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強[2006-06-30]
最近,某經濟學家提出,“求真是學者第一要務,替百姓說話不是其必然使命”,“學者應該替百姓說話嗎?這要看百姓的訴求是否在理,一個經受了哪怕粗淺經濟學訓練的研究人員,求真本性都超越了一切”,引起熱議。
實際上,我們還可以提出另一個命題:“求真是學者第一要務,替利益集團說話不是其必然使命”,與前述命題相比較,就會看出其中的奧妙:某些經濟學家實際上是在為利益集團說話。實際上不是在追求真理,而是不顧事實,甚至歪曲事實,前后矛盾。
葉檀在《出爾反爾原因何在》一文中指出,今年2月,該經濟學家寫了一篇名為“房產暴利是權錢合謀下對農民的掠奪”的文章,將房地產過程中的壟斷與尋租之害批了個痛快淋漓,如今,政府剛開始行動,其突然一反自己說過的話,開始疾呼房地產崩盤乃中國經濟不可承受之重。從為小民鼓與呼,到為房地產商吶喊,數據與邏輯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才會讓他全然忘卻曾經的觀點?
其實,這種前后矛盾的說法不僅表現在個別人的言論中,另一些著名經濟學家的言論中也時有表現。
某位先生寫了一篇文章,說“華盛頓共識”所包含的一些經濟學基本原理在中國的改革中起了作用,也是取得成功的基本因素:第一中國的宏觀經濟比較穩定;第二市場化取得長足的進展;第三中國的經濟是開放的。
事實上,正因為中國改革沒有接受“華盛頓共識”,所以后來才會產生“北京共識”。本世紀初的“北京共識”,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提高的條件下,由國際輿論自發提出的一種觀點。英國外交政策研究中心2004年5月11日發表了高盛公司高級顧問喬舒亞·庫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撰寫的一份題為《北京共識》的研究報告。
我們再看事實: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吳易風在《西方市場經濟理論和政策》一文中介紹了西方經濟學家的兩種觀點:西方經濟學家不僅研究他們自己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且還在他們政府的資助下研究社會主義國家怎樣從計劃經濟轉變成市場經濟。
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的關鍵在于私有化。伊薩克森等人是這種觀點的代表。第二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的關鍵不在私有化,而在競爭化。曾任克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世界銀行副行長的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是這種觀點的代表。斯蒂格利茨既不贊成原蘇聯式的過度集權,也不贊成西方國家市場經濟的過度分權。
吳易風教授的文章是客觀的,他把兩種觀點告訴大家,但有些學者只引于己有利的觀點。但不引用、不介紹,不等于不存在,尤其在信息發達的社會。老百姓喜歡聽全面的真話,也有聽真話的權利,這對社會發展有利。在了解了全部的意見之后,人們才能全面分析,從中尋求有效的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