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泛珠三角構建區域綜合交通體系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3日 02:53 中華工商時報

  建立合作機制發揮網絡優勢

    □本報記者 趙民望

    “瓶頸”把持動脈不暢

  日前有消息說,貴陽至珠海鐵路建設已納入鐵道部“十一五”規劃,預計2010年建成,項目總投資282億元。據悉,貴陽至珠海鐵路將途經貴州、廣西和廣東三省區,全長990多公里,其中貴州境內255公里。

  貴陽至珠海鐵路即將建設的消息,再次驗證泛珠三角構建一體化運輸市場的努力,正在一步步成型;因為該鐵路的修建將開辟新的出海通道,更是西南通往廣州、深圳和珠海的捷徑。

  最新的信息是,珠海橫琴島的開發項目已經簽署,而這里正是定位于港澳與九省兩大經濟板塊全面對接的“接口”。此時,港珠澳大橋的前期工作正平穩推進,國家有關部門已協調粵港澳三方,就大橋線路走向提出建議,并正在研究口岸建設和查驗模式。

  在此背景下,記者看到一份“送審稿”的《泛珠三角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合作專項規劃綱要》,該《綱要》認為,跨境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構建泛珠三角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具有重要作用。

  原因很簡單,在如此大的一個區域(9+2)要形成共同的市場,動脈不通暢將是致命的。從泛珠三角區域交通運輸現狀看,區域交通運輸合作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體現在總量、結構和機制等方面。

  有關資料顯示,盡管泛珠三角區域鐵路網密度和公路網密度都比較高,但從現狀來分析,絕大部分鐵路線路能力利用率已接近或達到100%,區域范圍內的運輸能力基本處于飽和狀態。

  從運輸通道能力供給與需求角度分析,在區域現狀交通運輸通道中,以西南地區通往南部沿海及珠三角地區、西南地區通往東部沿海地區(即

福建)兩個方向以鐵路運輸為主體的通道能力已經很緊張,繞行距離長、運輸效率低、運輸費用高,既有運輸通道很難適應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需要。

  “圈內”“圈外”要有真功夫

  根據有關規劃,到2020年,通過區域交通運輸發展合作機制,要建立區域交通運輸網絡系統、運輸服務系統和統一的運輸市場,逐步形成各種運輸方式合理分工、協調發展,適應經濟合作發展需要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了這個目標,相關規劃描繪了“一核、二扇、三圈、五軸線”的區域綜合交通體系空間布局。

  所謂“一核”,是指區域核心經濟圈的交通運輸建設與發展,以及形成區域核心樞紐和發揮輻射作用。

  構筑“兩扇”是要以區域核心地區交通運輸組織功能結構調整為重點,協調好輻射國際和輻射內地兩個交通運輸扇面的發展。在輻射國際的交通運輸扇面:以大珠三角為核心,特別是以穗、深、珠、港、澳為中心加強合作,形成良性合作機制,進一步擴大和提升輻射國際的綜合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運輸服務能力,以便發揮核心地區的功能和能力,此應成為未來區域綜合交通體系合作的重點。在輻射內地的交通運輸扇面:以輻射國際的交通運輸扇面形成的交通運輸組織與服務能力為依托,強化輻射內地的交通運輸設施建設,促進區域客貨流動速度的提高,通過區域核心地區的交通運輸合作發展,帶動區域整體的交通運輸合作的提速。

  建設“三圈”是指要從營造區域內經濟與交通關系緊密地區交通運輸發展小氣候的角度,以效率為中心構建三大地區交通圈。一是沿海交通圈:包括大珠三角地區和福建、海南、廣西的沿海地區,形成支持該地區外向型經濟、以港口運輸為主、具有區域或地區運輸樞紐輻射功能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二是面向東盟的沿邊交通圈:包括云南、廣西及廣東、海南部分地區,發揮與東盟國家陸地接壤、擁有眾多國際邊境口岸和海上溝通的便利,形成支持“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和促進“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為區域經濟相對落后地區提供經濟開發與發展支撐;三是區域內城市群交通圈:以區域內具有經濟提升與發展潛能的中心城市為依托,完善城市群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區域經濟合作提供城市經濟集聚與擴散條件。

  完善“五軸線”是以區域經濟合作所需要的綜合運輸大通道建設為主線,“

十一五”和未來較長的一段時期,突出五條軸線的綜合運輸大通道建設,以便加強區域經濟的內在聯系,提升區域綜合交通運輸布局的整體性。五條軸線是:沿大珠三角—廣西—云南—緬甸—老撾—泰國主軸線;沿大珠三角—廣西—貴州—四川主軸線;沿大珠三角—京廣線主軸線;沿大珠三角—京九線主軸線;沿大珠三角—海南—福建—
長三角
主軸線。

  面對這一美好藍圖,專業人士指出:交通依然是泛珠三角區域形成共同市場的基礎,“一核、二扇、三圈、五軸線”的區域綜合交通體系空間布局只是規劃上的描述,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取得有效突破。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