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萬座體育館閑置困局 賽會經濟為市長掏腰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5日 09:07 法制早報 | |||||||||
□本報記者王甘霖 發自四川綿陽 “賽會經濟”初衷不錯賽會結束難以為繼 四川綿陽九洲體育館在綿陽人的歡呼聲中迎來了第13屆世界拳擊錦標賽(以下簡稱“13屆拳擊錦標賽”),但這座耗資1.5億元、占地面積405畝的體育場館,隨著5天賽事的結束
衡量一屆賽會的成功與否,賽后場館的運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考核指標,斥巨資建造起來的場館使用期限絕不應該僅僅只有一個星期或兩個星期,如何對類似的體育場館群進行賽后的經營運作和日常管理,已經成為一些經濟界人士普遍關注的問題。 “賽會經濟”的構想 13屆拳擊錦標賽對于四川綿陽來說,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體育賽事。為了迎接這場賽事,綿陽市人民政府當初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政府各職能部門一把手為成員的籌備小組。更能體現“大手筆”風格的是,綿陽市人民政府不惜斥1.5億元巨資建起了綿陽九洲體育館,使之成為目前四川省設施最先進、面積最大的體育場館。 2005年11月12日,13屆拳擊錦標賽在綿陽如期開幕,并于20日結束。在這8天中,綿陽九洲體育館用于賽事只有5天時間。 在此期間,綿陽迎來4000多位中外來賓,為提升綿陽的知名度、宣傳綿陽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綿陽的決策者們的想法并不 僅僅在于此,而是要通過這次賽事為綿陽招商引資,同時勾勒出了一個“賽會經濟”的宏偉藍圖。 早在2005年7月,拳擊賽組委會招商部就已經成立了。綿陽本地媒體報道稱,通過拳擊賽組委會招商部數月引資,敲定14個項目,簽約8.28億元。 綿陽在為迎接13屆拳擊錦標賽而修建九洲體育館的同時,還在該區域建起了射擊場和體校,欲通過“賽會經濟”把綿陽打造成一個體育大市。把九洲體育館建成綿陽全民健身的一個基地,為體育改革和體育產業化起到一個示范性的作用。 “九洲體育館實際就是綿陽體育館。”九洲體育館物管科科長王海全說,為了宣傳綿陽的企業,綿陽九洲集團成為體育館的冠名單位。 九洲體育館、射擊場和體校位于綿陽市高新磨家鄉境內,距綿陽市區18公里。按照綿陽市人民政府的構想,以這次賽事作為契機,將把磨家鄉綿陽的文體區,為建設100萬人口大城市奠定基礎。 理想與現實的剪刀差 如果綿陽的決策者們“賽會經濟”的構想能變為現實,那么九洲體育館的興建肯定能成為綿陽經濟發展的一個里程碑,而《法制早報》記者調查證實,這種構想只是美好的想象。 6月26日,記者從成都驅車趕赴綿陽所看到的九洲體育館可用“富麗堂皇”來概括,這與周圍農舍相比較,體育館反而成了一道不和諧的風景。 物管科科長王海向記者介紹,九洲體育館是綿陽市體育局下屬的事業性單位,有正式職工17人,保安、保潔人員18人,財政每月撥付3萬余元的經費,用于人員工資、水電等開支。王科長說,他們的職責和任務就是看好這1.5億元的國有資產,至于場館怎樣再利用的問題,要看政府怎么抉擇。 當記者采訪完走出體育館后,公路沿線只有來回穿梭的長途汽車,在附近沒有一輛出租車,甚至沒有三輪車,記者只好步行1.5公里,才來到了永新車站(按規定,長途客車不能在此停)。 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斥資建造1.5億元的體育館居然還沒有通往市內的公交車。由于交通極為不便,九洲體育館也隨著13屆拳擊錦標賽的落幕而被綿陽人遺忘。“把九洲體育館建成綿陽全民健身的一個基地”只能是一個空想,即便九洲體育館開放以后,駕駛私家車到這里健身也只能是富裕人家的專利,“全民”是不可能有這樣的奢望的。 按照綿陽地方媒體的報道,13屆拳擊錦標賽通過招商引資,簽約8.28億,事實并非如此。綿陽市體育局辦公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告訴《法制早報》記者,13屆拳擊錦標賽門票承包給了一家民營企業,總額為220萬元,九洲集團的10年冠名費為190萬元,再加上廣告收入,13屆拳擊錦標賽門票的總收入為850萬元。 事實證明,綿陽為了迎接13屆拳擊錦標賽,斥資1.5億元修建了九洲體育館,獲得的收益是850萬元,之后體育館一直閑置著。 賽事后 體育館再利用難題 綿陽九洲體育館在賽事以后場館閑置,得不到再利用,這種現象在我國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有60多萬座體育場館,由于斥巨資修建的這些場館在賽后得不到再利用,其主要收入來源依然是場地出租和房屋出租,這兩項收入占場館總收入的60%以上,場館運營水平仍處在初級階段。 北京一位體育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算了一筆經濟賬:如果投資一個億人民幣的場館除了舉辦國家體育比賽之外,僅僅靠出租羽毛球或乒乓球場地來維持場館的經營的話,按每小時25元計算,二十個場地,每天都是滿打滿算12個小時,一年也只有218萬元的收入,要50年才能把投資全部收回,而且還不包括人工、電費及其它維修費用的支出。 例如綿陽九洲體育館,如果單純的靠國家投錢,并養活一批人來維護它,讓其長期閑置下去,肯定是不現實的。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認為:從市場的角度來說,在一些重大賽事舉辦期間,體育場館處在高頻率的運轉速度上,這時候市場對體育場館產生了巨大需求,場館供給和需求基本達到了平衡,甚至是求大于供。然而,比賽一旦結束 之后,如果沒有重大的賽事支持,場館的閑置就是很難避免的了。這樣就造成供大于求,那么場館的利用率就會出現下降,場館的運營收益不能抵償成本,出現一系列問題。有些體育場館的管理者也在逐漸轉變經營思路,比如向普通老百姓開放,舉辦一些商業性演出等等,但還是難以解決生存問題。因為場館的等級很高,老百姓的日常消費支撐不了。 北京2008年奧運會在修建體育場館的時候,就充分地考慮到了賽后場館的再利用問題。北京市副市長張茅說:“奧運場館既要滿足比賽的需要,也要充分考慮賽后的利用。而賽后的利用既要注重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社會效益。這是需要我們集思廣益,精心策劃來破解的一個題目。”為此,北京已經敲定387個奧運場館賽后將由社會經營。 變“市長掏腰包” 為“市場掏腰包” 在體育生活化、體育商業化的今天,以洛杉磯奧運會為標志,國際上重大的,而且成功的比賽幾乎全是走市場化,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掏市場腰包”。而我們的一些重大賽事很大程度上還是“掏市長腰包”,即掏財政口袋、掏納稅人口袋。綿陽九洲體育館為了5天的賽事,花1.5億巨大投資而回報僅850萬元,在以后很長的一段時間不可能通過承辦其他比賽收回投資。這些在今天讓世界驚詫的高檔體育場館和設施在今后能否和全民健身結合起來,將成為“奧體繁榮”延續的關鍵。 有關人士提出,利用租賃作為一種現代籌資方式,已在國外體育賽事中被大量地應用。在2002年的韓日世界杯時,出于便利和經濟的考慮,前去現場的許多國內球迷選擇了在當地租手機,可以算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更重要的方面在于,在場館和設施中引入租賃能為主辦方節約大量的資金。 在2001年北京舉辦的第二十一屆大運會上,就曾嘗試過租賃的方式。當時由一家公司承辦,涉及多種辦公設備及生活消費品,但還只局限于出租服務的范疇,未進行融資租賃的嘗試,租賃不僅可以節約政府投資,還能防止產生泡沫。租賃不僅是一種籌資方式,它還具備促銷和合理配置資源的功能,有望成為下一個新興的投融資模式。 有關社會學家認為,體育館作為各種專項體育比賽的表演場地都是花費巨資的大型建筑物,一年365天中作體育比賽的用途是有限的。余下的時間如何使用體育館,就必須在多功能、多用途、多變化上下工夫。我們所倡導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統一的。探索過去體育建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尋求未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趨勢及走向,對我們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未來建設具有科學發展觀思想的奧運體育建筑還將進一步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