適的產業工人并不容易。 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所副所長楊偉國說,一份材料顯示,印度的勞動力競爭力比中國更強一些,而且中國會面臨越來越多的來自更低勞動力成本國家的競爭。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說,最低工資的提高會抑制某些低端制造業的競爭力。 供與求 兩年前,北京科技大學的30個學生到唐鋼集團實習,第一天,他們對企業的裝備和環境非常認可,第二天開始談待遇,領導們商量了一下說每人可增加200到300元,達到每月工資1200到1300,結果第三天人全走了。 伴隨著中國制造業的產業升級,中國的鋼鐵業也開始了新一輪的產業升級與裝備競賽,并開始對經過高等教育的普通勞動者產生了強烈的需求。 “我們非常需要大學生到廠里做技術人員和一線工人,但現在看來還很難”,7月6日,唐鋼集團的一位中層干部說。 國際上大部分先進的鋼鐵設備現在都在中國,有些新設備對勞動者的要求很高,不會電腦不行,看不懂英文說明書也不行。因此,唐鋼集團有一個副總專門去各大院校招聘學生。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郭漢杰副教授說,這幾年我國鋼鐵產業發展特別快,地方的大中型鋼鐵企業特別歡迎我們的畢業生。北京科技大學招生就業處副處長張俊燕也說,現代大型鋼鐵企業的現代化程度都比較高,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有用武之地。學生對工資的接受水平一般在2000塊錢左右,有的更多。 但是像唐鋼這樣的企業根本招不到人。郭漢杰說,現在的問題是,不少學生寧愿在北京邊打工邊考研都不愿意到地方企業去,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資源浪費。北京又沒有什么鋼鐵企業,連首鋼都搬出去了。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冶金工程系034班學生任大為說,現在我們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工資越來越低了,過去三四千元,去年月薪1500元的都有。任大為和他的同學都希望能夠留在北京工作,或者去像上海那樣發達的城市。但首鋼已經搬出北京,所以寶鋼成了他們最理想的選擇。據說,武鋼去年來學校招人,月工資給到2000元,才去了七八個學生。 他說:“很多鋼廠來我們這邊都招不到人,有的學生寧愿不工作也不去!惫拯c來臨 韓國浦項鋼鐵中國公司人事部的張先生說,在中國的鋼廠中,一線工作的大學生還不是很多,這和很多年前的韓國一樣。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韓國的本科生是不會去一線工廠工作的,連教師和公務員都不愿干,覺得工資待遇沒有在公司里做事好。而到了后來,普通勞動者中有90%的中學生都被本科生取代了。 正是在那個時期,日本和韓國的鋼鐵開始伴隨著國內制造業的發展而迅猛發展,尤其是日本取代了美國和蘇聯,成為了世界鋼產量第一的國家。 韓國和日本的故事會在中國重演嗎?現在,中國的鋼產量已接近四億噸,成為產量占世界鋼鐵總產量近三分之一的鋼鐵大國。但是,相當一部分高附加值鋼材中國還需要進口。 拐點正在來臨。德意志銀行7月5日發布的報告說,中國制造業正在向高端發展。報告列舉了電信設備、軟件服務、造船、高端機械、高科技電子零部件、汽車配件和汽車等行業,并預期,中國高附加值出口在未來3至5年間將以30%-40%的年增長率強勁發展。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的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說,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在這些領域中的全球市場份額的起點低、與競爭者相比擁有巨大的成本優勢,以及其生產率的快速提升。 在勞動力價格持續上升,環保標準不斷提高等外部因素的壓力下,中國低端制造業,如鞋類、服裝和普通家電產品的利潤率已經被擠壓到2%-3%左右。但是,高端制造業的利潤率高達16%。 首鋼股份董秘章雁說,首鋼在曹妃甸的新廠,在各項技術上都是世界領先的水平,這樣的工廠在招人時,肯定要的是知識型的年輕人。中國的GDP增加到一定程度,就要靠技術的提高。工業化到了一定程度,就會拋棄以往的粗放式經營,轉而重新重視技術人員。 德意志銀行的報告說,在高端企業中,生產率的提升足以抵消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這意味著中國制造得以在相對低的人力成本下完成產業升級。 而且,中國高端產品在全球市場份額很低,這為中國出口的成長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中國經濟季刊》執行總編阿瑟·克勞博也看到了這種趨勢。他認為,中國勞動力的主要競爭力在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有必要明白勞動密集型制造產業不僅僅包括紡織、鞋子和衣服,還包括服務業和知識產業。在中國,技術的飛速傳播發展表明即使傳統的制造產業也會蓬勃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知識產業也得到飛速提升。 他說,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中國的華為公司。華為大約有10000名員工在深圳的研發中心工作,這些員工的工資并不高,但是創新不斷,那些微小的技術進步就能夠使華為的產品保持國際競爭力。 但是他感慨,在中國,像華為這樣的公司太少。 上述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人士認為,目前我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才30%,西方國家一般在70%以上。只有我們從低端制造業轉向高端制造業和發展現代服務業才能吸收和消化大學生。 但是,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認為,現在的問題恰恰是勞動力的技能水平達不到需求的要求,大學生也一樣。“人才緊缺抑制了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 阿瑟·克勞博說,中國大學生的問題是他們在大學里學到的東西與他們要工作的世界沒有關聯,在發達國家,大學課程也與工作的實際需求沒有關系,但是,除了功課之外,他們還要學習對于現代公司至關重要的諸如解決問題和具備團隊精神這樣的能力。 “相比較而言,中國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精神意識較弱,他們必須在工作中學習!彼f。 而且,大學生們似乎也并沒有意識到這種變化。前程無憂的調查顯示,2006年企業在銷售方面空缺的職位企業有3萬個左右,但大學生中卻只有5000多人愿意干銷售。 韓星最終還是如愿去了北京市海淀區的一個政府部門。他的同學有一半考取了研究生,還有1/3打算繼續考研究生。魏鳳茹目前和一個朋友在北京合租了一間房子,從內蒙古來到北京有半年的時間了,全部開銷都是花家里的錢。 “我將來肯定要留在北京的,小城市沒有發展前途”,這個內蒙古女孩調皮的一笑,重新對未來鼓足了信心。 (本報實習記者董娜、黃田子、魏曉明、楊雪對此文亦有貢獻)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