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程瑞華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說,目前我國火力發電行業40%虧損,但就是這樣的行業,一名電廠抄表工,每年卻能領取10萬元的年薪。他所需要做的,就是一天抄4次電表。因為他所在的行業是壟斷行業,壟斷導致了嚴重的資源分配的不合理。而這種狀況可能不會再延續太久。
備受關注的反壟斷法草案,如期出現在6月24日召開的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議程里。這意味著,歷經12年之久的起草階段,反壟斷法草案終于正式進入中國最高權力機關的立法程序。據介紹,此次提請立法機關審議的草案共8章56條,主要規定了“壟斷協議”、“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控制經營者集中”這三大制度,以及禁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和反壟斷機構、法律責任等內容。
行政壟斷是否納入反壟斷法,一直是立法過程中各方利益主體反復博弈的焦點所在,也是該法長期難產的一大主因。早在1980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開展和保護社會主義競爭的暫行規定》中便首次提出了反壟斷,特別是反對行政壟斷的任務。1994年5月,“反壟斷法起草小組”成立,《反壟斷法》曾先后列入第八屆、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規劃,但由于爭議太大,一直沒有出臺。
在中國,反壟斷法是一部社會關注度比較高的法律。近年來隨著反壟斷法草案起草進程的加快,企業界、學術界、政府部門以及媒體對它的議論和爭論也在逐漸升溫。但是在現實中,人們對反壟斷法的期待是不同的。從政府部門來講,希望通過反壟斷法構建統一的市場秩序,并對地方性壟斷行為越來越加劇的現象有所制約;從非公經濟和民營企業來講,希望反壟斷法能夠破除計劃體制延續下來的行業門檻和國企壟斷;一些國有企業則希望反壟斷法中能明確其在市場經濟競爭中獲取壟斷資源的邊界,并對外資強有力的并購挑戰有所阻隔;而消費者則希望反壟斷法能夠限制和打壓壟斷者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以規制市場中愈演愈烈的壟斷狀態。
在中國經濟轉型期,人們對反壟斷法的這種多元期待,以及中國邁向市場經濟過程中各種因素的作用力,是這場反壟斷法起草博弈日益復雜化的主要因素。人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反壟斷法,這既是這部反壟斷法起草歷時十年之久的緣由,也是目前對反壟斷法條文仍然有巨大爭議的原因。
從本質上講,反壟斷法是為了禁止強勢者以任何手段封閉市場,從而達到充分競爭。同時也是為了給相對弱勢的市場后進者一個生存的空間。因此,反壟斷法是保護市場競爭、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重要法律制度,素有“經濟憲法”之謂。有專家表示,正是由于該法地位特殊,國務院在立法過程中非常重視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此次反行政壟斷的內容刪了又加,已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事實上,目前壟斷已經滲透到我國國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不僅僅是水、電、石油、煤氣、煙草、郵政、電信、鐵路等行業幾十年如一日維持著堅不可摧的行業壟斷地位,就是教育、醫療、房地產等領域,其行業壟斷地位也呈不斷加劇之勢。
行政壟斷給社會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由于長期的供給不足和服務質量不高,造成消費者利益的受損;限制競爭,延緩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降低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惡化了市場競爭秩序;管制決策的非公開化和腐敗現象,損害了政府的威信和執法效率;行政性壟斷對落后的保護,在當前全球競爭的環境下,極不利于提高我國產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行政壟斷損害的不只是效率,它也直接影響到社會公平。近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步正發指出,電力等壟斷行業的職工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2至3倍。這已成為近年來社會整體收入差距拉大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正因為此,事實上,在反對行政壟斷的表態上,立法者似無分歧。一位參與起草的專家組成員就說,“對于行政性壟斷的問題,大家都一致反對”。
反壟斷是中國政府對世界作出的一項承諾,更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執政黨對人民作出的一項莊嚴承諾。反壟斷法是中國對世界貿易組織的一項承諾,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應履行的一項義務。中國制定反壟斷法,將有利于抑制跨國壟斷勢力,打擊跨國企業操縱市場價格、產品產量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限制競爭的行為。如果說跨國企業是希望看到中國用反壟斷法打破國內的行政壟斷,那么他們很快也會看到,中國的反壟斷法同樣將對他們在中國的壟斷行為形成制約,從而使中國避免重蹈南美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加入世貿組織后的覆轍———外國資本與國內權貴資本相互勾結,形成對國內民眾的壟斷性掠奪。
反壟斷是市場經濟本能的要求。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已經到了可以制定反壟斷法的時候,隨著市場主體的多元化、經濟成分的多元化、利益的多元化、經濟的市場化和國際化,反壟斷立法已經有了基礎,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外資大規模進入,跨國公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在中國的壟斷行為也日見增多,為了保護民族工業和國家經濟安全,反壟斷法出臺的時機也已成熟。
特別是在當前階段,作為市場經濟的“守護人”、全民利益的代表者,政府需要在更高的層面思考和確立自己在市場經濟中的角色和定位,堅定不移地推行自身職能的轉變。把不屬于政府承擔的事交給企業、市場、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只有這樣,才能為包括反壟斷在內的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