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陳平:轉型經濟教訓與復雜經濟學發展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9日 09:50 新浪財經

  2006年3月22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陳平教授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做了題為“轉型經濟的教訓與復雜經濟學的發展”的講座。以下為講座的主要內容。

  20世紀兩次經濟理論“實驗”

  發生在20世紀上半葉的“大蕭條”和世紀末的“東歐經濟轉型”是兩次檢驗經濟理論
的重大歷史事件。兩次事件都對經濟構成了巨大沖擊:在“大蕭條”過程中,世界上主要經濟體都經歷了嚴重衰退,其中美國、加拿大和德國均有超過40%的衰退幅度;經歷了“經濟轉型”之后,大部分東歐國家經歷了貨幣的劇烈貶值,而且經濟下降幅度超過40%,其中俄羅斯真實GDP下降43%,烏克蘭下降60%,塔吉克斯坦甚至下降70%,衰退程度超過“大蕭條”時代的西方國家,引起了相當嚴重社會動蕩,并且直到現在很多東歐國家仍然沒有恢復到轉型前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然而兩次事件又有著顯著不同。“大蕭條”處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并且此前伴有嚴重的金融危機。然而世紀末由西方均衡學派經濟學家主導設計的“東歐經濟轉型”則不同,在實施經濟轉型前后并沒有世界性戰爭和嚴重自然災害,并且經濟轉型中出現的巨大經濟衰退也不是由于金融系統尤其是銀行危機所誘發的。

  然而與“東歐經濟轉型”形成鮮明對比是始自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漸進式的經濟改革。在同樣從命令式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過程中,以“分散經營”和“價格雙軌制”為特征的中國漸進式改革實現了

中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和社會的安定。從結果來看,在這場轉軌經濟的對比試驗中,以“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基礎的“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和價格自由化等主張并不適合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

  即使當時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和東歐國家正在經歷明顯的經濟停滯,也并沒有證據能夠證明在經濟轉型前東歐的社會主義經濟即將走向崩潰。反而在進行了相關的經濟轉型之后,特別是在柏林墻的倒塌和蘇聯的解體之后,東歐的經濟產生了整體性的巨大衰退。這與中國改革的成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相對于東歐全面自由化和快速私有化的變革,中國的改革采用了較為謹慎的方式來保證社會的穩定和出口的增長,從而實現了幾十年的經濟快速增長。

  貨幣的力量

  早在東西德合并之初,巴羅在內的很多經濟學家根據新古典增長理論預言:東德將迅速趕上西德。因為合并之后,東德迅速照搬西德的產權安排和各項司法制度,從西德接受了超過當年“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并且有西德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后盾,沒有通貨膨脹和宏觀經濟劇烈波動的隱患。按照新古典增長模型,這已經是經濟發展最為理想的環境。然而15年過去了,東德的失業率仍在上升,并且人才依然不停地從東德流向西德。一個自然而然的疑問就是,既然平穩地繼承了一整套先進的制度,為何經濟表現仍然不盡如人意?

  東德的蔡斯(Zeiss)光學公司曾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光學公司,然而由于蔡斯公司的客戶群主要集中在東歐國家,合并之后其客戶缺乏用于購買蔡斯公司產品的硬通貨(西德馬克或者美元),蔡斯光學公司驟然損失了其90%的東歐市場份額。這個例子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貨幣自由兌換和完全彈性的匯率制度是導致東歐經濟系統崩潰的重要原因。

  反觀中國,“價格雙軌制”在中國存在了較長的時間,直到1994年中國才實行匯率并軌,此時出口導向的發展策略已經消除了中國開放初巨額的外匯赤字,消除了由匯率并軌可能帶來的隱患,實現了平穩過渡。

  在1997年的亞洲經濟危機之后,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意識到國際金融資本過度自由流動容易誘發較多投機行為從而導致金融環境的不穩定。然而很少人意識到不同貨幣之間力量是不平衡的。在新古典經濟學的貨幣理論中,貨幣僅僅被處理為交換中介。然而事實上不同政治實力的國家,其貨幣也擁有相應的市場力量。金融體系完全開放的弱小國家容易被這些市場勢力左右,只有通過一定的學習機制形成一個能夠趨利弊害的選擇性有機系統才會維持相對穩定的增長。

  復雜系統與學習空間

  一個經濟系統與生物組織類似,在與外界交流的過程中,都是一個選擇并且不斷適應的過程。生物系統只有與外界維持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才能維持下去,但生物系統在與外界交換的過程中,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全部開放的過程,而是一個有選擇的“開放”過程,這樣才能避免不利沖擊,維持系統內部的穩定性。而形成一種合理的“開放”模式,是要經過漫長的優勝劣汰、不斷學習的進化過程。

  同樣,一種類型經濟系統向另一種類型轉化并不是將另一種類型系統的各種表面特征直接繼承過來,而是要繼承其“演化”意義上的適應性以能夠應付在新類型下有可能遭遇的各種沖擊。轉型過程中,過早的全面開放和自由化不僅不能有效吸引長期外商投資,反而容易受到國際投資者的窺視,對此尚無應對措施的弱小國家很容易出現金融系統不穩定的局面。

  最后進行簡單總結。首先,相比界定產權而言,適度的競爭對于完善市場的作用更為重要。第二,經濟增長和技術創新需要一個開放的經濟,但并不意味著開放就一定會走向成功,如何構造一個合理的學習空間來保護全球化影響下的轉型國家才是問題的關鍵。第三,僅僅采用傳統宏觀經濟學自上而下的“原子”分析法很難理解微觀個體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統。最后,在當前均衡學派中,有很多相互矛盾的理論,例如產權理論和MM定理,仍需要一個宏大的學術體系。

  (王雁杰 整理)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