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們在談論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時,把主要的原因歸咎于企業信用差、擔保體系不健全等,但是日前記者采訪了解到,造成融資難問題集中爆發的另一面,是銀行創新不足,在機制上形成了與資金需求主體之間聯接斷裂的局面。如果說中小企業自身的原因是融資難問題形成的第一個紅燈,那么源于銀行自身的創新不足應該是第二個紅燈。
中小企業形態之變
在人們的認識深處,企業的基本形態應該是:在廠房內,機械轟鳴、工人忙碌,工程師抓技術、經理抓經營。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國家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的加大,沒有廠房、沒有繁忙景象,只有幾臺電腦或儀器,或者幾乎接近虛擬的企業如雨后春筍噴涌而出。
這些企業可以稱得上是高新技術產業,它們規模小、盈利能力不明顯,擔保不足,其價值的主要體現在擁有技術等無形資產。據《2006中關村發展藍皮書》提供的數據,到2005年底,中關村科技園區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達21257家,90%以上屬于這類企業。
但是,對于這群2005年創造工業總產值2551.9億元的新生力量,面對的首要發展問題就是融資的瓶頸。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中關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弘透露,根據對1012家中關村科技企業的調查,有49.5%的企業認為是“資金”是其發展的首要制約因素。中關村地區企業資金主要靠內部積累和銀行信貸,有76%的中關村企業將“內部積累” 作為主要資金來源,42.1%的企業將“銀行或信用社貸款”作為主要資金來源。
北京民營企業協會會長王小蘭給記者舉例,北京漢王是一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盈利能力很強的企業,但是為了能從銀行貸到款,他們不得不花錢買地蓋樓,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提供符合銀行要求的抵押物。
創新不足而惜貸
長期以來,中國商業銀行的發展一直習慣于“以規模論英雄”,經營中依然存在貸款“壘大戶”、風險高度集中的問題。趙弘認為,商業銀行“惜貸”源于現行金融體系對中小企業的“制度性歧視”。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現行企業貸款評價體系是適應工業經濟時代企業貸款需求的產物,以抵、質押物變現能力作為衡量貸款風險的主要標準,二者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這是民營科技企業融資難問題產生的根源。
趙弘說,原有融資主渠道金融創新不足,難以提供適應知識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金融產品,而適應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特點的新型融資渠道和市場化融資機制尚未健全,使得資金供應矛盾進一步凸顯。
而在《2006中關村發展藍皮書》中,王小蘭提到,信息不對稱是銀行不愿開展中小企業金融業務的重要原因。她說,中小企業之所以缺乏信息披露的動力,一個重音誘因是銀行在分析、識別中小企業的能力上存在欠缺。對于企業生命周期演進、內部組織調整、市場競爭戰略的取舍和策略的制定等不同方面,許多信貸人員由于對科技型企業運營缺乏深刻理解,往往無法辨別企業是否存在風險以及風險點之所在,因而常常拒絕為其提供資金,最終導致中小企業不愿與銀行作更為深入的溝通。
對策及建議
在趙弘和王小蘭看來,制度性歧視和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許多制度性、操作性障礙,制約了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積極性。那么,如果破除障礙,達到銀行與中小企業的雙贏呢?
經過調研,趙弘得出的結論是,除了構筑多層次商業銀行體系、調整商業銀行監管體系和激勵機制等制度性創新外,商業銀行更應該在業務創新上下功夫。他說,根據中國目前的法律法規,商業銀行只能發放信用貸款、擔保貸款和抵押貸款,實際上對于廣大民營科技企業而言,提供符合貸款抵押的資產或具有相當實力的擔保方卻并非易事,因此在相關法律法規尚未松動之前,必須創造性的開拓業務,設計出較具可行性的貸款品種,履約保證保險下科技企業貸款、無形資產質押類貸款、倉單質押貸款、自然人擔保貸款都是不錯的業務品種。
“根據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可以挖掘出一些新的融資渠道來,如應收賬款、應付賬款等科目,可以加速企業資金周轉,降低資金成本,提高效益。”王小蘭認為,應收賬款質押、保付代理、申請銀行承兌匯票、買方付息票據貼現等業務品種都可以發揮良好的作用。(馬艷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