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玉寶 廣州報道
三年前,當廣東重工業化爭議四起之時, BP在珠海的PTA(紡織品主要原料)一期項目投產。
兩年后的2006年6月,BP珠海PTA二期項目開工,90萬噸的生產能力使其成為全球這一
領域最大的單體裝置。如今,珠海石化基地附近,已有近百家中外化工企業為BP公司的PTA項目提供配套,產業鏈初步顯現。
重工業化轉型的張力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以此檢驗廣東的重化工業轉型成效似乎還略微顯早。在廣東人看來,這種轉型中的空間布局還遠遠沒有完成。廣東“十一五”規劃稱,擬建重化工重大項目13項(見圖表),總投資約3580億元,“十一五”期間投資約2480億元,目標是實現廣東工業“適度”重型化。
發力重工業
結構偏輕,一直是廣東產業發展的軟肋。建國之后國家重工業空間布局中的缺失,和改革開放以來輕工一支獨秀的發展,造就了外界對“珠江水、廣東糧、嶺南衣、粵家電”的輕工商品認同。
亞洲金融風暴之后,廣東經濟拐點的端倪開始顯現。
一位專家稱,如果廣東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轉型,其作用會更加明顯。“主要是當時各種爭論都有,大家意見不統一。因此,晚了幾年。”
進入本世紀以來,面臨加工制造業可能衰落的困局和產業轉移的國際潮流,廣東開始實施重化工業戰略。
其間,中國產業大勢也進入第二次重化工時代。2001年、2002年、2003年重工業比輕工業的增速分別快5.2、1.7、4.0個百分點,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從2000年的56%上升到2003年的64%,而輕工業的比重則相應的從43%下降到36%。
在這一大背景下,在政府推動下,廣東開始發力重化工業。
2004年12月,廣東省省長黃華華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廣東省工業九大產業2005-2010年發展規劃》和《廣東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2004年修訂稿)》。此次調整的重點是,在2005-2010年期間,通過重點建設一批支柱產業基地(電子信息、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等),建設一大批重要產業項目,促進廣東支柱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2006年4月印發的《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稱,2005年,廣東工業產業結構高級化和適度重型化趨勢明顯,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9.3%,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為44∶56,汽車、石化、機械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外向型選擇路徑
以珠海為例,1988年,珠海市希望利用建設高欄大港口帶動珠海大工業,進而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大工業來帶動特區經濟。但整個1990年代,廣東的工業結構屬于輕型發展階段,珠海“大工業”的發展思路未能見效。
2000年11月,英國BP公司進駐珠海成了轉折點。BP公司一期投資4億美元的年產35萬噸PTA項目2003年投產。按照BP的計劃,珠海PTA項目擬建4套生產裝置,生產能力將達到250萬噸以上,屆時珠海臨港工業區將成為世界最大的PTA生產基地之一。在BP示范下,50多家下游企業落戶臨港工業區。同時,中石油、中海油、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等都與珠海臨港工業區建立起戰略合作關系,“大港口、大工業”的格局初步形成。
而惠州中海殼牌項目引進路徑也與之相似。中海殼牌是中國目前最大的中外合資石化項目,在其帶動下,在惠州27.8平方公里的石化工業區內,目前已有4個國家級項目。大亞灣一批石化中下游產品項目正在洽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商也紛至沓來。正因為此,惠州開始將世界級石化工業區定為發展目標。
珠海和惠州的引資路徑有兩大特點,一是通過吸引“晶核”項目,進而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布局;二是園區式、臨港型布局成了廣東重工業化發展的基本模式。
石化之外,廣東省的鋼鐵、汽車、造船、裝備制造等其他重化產業集群也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成為拉動廣東經濟的一個新引擎。2004年,廣東重工業增加值已達到4060.47億元,增長23.1%,比輕工業高4.1個百分點,輕重工業的比例由2001年的48∶52轉變為43∶57。
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謝鵬飛稱,廣東已經進入以適度重型化為主導的增長周期。
廣東重工業空間布局
將重工業主要布在東西兩翼的沿海帶,而不是珠三角核心區,是廣東產業結構的空間特點。
最典型的就是石化工業的空間布局。目前,廣東石化工業主要分布在茂名、廣州、佛山、珠海、江門、東莞、汕頭等城市,從西到東計有茂湛沿海重化產業帶、崖門口沿岸重化產業帶(珠海西區、江門新會東區)、廣州石化基地、惠州大亞灣石化區、汕潮揭沿海化工基地。
其中,茂名、廣州依托中石化集團茂名石化、廣州石化的煉油加工一體化大型裝置形成了兩大石化基地,珠海正在成為石化下游深加工和基本有機原料生產基地,汕頭則是我國聚苯乙烯主要產地。
謝鵬飛稱,如此布局,一是考慮了東西兩翼的環境容量大的特點;二是要解決區間協調發展的問題。政府有幫助省內欠發達地區發展的考慮,這主要是通過產業布局來拉動。
謝稱,實際上,重工業的效益正在顯現,如東莞和廣州用電量、工業產值相當,但財政收入卻相差甚遠,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東莞仍是以輕型工業為主,產業結構效益低,而廣州本田一年稅收就有100多億元。深圳從產業結構理論講,則過于單一,產業鏈條不完整,危機四伏,深圳適度重型化的討論正是這一背景下出現的。
“下一輪,廣東將重點發展珠江西岸,再下一輪是粵東。”謝鵬飛稱。
突破重工化能源困局
廣東產業結構調整的挑戰,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能源問題。
作為人均資源儲量不及全國平均水平1/20的廣東,從經濟起步之始,資源短缺就伴隨著其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近兩年電荒、煤荒、油荒接踵而至,資源瓶頸制約日益嚴重。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游靄瓊稱,因電力短缺,2005年上半年廣東工業增加值增速被拉低約7個百分點,全省GDP增長被拉低約4個百分點。廣州2005年一季度近四成大型出口企業的出口出現下降,而導致出口下降的主因之一就是用電緊張影響加工貿易接單生產和增資擴產。
游稱,依靠大量消費能源,推動了廣東經濟的高速增長,但也使廣東經濟增長越來越接近了資源和環境條件的約束邊界。
有專家對此表示,若要依賴較少的能源消費量實現經濟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業結構是否輕型化,而這和廣東的重工業調整又形成博弈;重工業調整之下,工業技術的自主創新則是關鍵。
“關系經濟安全的能源安全戰略應高度納入廣東的布局,這包括搞好能源供應多元化,加快石油戰略儲備建設,健全能源安全預警應急體系等。”游稱。
輕而重,重而生
東聯村坐落在風景如畫的大亞灣,中國南方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繞過了這個貧窮的村莊。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在廣東省制造業中心地帶迅速蔓延的工廠無序發展也沒有觸及珠江三角洲的這個角落。甚至進入21世紀,東聯村村民也還在使用水牛耕田。
隨著中海殼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落戶,廣東省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終于觸到了東聯村。中海殼牌石油公司是殼牌石油集團與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一個合資項目,耗資43億美元。東聯村搖搖欲墜的磚瓦房被完全拆除,樹木繁茂的山頭被夷為平地。
大亞灣是這場工業變革的兩個中心之一,另一個中心是廣州的南沙區。這場變革正在改變廣東這個世界工廠的面貌。
20年來,珠江三角洲經濟以生產出口型消費品的工廠為主。這些工廠依賴國外和中國其它地區的塑料、鋼材和其它原材料供應。不過,在短短5年間,這一地區已經建立起了一系列重工業工廠,作為對輕工業基地的補充。
中海殼牌公司錯綜復雜的管道和反應堆占據了相當于500個足球場的面積。在它的旁邊,一塊同樣大小的空地已經平整就緒,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準備在那里建造一座煉油廠,預計2008年完工。
隨著中海殼牌裂解廠的竣工,殼牌公司每年將生產許多石油衍生品,用于生產從吉他琴弦到玩具熊的各種產品。中海殼牌公司說,這座裂解廠的生產戰略將瞄準廣東的制造業客戶,預計它們將消耗中海殼牌一半以上的產量。
除了殼牌公司,迅速提升珠江三角洲工業價值鏈的還有來自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故鄉——英國以及亞洲首要工業大國日本的其他公司。
繼日本本田公司設在廣州的汽車工廠取得巨大成功,廣東的資本開始投資于鋼鐵廠、造船廠、港口基礎設施和其他重工業企業,并將這些設施從廣州市中心轉移到南沙開發區。
此外,日本豐田公司也決定在那里建造汽車工廠。
為了促進投資,廣州在通往南沙的鄉間建造了一條八車道的高速公路,并豎起了高壓電線鐵塔。
(據英國《金融時報》5月30日報道,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