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京張鐵路之終點站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1日 15:24 經濟觀察報

  文/房煜一

  1972 年 1 月,20 歲的劉旭東第一天來到張家口站(現張家口北站)上班,首先看到的是一袋袋沉甸甸的水泥。作為裝卸工,他的任務就是把這些沉重的水泥一袋袋搬上火車。

  一個天津籍的老工人不屑地瞅瞅他,扛起一袋水泥走了,劉咬咬牙,也學著老工人的樣子扛起一袋水泥,跟在后面。一袋就是 100 斤。就這樣一袋、兩袋、三袋、四袋……,所有的水泥搬完,劉的腿已經不聽使喚了。晚上勉強扒了幾口飯回到宿舍,劉突然覺得胃里一陣攪動,哇的一下,吃的東西全吐了。

  當年的張家口北站,給年輕的劉旭東來了個下馬威。而在34 年后,劉旭東已經成為這個車站的“主人”。從裝卸工人到車間主任,再到經理,已接近退休年齡的他不僅是張家口北站的站務領導之一,同時,憑借著日積月累的資料,也成了當地最了解張家口北站歷史的人。

  去年,正值京張鐵路開工100周年,他在當地舉行了一個小型的京張鐵路攝影展,以示紀念。展覽剛過,有人說,張家口北站老了,該拆了,運力要向后建的張家口南站轉移。劉旭東對此憂心忡忡。

  二

  張家口北站,曾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條自行勘測、設計、施工的干線鐵路——京張鐵路的終點站。

  京張鐵路由詹天佑設計并指揮施工,歷時四年完成(1905-1909),沿途設 16 個站點,起點豐臺,終點張家口,全長 273 公里。1916 年,京張鐵路延伸至綏遠(今

呼和浩特市),京張鐵路改稱京綏鐵路。1923 年,通車到包頭,全線又改稱京包鐵路。

  “市政府的意思是,將北站拆除,再在這里修個紀念館,以后完全當個游覽紀念的地方。”劉旭東說。

  張家口市的“

十一五”規劃綱要中也提到,“加快沙蔚鐵路二期、桑張鐵路、集張鐵路和京張城際鐵路等項目規劃建設步伐,推進北站及相關鐵路拆撤和詹天佑紀念館建設,搞好張家口民用機場規劃建設”,等等。

  關于拆除北站的理由,劉旭東聽到的說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北站的規模與城市經濟發展已不相適應;二是北站的“舊”也已不符合市容市貌建設的需要。

  “持這樣觀點的人,可能還是對京張鐵路和張家口站的歷史不夠了解。”劉旭東說。

  據張家口文化局退休干部梅大生介紹,從明代始,張家口就是一個通商口岸,“張庫恰古道”一時名聲顯赫——該道是從張家口到現在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烏蘭巴托(當時叫庫倫),從庫倫再到中俄邊境的恰克圖。在這條商貿古道上,常年有大量的駱駝隊、牛車運送物資。正是貿易活動的興旺,才賦予了京張鐵路開發的意義。

  “外人多把張家口看作軍事要塞,實際上,這里從未發生過大的戰爭。倒是作為大型商貿集散地的歷史,是可以找到的。”劉旭東說。根據他收集到的史料,在清朝時,張家口的商家就超過了1400 家。而整個城市的人口至1937年也不過7萬人。

  鐵路修建前,袁世凱曾詢問詹天佑:鐵路修好后,一年的經濟效益如何?詹天佑根據當時居庸關稅捐局所掌握的每年人、車、貨流量推算,各項收入減去運營成本,大約是72萬兩白銀。后人曾誤傳為首年收益72萬兩白銀。實際情況是,運營一年后,貨運達42萬噸,客運達41萬人次,折合多少銀兩還無從考證。但是,到 1915年貨運量已達180萬噸,客運量91萬人次。其中客運翻了一番多,貨運量則已是第一年的四倍多,客貨運流量逐年增大的趨勢明顯。

  毫無疑問,京張鐵路的修建,帶動了張家口貿易往來的進一步繁榮。大量晉商涌來,也將家鄉的地方戲帶來,張家口成為多種劇種匯集、融合的大舞臺。

  這種連年增長的趨勢在外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有所減弱。由于種種限制,“張庫恰商貿古道”被切斷,貿易額大大減少。張家口的繁榮也隨之消失。

  不過,由于京張鐵路的存在,張家口依然是連接西北、華北、內蒙古、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區和內地口岸的鐵路樞紐。1950年代之前,常有陜甘寧邊區供銷社的社員來張家口采集物資,供軍隊使用。

  三

  張家口市城區主要分為橋東區和橋西區,所謂的“橋”指懷來大橋,現已不存在。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存留至今,當你行走在橋東地區時,那里的人多說普通話;而在橋西區,人們則多說當地方言。這也是京張鐵路帶來的變化之一。

  歷史上張家口的城市中心在橋西,而通車以后,一度荒涼的橋東一夜間熱鬧起來,與之相關的各種產業迅速崛起,加快了橋東的發展。

  鐵路修到張家口時,關于如何建站,曾有過爭論。詹天佑經過考察,對此問題論述說:“至張家口一鎮,向分上下兩堡,地窄人稠,購地不易,下堡前隔渾河,有石橋一座,將來車站即擬在下堡對岸園子建設,若設在上堡,即需添鑄橋梁,而軌道復延長數里。且將來全路通行,口外商務日盛。再由口外展修干路。亦毋庸經行上堡。若為省工利便起見,似于下堡對岸設站為宜。”

  詹天佑眼中的張家口,是“地窄人稠”,考慮到將來“口外商務日盛”,在“下堡”也就是橋東修建車站,比較節省。在詹天佑修建整條京張鐵路的過程中,節約的思路貫穿始終。整條鐵路修好,共耗銀 693.5 萬兩,比預算節約 28.8 萬兩。

  鐵路建成后,正如詹天佑所想,商貿日盛。外來定居者日漸增多,隨著鐵路配套的工廠興建和張家口機務段的建立,大量的商戶、產業工人和移民來到張家口,一時之間商埠林立,茶葉、絲綢、皮貨貿易興隆,就此奠定了今天張家口的基本格局。這些人多數聚居于橋東地區,形成了鐵路兩分張家口、本地人口和外來人口隔路相望的情景。

  四

  傳統上的軍事要塞身份,依然影響著張家口。為了北京的“三保”——保國防、保環境、保供應,張家口作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其中為了“保環境”,據說當地已有五六百家企業被關停。如今,擁有第一條中國自建鐵路的張家口,在河北省內的城市經濟排名是第十位,工業排名第七位(2005 年數字)。而在 1960 年代到 1970 年代,張家口在全省經濟排名還是第三位。

  不過,無數外鄉人通過京張鐵路、通過張家口北站賺到了大錢。

  如今,全國鐵路運力偏緊,張家口北站自建站以來一直以貨運為主,自然又忙個不亦樂乎。2004 年底,張家口車務段年運送貨物 1226 萬噸,運送旅客 357萬人次。其中年運煤量達 300 多萬噸,又以晉煤為主。大批商人因為晉煤而發財,但是張家口人收入增長緩慢。

  張家口試圖改變。在張家口的規劃藍圖中,強化區位優勢是重中之重——目前張家口不僅要加快集張鐵路和桑張鐵路建設,實現與內蒙古乃至西北路網的融合,而且京張城際快速鐵路項目的立項也在加快進程。

  這時,古老的張家口北站的地位變得尷尬起來,拆撤已不可避免。

  “西方把第一輛蒸汽機車看作是工業發生革命的標志之一,這里則有中國最早的鐵路和火車啊!”劉旭東難以掩飾他對自己工作了一輩子的老車站的熱愛。

  劉旭東翻看著電腦里自己拍下的照片和資料,將一段文字放大再放大。

  那是詹天佑在火車通車儀式上所講的一段話:“此路的修筑,經歷了四年,在這四年內,鄙人和同事諸君,飽有引人興味和忘卻疲勞的工作,我們正是以修筑全由國人自力完成的鐵路而感到驕傲。……中國確實進步遲緩,但雖遲緩,卻是確實進步了。”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