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胡曉煉鍛造外管新格局 嚴格限制外資進入房地產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5日 05:54 財經時報

  鈕鍵軍

  外匯局可能對進入房地產的外資展開監管新政。這將成為外匯局突破此前監管瓶頸的開始。如果外匯局能對房地產領域中的外資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管,其經驗將可移植到對其他行業的外匯監管之中。在外資狂熱追逐人民幣資產的今天,此舉有著重要的意義

  “外匯局將首先在上海對進入房地產領域的外資動刀”。這是目前在上海房地產界普遍流傳的一種說法。

  按照坊間流傳的消息,國家外匯管理局正在聯合發改委、商務部等多個政府部門,醞釀對外資進入房地產領域進行嚴格限制的政策。

  和外匯局相關的可能措施是:在資金流入和結匯方面,推出一些外匯監管的行政措施;此外,在外匯管制政策上,個人及法人(指公司或團體)會進行區別對待。

  雖然外匯局的官員對這些消息并未置評。但在業內不少人士看來,目前確實是外匯局推出類似政策的最好時機。這不僅是因為相關政策可以有效地抑制中國房地產市場過熱的問題,也將是中國轉變外匯監管手法的良機。

  良機突現

  外匯局希望對進入房地產的海外資金進行管理已非一日之念。

  早在2005年底,時任外匯局局長的郭樹清就曾多次指出,外匯局應該對外資進入房地產行業的情況進行有效的管理,此后,多次傳出外匯局在中國房地產行業發展最火爆的城市進行市場調研的消息。

  外匯局也曾出臺一些措施。比如,對購買兩套以上住房的外資投資者給予懲罰性措施等等。

  但上述舉措都如隔靴搔癢,外匯局并未像外界預料的那樣,大規模介入到管理進入中國房地產業的外資中。

  一位接近外匯局的人士曾道出個中原委:外匯局并沒有權利或者手段對這些外資進行切實的監控。這是因為,外匯局的權限只是負責外匯進出境的匯兌,但外匯進入中國的審批權和使用權分屬于商務部、各地方政府。

  換言之,外匯局如果直接干預外資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有越權嫌疑。而且,即使沒有人追究是否越權,外匯局行使權利時也必須得到其他相關部門的配合。

  現在的外部條件給了外匯局一個機會——中國政府再次對房地產行業實施降溫措施,且力度比兩年前要大得多。更為重要的是,從上次調控的結果中,中國的主管部門充分意識到,如果不抑制外資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炒作,中國所有的宏觀調控措施最多只能實現一半的功效。

  此時,外匯局介入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中,成為理所應當的事情。

  突破口

  多數輿論認為,外匯局對房地產行業可能采取的舉措,也是在打擊熱錢對中國的沖擊。

  正如很多分析人士所指出的,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境外游資、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熱錢,正在追逐中國的人民幣資產,而火爆的中國房地產市場是它們最好的獵物。

  如果中國能成功地堵住這些涌入房地產市場的熱錢,就可以成功地抑制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據《財經時報》了解,這些并不是外匯局所考慮的全部。在外匯局年初擬定的工作計劃中,強調要加強對外匯資本流入流出的監管。

  外匯局一位官員透露,未來,他們不僅僅是加強對外資進入房地產行業的監管,對其他資本的進出,也將加強監管。

  為何外匯局選擇了房地產作為加強外匯監管的突破口?

  有關官員解釋稱,除了是因為在房地產領域加強監管可以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外,此項監管如果獲得成功,還將使得外匯局獲得監管其他資本流入渠道的良方。

  這是因為,目前中國外匯管理存在的一個現實挑戰是——資本的非法進出境都是通過資本項下和經常項下的混用來實現,而外資進入房地產的手法基本囊括了這些違法手段。

  換言之,如果外匯局能對房地產領域中的外資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管,中國也可以將其經驗移植到其他行業的監管。

  這在外資狂熱追逐人民幣資產的今天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這可以成功地避免中國的經濟受到境外資本的威脅。

  需要長效機制

  按照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易憲容的設想,今后,中國的外匯管理將和產業政策密切配合,也就是說,今后中國的主管部門(商務部或發改委等)出臺產業政策后,外匯局將根據這些產業政策來執行外匯管理政策,兩者之間緊密配合。

  不過,這種構想還需要一個法律或者制度上的長期安排。

  中國目前存在的一個長期弊病是,主管部門各行其是、缺乏相應的配合。特別是在對外經濟政策方面,主管部門所掌握的信息一般需要外匯局的反饋,這使得國內的產業政策,通常滯后于現實經濟需要。

  因此,要想讓外匯局切實履行好外匯監管職責,其他部門的通力配合必不可少。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