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經貿尋求突破 舊協議過時新協議未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5日 02:46 財經時報 | |||||||||
鈕鍵軍 因缺乏協議指導,中日貿易出現了一些不樂觀跡象。中日新長期貿易協議的達成將是一件艱苦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兩國目前在雙邊經貿關系中的一些熱點問題,雙方也必須予以解決
“中日雙方將在一年后提出中日長期貿易協議各自的中間方案,之后進行討論。”年逾七旬的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理事長渡邊修,在接受《財經時報》記者專訪時說。 渡邊修此言駁斥了此前部分國外媒體有關“中日在6月初達成新的貿易長期協定”的傳聞。 據渡邊修透露,日本的方案將由日本貿易振興會負責制定,而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則是中方方案的起草者。 渡邊修身邊的工作人員認為,新協議將是一件艱苦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為這一新協議必須考慮政治經濟因素,還要估計到今后在東亞貿易區中中日合作的問題。 而中方分析人士則指出,兩國目前在雙邊經貿關系中的一些熱點問題,雙方也必須予以解決。 舊協議已經過時 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是新長期貿易協議的提議者。薄熙來在6月初的“中日節能環保綜合論壇”上,向日本經產省大臣二階俊博提出此議。二階當即表示贊成。(詳見本報664期《中日為經貿打預防針》) 據中方知情人士透露,于1978年簽署的第一個中日政府間長期貿易協議已經過時,是中國決定簽訂新協議的初衷之一。 1978年版的協議指導思想是“能源貿易原則”,也就是中國對日出口煤炭、石油和其他原料等商品,作為對價,日本則對中國出口技術、機械設備,同時提供資金支持。 這一貿易協定的簽署,為雙邊貿易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助推器。之后,雙方將原定于1985年到期的協議,延長到1990年。 但1990年后,雙方并沒有繼續延長這一協議。 從目前的情況看,以能源貿易為基礎的1978年版協議已明顯“不合時宜”。中國對能源的需求急劇增加,已從能源出口國變成能源進口國。 而缺乏協議指導的中日貿易也出現了一些不樂觀的跡象,兩國的貿易摩擦——特別是在農產品方面的摩擦、在能源以及知識產權問題上的爭論,也屢見報端。 日本不著急 “我們還沒有指導方針。”距離薄熙來和二階俊博達成共識已經過去半個月,但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人士還不知道日本政府對于這份新協定的態度。甚至,該機構還沒有拿到舊版協議的任何資料。“這讓我們怎么開展工作?” 日本方面“不太熱衷”,主要源于日本對于目前雙方經貿關系的樂觀態度。 從2004年開始,日本在中國外貿中的比重開始下降,從此前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下降到第三位。但日本并不太擔心,用渡邊修的話說:“日本企業在華投資的增加,是日本對華貿易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他看來,由于對華投資持續增加,日資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在華的本地化生產,替代此前的直接出口。 談判將有多次較量 中方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認為,在今后的方案談判中,中日雙方將會在知識產權保護、農產品準入問題方面進行多次較量。 很多日本企業都曾抱怨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現狀,日本還在中國成立了半官方的“知識產權辦公室”。 而日本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也讓很多中國企業不滿。就在6月初,日本厚生省宣布正式實施“肯定列表”,即此后所有農產品的進口都必須經過嚴格檢測,只有獲得厚生省證書的農產品才能進口。薄熙來為此專門同日本厚生省官員進行了會晤,希望日本取消這一措施。 但前述專家認為,在有關協議的談判中,雙方面臨的最大難題,是未來東亞自由貿易區的主導權問題。多年來,中國、日本、韓國和東盟都希望建立一個涵蓋整個東亞地區的自由貿易區,最初的設想是簽訂一個“10+3協議”(東盟10國加中日韓三國),事實卻演變成了中日韓分別同東盟簽署10+1談判。 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希望自己成為今后東亞自由貿易區的領導者,繼續其“雁型戰略”構想,但由于中國經濟、貿易的高速發展,已經讓日本不得不對這一戰略進行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