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胥鐵路之鐵路與皇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1日 15:16 經濟觀察報 | |||||||||
文/黃一琨 爭論 六十六歲的李鴻章表情肅穆地出現在唐胥鐵路的通車典禮上,這一年是1889年,光緒皇帝大婚,親政。但是這個國家的權力仍集中在五十四歲的慈禧太后手里。
權傾朝野的李鴻章怎么也沒想到修筑鐵路難度這么大。十七年前,在去北京參加同治皇帝葬禮的時候,李鴻章對主管洋務的恭親王奕訢提出修建清江浦(今天江蘇淮安境內)到北京的鐵路,以便南北轉運。奕訢回答說,沒有人敢主持這件事,李鴻章希望奕訢找機會向慈安和慈禧兩宮皇太后提出這件事,后者回答說,這樣的事情連兩宮皇太后也決定不了。 這并不是奕訢言語推諉,在洋務派大臣與同僚的一系列論戰中,關于鐵路的爭論最為膠著。1881年,朝廷曾經要求對此事“著毋庸議”。為此,李鴻章告誡好友,駐英國公使郭嵩燾,對于修建鐵路這件事要“絕口不談”。 近代中國最早提出建設鐵路的是李鴻章等人曾經的死敵,太平天國的干王洪仁玕。他在1859年寫的《資政新篇》中說,應該給能造火車者以專利,并在全國“二十一省通二十一條大路,以為全國之脈絡。” 從1864年剿滅清帝國最大的敵人太平天國以來,曾國藩和他的同事們成為了龐大帝國的地方政府的領導者。在作戰中,他們認識到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因此對外來事物有了基本的好奇心和接納的勇氣。 在中央政府,負責對外事務的總理衙門由文祥和奕訢掌管,這是帝國近代歷史上最有才華的兩位滿族人。他們驚訝地發現,英法聯軍在劫掠和焚毀完圓明園,簽訂了條約之后竟然退出了北京城,這與帝國過去遇到的敵人,包括太平天國都不一樣。總理衙門甚至還能通過采納西方的外交方式,有限度的修改了一些條約的條款。這些給這兩位滿族政治家的印象是:第一,西方人是遵守條約的;第二,西方太強大了,必須向他們學習。 他們和自己在地方政府的支持者一起,開創了許多前所未有的事業,包括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書籍,造槍炮,建立新式海軍,開礦造船。但是他們的每項事業都遭到了最激烈的反對。 對于修筑鐵路,最普通的中國人擔心會引起失業,破壞墓地風水,占用良田,同時讓外國勢力深入內地。而那些憤怒的官員們認為鐵路的危害更大,他們不斷地上書,告誡年輕的皇帝,鐵路對于中國有“不可行者八,無利者八,有害者九”。 西方人認為修鐵路雖然會帶來一些損失,但是與最終導致的進步和繁榮相比,這些損失都微不足道。美國駐華公使勞羅斯說:“一英里的鐵路在10年內為中國的富強和進步所做的貢獻,比政治理論家和民族主義者的學說在一個世紀中所取得的全部成就都要多。”《北華捷報》對這兩種態度做了這樣的概括:“對于我們來說,中國意味著自由交往、啟蒙、貿易和財富;對于中國官員來說,鐵路意味著胡作非為,意味著廢除長期受尊重的習慣和傳統、騷亂和毀滅。” 那些鐵路最堅決的反對者并不認為,清帝國正徘徊在現代化的門外。大學士徐桐堅持說,大清國所接觸的這些西洋國家除了意大利存在以外,其余都是捏造出來的。 另一位最積極的反對者劉錫鴻曾經是駐英國副公使和駐德國公使。在他的心目中,鐵路這樣的西洋玩意兒只是些“夷狄之道”,中華帝國幾千年來留存的習慣和氣質才是最寶貴的。這個大清國的公使在和別人一起進餐的時候,按照自己的習慣,旁若無人地咳嗽吐痰,甚至還讓仆人把痰盂拿到飯桌邊。傲慢無禮使他成為柏林外交界最不受歡迎的人物,訪問香港時,香港總督因為厭惡而不愿意與他說一句話。 劉錫鴻無法容忍鼓吹修建鐵路的郭嵩燾,更受不了他對新事物的熱切態度。他羅列了許多郭嵩燾的罪狀,其中包括:外國人看歌劇的時候要捧著戲單,郭嵩燾不懂外語,卻也要捧著戲單。還有郭嵩燾看見外國人打傘,自己也打傘,看見外國人不用扇子,自己也把扇子棄置不用。 當然,也有對于外來事物充滿好奇心的政府人士。英國駐華使館的官員拜訪了兵部一位姓楊的官員,這位楊老爺是一位攝影發燒友,他收集了很多槍支、望遠鏡和溫度計,并且喝柑香酒。他似乎也同意自己的英國朋友修鐵路的建議,但是他的目的是便于自己的管家聯系家鄉的佃戶。 對于西方強國們來說,由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領導的“中興”是否應該是一場規模宏大的改革,這不僅關系到世界上三分之一人口的未來命運,也關系它們的利益。英國公使阿禮國對議會說,現在必須做出決定,這個千瘡百孔、老態龍鐘的政治體制是否能經歷一次復興,獲得一種新的適應近代要求和西方文明的生命力;或者它是否應該在一種解體和衰落的過程中逐漸地但徹底地毀滅。 擔任帝國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1865年給總理衙門提交了一份《局外旁觀錄》。赫德說,中國曾經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但是中國現在卻比歐洲任何一個國家都衰弱,只有克服自身的弱點,中國才能維持自己的尊嚴和獨立。他激烈抨擊那些喜歡上書反對改革的御史們,說他們是朝廷不健全的耳目,他們助長了官員的腐化,卻對民間疾苦和世界潮流充耳不聞。中國的“人治”理念對官員個人寄托了過多的要求。中國必須擴大對外貿易和修建鐵路,這才是增加人民福祉的惟一辦法。 但是在這場改革中,改革者的力量顯得勢單力薄并且腹背受敵,一方面他們要應付自恃船堅炮利、氣勢逼人的外國公使們,另一方面要應付那些憤慨、偏激的,通過各種儒家典籍來解釋和評判世界的讀書人。即使是掌管總理衙門的奕訢也因為對西方的友好態度被稱為“鬼子六”,不得不多次縮減自己的改革計劃。 深受同僚誣陷和攻擊的郭嵩燾評述這場論爭時說,這個國家中最奇怪的事情是,鴉片煙猖獗幾十年,沒有人“引為疚心”,可是士大夫們一說到鐵路電報就痛心疾首,“群起阻難”,一看到洋人機器就引為公憤。 “馬車” 中國出現的第一條鐵路就遭遇了這樣的命運。當然1865年在北京宣武門外,英國商人修的500米的小鐵路不能算數,并且它剛一出現就被拆除了。 1876年,英國怡和洋行修建了從上海到吳淞鎮的吳淞鐵路,長14.5公里,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一條營業鐵路。在這條鐵路運營一周以后,《申報》記者發現中國人雖然都沒見過火車,但是最歡迎這種危險的新事物的竟然是婦女和兒童。半年以后,乘坐火車成了人們逢年過節,攜家游玩的一個熱門項目,有時鐵路公司還不得不加掛數節車廂以滿足營運要求。 第二年,清政府就匆忙以將近30萬兩白銀贖回并拆除了這條鐵路。李鴻章希望處理這件事情的兩江總督沈葆楨至少能把這些鐵軌都留下來,等籌措到資金以后在別處重修。但是沈葆楨卻派船把鐵軌運到臺灣高雄港外棄置了事。萬分失望的郭嵩燾說,沈葆楨這樣做完全是為了博取當時輿論的好感。 李鴻章自己修筑的鐵路比吳淞鐵路晚了5年。 李鴻章1878年奏準成立了開平礦務局,這個中國第一座新式煤礦進展順利,1881年就可以投產出煤。但是,礦務局總辦唐廷樞告訴李鴻章:開平礦挖出的煤,每噸成本2兩7錢,如果用牲口車從礦區把煤運到蘆臺,每噸運費合2兩2錢,由蘆臺用船運到天津,再搬到岸上,每噸約需1兩,加上稅金,1噸煤到天津市場上,成本已經是6兩4錢了。這樣的價格無法與進口洋煤競爭。但如果從唐山修一條鐵路到蘆臺,煤炭從這里下船走水路運到天津或上海,每噸還有5錢的利潤,能與洋煤競爭。如果沒有鐵路,開平煤礦就不可能運營下去。 根據唐廷樞的報告,李鴻章請求朝廷允許他在唐山至北塘河岸邊的蘆臺間筑造一條45公里長的運煤鐵路。朝廷認為這條鐵路筑在礦山之中,不會造成什么不良影響,同意了李鴻章的請求。 唐山要修筑鐵路的消息很快傳出,反對派們的奏章一封接著一封往上遞,認為鐵路“利小而害大,利近而害遠,利顯而害隱”,懇求“恪守祖宗成法”。慈禧此時突然醒悟,立即收回成命。 鐵路修筑被叫停,但是煤礦出煤在即,運煤通道必須解決,唐廷樞決定從蘆臺把運河一直挖到唐山礦井,礦井的煤直接下河裝船。挖了一陣,又碰到難題:唐山至胥各莊一段,地勢陡峻,無法挖掘。于是又提出一個變通辦法:在胥各莊至唐山間修一條快車路。 李鴻章在向朝廷寫的奏折里只報告說修一條“馬路”,并保證建成后用騾馬拉車。朝廷這才下旨批準。 但李鴻章讓唐廷樞筑造的卻是一條真正的鐵路。主持唐胥鐵路施工的是英國工程師金達,1881年6月9日開建,使用的是每碼重30磅的鋼軌,枕木是產自當地的半圓形榆木,用附近采集的石灰石鋪成路基。鐵路全長9.7公里,沒有隧道和橋梁,5個月建成。在商議鐵路的軌距時,出于降低造價考慮,唐廷樞主張建762毫米的窄軌,金達主張采用英國鐵路1435亳米的軌距。李鴻章權衡再三,接受了金達的意見。中國鐵路得以順利與世界鐵路“接軌”。 7名回國的留美幼童被分配到開平礦務局的路礦學堂。這些來自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曾乘坐火車橫穿美國大陸的年輕人,親眼目睹了中國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條鐵路的誕生。 火車在唐胥鐵路上開行的消息很快傳到京城,反對派們群情激憤,他們說火車噴出的黑煙會毀壞莊稼,更重要的是它的巨大聲響會震動皇陵——東陵。事實上,葬著清朝14座帝、后、妃陵墓的東陵,遠在唐山以北遵化縣長城腳下的馬蘭峪,離唐胥鐵路還有近百公里。對于這件事,英國人肯德在他的《中國鐵路發展史》中說:“凡是人的才智所能設想出來的種種可笑的理由,都在清政府的權貴的看法下產生了,他們以此來反對這個(修鐵路的)計劃。” 小火車被禁駛后,用騾馬拉的運煤大車再次行駛于唐胥鐵路的軌道上。 唐山煤礦的產量上升很快,靠畜力拉運顯然不行。這時中法戰爭即將爆發,清政府的兵工廠、軍艦、輪船急需用煤。李鴻章上書說,要加強戰備,必須加緊運煤,而不斷增產的煤必須用火車頭從礦井運出。清廷終于解除對火車頭的禁令,并同意從英國購買2臺3軸的水柜蒸汽機車,唐胥鐵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營業鐵路。 雖然唐胥鐵路獲得批準,但是李鴻章最想修筑的天津到京城附近通州的鐵路卻再次遭到否決。李鴻章上書說,這條鐵路建成不僅可以方便運兵,而且能夠為海軍籌措資金。而反對者除了以一貫的理由激烈批評以外,還宣稱李鴻章修鐵路一定會用外國人,造成國有資產的外流。 李鴻章在奏章中悲哀地說:我已經老了,報效國家的時間不多了。即使我想做的事情件件得手,也沒什么大用處了。我就是希望反對我的君子們不要總熱衷于引經據典,睜開眼看看世界吧,不要總是為了虛名忘了實際,不要囿于自己的那點判斷力而忘了長遠目標,如果這樣,就是國家的大幸了! 在李鴻章憂心忡忡地參加唐胥鐵路通車典禮的時候,“留美幼童”梁如浩在天津的碼頭親眼目睹六節精美的火車車廂被緩緩卸下輪船。這是法國人應李鴻章的要求,精心制造,送給慈禧太后的禮物。天津碼頭全無起重設備,法國工程師十分為難。可是第二天他們已經發現,車廂被老練的中國工頭和苦力裝上了駁船。駁船經運河到達通州,到京城的路,車廂完全在預先鋪好的圓木上緩慢移動,直到運進西苑的宮闈禁地。 在西苑,也就是今天的中、南、北三海,已準備了一條3華里的小鐵路。李鴻章早就看出,修路的關鍵在于慈禧的態度,要讓她親自嘗試火車的便利。于是奇特而荒誕的行駛經常在這里上演:因為慈禧太后討厭機器的聲響,火車沒有機車,牽引豪華法國列車的是舉著黃幡的太監。 在洪仁玕的設想提出30年之后,在中國建設鐵路才被部分允許,李鴻章和他的洋務派同事們相信,保護中國的最好辦法就是自己修筑并且控制鐵路,但是大多數官員仍然認為鐵路是一種無法控制的爆炸性力量。沒有一個負責的官員把修筑鐵路看作是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一部分。 因此,在中國修筑鐵路要比在日本困難得多。當1894年中日戰爭開始時,洋務派在中國只修成了兩條鐵路,而鐵軌已經遍布了整個日本。在這場戰爭中,李鴻章損失了幾乎所有值得引以為傲的新式事物:海軍、槍炮、礦山。 辭去公使的郭嵩燾寫信警告李鴻章說,西洋立國兩千年,政治和教育,都非常修明。它們富強的原因決不只是礦業、輪船、火車。而中國必須風俗敦厚,人民家給戶足,作為基石,然后才可以談到富強。豈有人民窮困不堪,而國家能富強的道理。現在談富強的人,把國家大事看作跟人民無關。官員貪污,盜賊橫行,水災旱災不斷,上下交困,每天都在憂患禍亂。這時輕率地追求富強,只不過浪費金錢,船堅炮利是最末微的小事,政治制度才是立國的根本。郭嵩燾最后感嘆說,中國的大患,在于士大夫沒有見識。 郭嵩燾的見解沒有能影響更多人,他的著作在總理衙門出版后遭到激烈抨擊,最后不得不把書版銷毀。當1891年在家鄉去世以后,有人要求對這個著名的“漢奸”開棺戮尸。 十年以后,最欣賞郭嵩燾的李鴻章在為頑固派們挑起的一場愚蠢的戰爭善后時悲憤地死去。他死前一直遺憾倉皇出逃的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沒有在他生前回到北京。也許他惟一可以欣慰的是,慈禧太后是坐著火車從西安“回鑾”的。 回到北京的慈禧太后對赫德說,自己后悔沒有聽他幾十年前在《局外旁觀論》中的建議。但是留給她和這個帝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