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專訪蕭萬長:兩岸共同市場不是一蹴而就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1日 15:33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陳善哲 南寧報道

  蕭萬長站在演講臺前,西裝筆挺。不管主辦方預設的主題是什么,他的話題總會巧妙地轉到兩岸共同市場。

  他的助手說:“蕭先生是個傳道者。”2006年,從廈門,到博鰲,到哈爾濱,再到
南寧,蕭萬長來大陸的次數比任何時候都頻繁。蕭萬長曾擔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臺灣“行政院”院長,現在的身份是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

  2001年年初,他首次提出了兩岸共同市場的概念,并且是多年來最積極的倡導者。2005年,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和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會談中達成五項共識,其中包括“促進恢復兩岸協商后優(yōu)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問題”。

  6月27日,蕭萬長出席在南寧舉行的“第二屆桂臺經貿合作交流會暨兩岸產業(yè)共同市場論壇”。活動期間,蕭先生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大中華市場”

  《21世紀》:您設想中的兩岸共同市場是什么樣子的?

  蕭萬長:我當初提出這個概念,是受了歐洲共同市場成功經驗的啟發(fā)。理想的兩岸共同市場,不僅是海峽兩岸的大陸和臺灣,而且是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的兩岸四地的一體化市場。

  《21世紀》:上世紀1990年代初,美國的華人教授鄭組元也曾提出過“大中華經濟圈”的概念。那么您所倡導的涵蓋兩岸四地的大中華市場和他的大中華經濟圈有什么異同?

  蕭萬長:時空不同了。1990年代初,中國的市場經濟才起步,還沒有與外界完全接軌。現在如果兩岸建立了經濟上的共同市場,這對兩岸的和平發(fā)展有幫助,因此是亞太地區(qū)和國際社會所樂見的。而且,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兩岸經濟朝統(tǒng)合的方向走,共同市場符合市場的需要。

  《21世紀》:共同市場的理念這么多年來在現實層面最大的突破在哪里?

  蕭萬長:兩岸對此有更務實的看法,更務實地去了解彼此的問題。務實的做法應該從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語言切入,著力點就是經貿問題。

  《21世紀》:近年來,東北亞、東南亞區(qū)域經濟的協作在不斷深化。臺灣參與區(qū)域經濟協作的進展如何?島內一直有一種聲音擔心臺灣在區(qū)域經濟中被邊緣化?

  蕭萬長:這個問題臺灣自己要努力,東亞地區(qū)包括大陸也要幫忙。因為臺灣的企業(yè)在這個區(qū)域的產業(yè)鏈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產品的生產、銷售都是臺商在做。缺了臺灣,這個鏈條就斷了。

  一定要循序漸進

  《21世紀》:共同市場是不同經濟體高度融合的一種模式。在您的設計中,兩岸共同市場有沒有時間表?

  蕭萬長:我認為一定要循序漸進,不是一蹴而就。歐洲過了50多年才有今天的歐盟,東盟過了30年,但還沒實現共同市場。希望兩岸共同市場不要那么長。盡管我們經濟體制不同,但我們是同文同種,只要朝著市場經濟方向走,就很容易融合。

  《21世紀》:您設想的具體路徑是?

  蕭萬長:第一步是要實現經貿關系的正常化。兩岸之間這么頻繁地往來,不能直航,不能三通,造成多少不便,增加多少成本,這都是不正常。還有,臺商在大陸這么多投資,大陸固然有一個臺商保障法,但和臺灣那邊沒接觸。比如兩岸應該協商,臺商在大陸投資收益已經交了稅,在臺灣就不應該再交了,不要雙重扣稅。

  這些都是兩岸經貿的障礙,把它們拿掉,就是經貿關系正常化。

  第二步,就是兩岸商談貿易投資如何互惠。類似CEPA給香港、澳門的優(yōu)惠。

  第三步就是簽訂關稅同盟、貨幣同盟、租稅互免,然后形成經濟一體化市場,就是共同市場。

  《21世紀》:您覺得走完這三個階段,兩岸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統(tǒng)合?

  蕭萬長:具體包括法律、貿易、會計制度方面的協調和整合。

  從“十一五”規(guī)劃開始,標志著大陸和臺灣的合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1世紀》:兩岸的產業(yè)融合度很高,但金融業(yè)的合作好像有點落后?

  蕭萬長:金融業(yè)是投資貿易、經濟合作很重要的主角。可惜,兩岸的金融業(yè)沒有很好的交流渠道,沒有一個好的建制和平臺。金融業(yè)的監(jiān)理規(guī)則很嚴格,我希望兩岸金融主管部門為兩岸產業(yè)合作、共同市場的監(jiān)理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趕快整合起來,監(jiān)理一個平臺,加強合作。


發(fā)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