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金融 計要有新動作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2日 05:22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程志云 北京報道

  2006年6月15日,國家審計署公布了對中國農業銀行總行及其北京、天津、上海等21家分支機構2004年度資產負債損益審計結果。公告顯示,農行存在總額超過500億元違規資金。

  雖然在2005年4月審計署進駐農行之前,農行率先進行規模龐大的摸底自查,對本系統2.5萬余個營業機構進行“經營機構操作風險專項檢查”。但問題似乎并未減少。

  原因在于審計署去年對農行的審計有了新的突破——對金融分支機構進行審計。

  農行問題

  2005年5月,審計署選取了農行北京分行盈科支行等進行試點。不久,涉案金額高達4.5億的“嘉浩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虛假住房按揭案”被查實。這僅僅是開始。

  很快,農行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支行再查出“四川安信汽車貿易有限公司伙同借款人騙貸案”。審計署駐成都特派辦調查發現,該行汽車消費貸款不良率高達24%。不法汽車貿易公司利用虛假發票高報車價、虛構交易等手段騙取銀行貸款。而農行有關工作人員有章不循違規放貸,放松貸款人資信檢查是案件的誘因。

  一位審計署人士向本報介紹,在對農業銀行的審計中發現,分支機構問題很大:內部管理混亂,存在一把手獨大的現象;內控制度存在漏洞,違法違規案件多發。

  為了進一步摸底,從2005年9月份開始,審計署金融司突破以往對金融機構的審計只停留在總行和省級分行的慣例,組織18個特派辦,分別從其負責審計的分行中選擇共20個縣級支行進行全面審計。審計重點是貸款業務,包括對公貸款以及個人消費貸款的全部業務。

  在對這些分支機構的“普查”中,審計署發現,農業銀行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違規經營問題比較突出、涉嫌違法犯罪案件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信貸業務存在潛在風險。這些問題甚至關系到農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進程。一位銀行研究員指出:“不能把一個機制本身存在嚴重操作風險的銀行拿去讓國家注資,這些資金早晚還會被腐蝕光。”

  2005年11月初,媒體曝出,農業銀行股改方案曾兩度被否,其時數據顯示,農業銀行9月末6900億不良貸款余額。

  而根據此次對農業銀行2004年審計結果顯示,除了常年積累下的巨額不良貸款余額以外,農業銀行還存在違規辦理存款業務142.73億元;違規發放貸款276.18億元;違規辦理票據業務97.18億元。

  審計突破

  一位銀行業人士認為,綜觀幾年來,審計署把銀行業的一些案件和暗流挖出來,這些問題的追究本身給銀行業很大的警醒。

  2003年對中國工商銀行的審計,引發了工行對審計查出的有關業務領域、分支機構和管理環節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重點整治,368名相關責任人受到處理。

  2004年對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的審計后,也有多名銀行相關責任人被追究責任。

  而此次的審計結果也得到了農業銀行的高度重視。從公開信息得知,農業銀行對審計發現的重大違法違規及提示的風險問題進行了嚴肅查處,目前已辦結22項,處理責任人95名。而在年初農業銀行下發的《關于對十一名一級分行高管人員處理情況的通報》中,11名位高權重的省級分行行長(副行長)分別受到了記過乃至撤職等處分。

  本報了解到,在對農行審計結果總結的基礎上,審計署對金融機構的審計還將有一些新的思路。

  一位審計署人士告訴本報,2006年對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的部分基層分支機構進行審計的思路是:密切關注金融體制改革的預期效果。具體包括,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增量控制,大案要案的發案率的控制,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市場
競爭力
的提高,防范風險能力的增強等內容。

  該人士指出,國有商業銀行自身存在的問題,例如資產質量不高、違規問題頻發、抗風險能力弱等諸多體制環境因素,不可能僅僅依靠財務重組、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或者海外上市就能得到解決,還需要來自金融系統外部的監督管理。

  事實上,審計署的優勢在于其地位,承擔國家審計的是審計署及駐各地的特派員辦事處,他們與銀行之間沒有直接的經濟利益關系,這樣就保證了審計人員能夠客觀、公正的行使職權。此外,審計署可以發揮整體優勢,對金融機構外部引起金融風險的一些因素進行稽核、控制。幾年來的國家金融審計實踐也證明,審計機關在揭露并懲處金融機構各類違紀現象、約束其依法經營、加強管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年的審計在揭露問題的同時,還將從正面分析,選擇管理和改革有成效的典型,提供一些成功案例。”該人士稱。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