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觀察:平民的宜居才是真正的宜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5日 12:00 工人日報 | |||||||||
北京市明確提出建設“宜居城市”目標已有一年多時間了,其間,北京市政建設沒少動腦筋,錢也沒少花,但“宜居”程度卻不盡如人意——2006年6月6日,在零點調查公司發布的涉及20個城市的“宜居”城市榜上,北京排名第19位。無獨有偶,之前《商務周刊》和零點調查公司聯合發布的“2005宜居城市排行榜”顯示,北京市的排名由2004年的第3位下降到第15位。(見7月3日《中國青年報》)
或許,類似的“排名”并不能完全說明問題。但是,其中反映的一些東西對城市管理者卻也并非毫無價值。比如,中科院的研究人員分析發現,如果按照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下”、“3000元~4999元”、“5000元~9999元”、“1萬元以上”把北京市居民分成四組的話,“1萬元以上”的人對北京的“宜居”狀況最滿意,其次是“5000元~9999元”的人,而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人則更多地表示“不滿意”。看來,是低收入群體對“宜居”更為不滿。 報道中提到,目前北京城市建設缺少針對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便利條件,進而影響到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質量。比如出行,隨著北京市四環、五環乃至六環的陸續開通,小區越建越遠,城市居民的出行尤其是到市中心變得更加困難。調查顯示,2003年之后,市區部分主要干道高峰期的車速已由1994年的每小時45公里降至每小時12公里左右,這大大增加了百姓的出行成本,而對這種成本尤為敏感的恰恰是低收入人群。 與此同時,在城市公共管理方面,對“宜居建設”的認識也存在一定偏差。有關專家指出,其中的一種偏差即將方便居民生活的一些小攤小店以有礙觀瞻之名取消,而這未必是好事,“一個城市充滿個性化小店,也是其個性化所在,滿足了千差萬別的需求。”實際上,平時光顧這些小攤店最多的人群往往是收入較低的普通市民,取消了這些小店,他們的生活自然受到影響。 忽視低收入家庭的利益訴求,甚至片面追求“宜資”、“宜商”而“嫌貧愛富”,這樣的城市建設思路顯然是不對的。對貧弱群體的關懷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而一些位居全球“宜居城市”排名前列的城市,往往并不是建設得多么豪華,多么“宜資”、“宜商”,更重要的是令生活在其中的普通市民感到生活方便、舒心,比如,公共交通樞紐四通八達、功能完善,人們可以很方便地享受不同層次的消費,享受平民化的娛樂設施等等。 不同的城市自有不同的“宜居”目標,但圍繞“宜居”而進行的各種投入和市政建設,應尊重而不能忽視平民百姓的利益,則是任何一個城市謀求發展的基本要求。畢竟,城市是由人組成的,而廣大平民百姓才是城市居民的主體,只有他們的“宜居”才是真正的“宜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