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2006-07-07]
上世紀50年代,我們曾提出用10年左右時間超過英國,用15年左右時間趕上美國。如今,“超英趕美”終于實現了一半。7月4日,世界銀行公布了其計算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情況,中國以2.229萬億美元的GDP總量,超過意大利和法國,略微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毫無疑問,經濟的超英是有意義的。不但有象征意義,更有現實意義。因為經濟
增長是一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增長,便沒有發展,也就沒有老百姓收入的提高,當然就更談不上民富國強。就此來說,中國在改革后用不到30年的時間使得經濟總量超過英國,意義重大,對此沒必要妄自菲薄。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沾沾自喜。應該看到,在超英的背后,我們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的。就在世行的同一個排名上,以更能體現百姓貧富情況的人均GDP衡量,中國人均GDP僅1740美元,排名全球128位。而若按人均收入來說,排名則更靠后。一邊是收入不高,一邊卻是物價畸高。最近,美國的一家研究機構公布了全球主要城市的物價和消費情況。北京和上海都擠進了物價最高的前20名之列。前者排在第14名,位居法國巴黎之前;后者排在第20位,位居意大利羅馬之前。而像倫敦、紐約等公認的物價較高的城市都排在北京和上海之后。巴黎去年的人均GDP大約是23萬元人民幣,接近北京的10倍。可見,我們雖沒有一流的收入,卻有一流的消費;沒有一流的服務,卻有一流的價格;沒有一流的保障,卻有一流的物價陷阱。當然,消耗過多的資源和能源是免不了的。據統計,目前中國萬元GDP能耗1.58噸標準煤,遠高于發達國家,能源綜合利用總效率則比發達國家低大約10個百分點。這還不說對環境的破壞。概括一下,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出現的諸如GDP增長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GDP增長與內需增長尤其是國內居民消費的增長、服務業增長與工業增長、GDP增長與就業增長的不相稱問題,以及工業增長一枝獨秀導致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超出承受能力等問題,其背后都指向一個更實質的問題,即由粗放式的增長而導致的經濟增長質量的不高。“中國增長模式”概括起來說,就是政府、企業和外資主導投資,不持續增加就業的建設項目較多,偏重特大和大型企業發展、資本密集等等為主要動力推動。所以,盡管改革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年均達到了9.4,經濟規模總量迅速擴張,但并沒有相應帶來經濟增長質量的同比提高。相反,還造成農村勞動力轉移緩慢和城鎮的高失業,擴大了貧富不均和兩極分化,并由此形成了國家相對富裕而居民相對貧困的格局。經濟增長質量主要由三個指標來衡量,即資源消耗率的降低、環境破壞程度的減少、自主知識產權掌握的程度。考慮到中國的資源特點是人力資源豐富、自然資源短缺、資本資源緊俏、生態環境脆弱,如果經濟增長不能夠轉到依靠技術進步、依靠效率提高來支撐增長,那么,即使增長數量非常好,增長質量也會非常差,并有可能產生經濟危機。因此,從現在起,我們就要未雨綢繆,認真思考經濟超英后下一步怎么發展的問題。它包括三個方面,即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問題、增長的質量問題以及人民的福利問題。不解決這些問題,經濟增長的質量不高,人們的收入上不去,哪怕我們的經濟明天就趕上了美國,也沒什么值得夸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