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新之
國際化乃是近年中國企業界的一個關鍵詞。對中國而言,不是要不是經濟全球化的問題,而是怎么樣加入才能更符合本國利益的問題。而在全球化之前,中國更多的企業,首先面臨的是國際化這一大考驗。
最近TCL大舉調整董事會成員,再度吸引輿論注意。有評論將這一調整簡單稱之為勸退整肅老臣,這既不符合事實,并且,如此話語模式也有嫌陷入封建史觀的犬儒主義之感,和當下普世的商業世界準則有所脫節。
TCL的海外之行一波三折,為解決其國際化之路上的根本障礙,只有用更加國際化的思路,這才是務實之舉。在嘗到國際化過程中的種種苦澀滋味后,在歐洲付出沉重代價之后,TCL回過頭來,意識到真正國際化管理團隊才是決定國際化成敗的關鍵,因此引入高端國際化管理人才以強力改善董事會治理、決策機制,全面推進國際化戰略,實現全球協調運營,這應該是亡羊補牢的一步。這一步雖然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現在冀望于一個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綜合性方案是不切實際的,只能從關鍵處著手。
TCL在董事會層面加入更多國際化人才,旨在使得決策機構更加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和實力。一個有國際視野與操作經驗的董事,比起對國企行政性操作更為嫻熟的董事,兩者的判斷顯然不同,后者有利于董事會決策時候有更加清楚的國際化坐標參考體系,也有利于公司盡快學會用國際商業的通用語言說話,而不是自說自話之余,洋洋獨意于“某某特色”。
“舉凡操持洋務之朝廷重臣,多以識番邦習俗,通蠻夷言語,游歷海外經年之名士碩儒。”這是清朝舊話,但理論上并不過時。
中國企業國際化走到今天,已不僅僅局限于勒緊褲腰帶對海外公司資產和品牌購并這個層面,更是對于國際化優秀決策人才的合并吸納,以及企業經營管理與文化的融合問題,這一問題不解決,并購也只是過眼云煙。
聯想由洋帥當家負責運營,TCL集團的決策層面也在繼續進行國際化的引入和培訓。這些大企業邁出這一步雖然代價慘重,但比起內地很多中小企業聘請技術專家或者營銷專家,以為可以超越制度與文化的瓶頸、單純關注于技術層面的做法無疑是更進了一步。
企業家在當下中國企業組織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組織的決策流程和運作體系建立在企業家和企業管理者之間個人信任基礎之上,中國企業家思維、視野的國際化,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關鍵之所在。幫助中國企業家成長的方法,顯然不能再靠企業家自己邊干邊學習土法煉鋼。類似日產和索尼那樣引入真正的國際化CEO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路子,但這在當下的中國,在融資、法律等體系尚未配套的情況下,還操之太急。
著有《榜樣》和《差距》的中國企業研究專家姜汝祥不無悲觀地指出,現在內地的很多企業,都存在更換大腦,也就是帶隊的企業家的現實問題。他的判斷基于兩點:一是因為現在企業的經營法則和模式已經與以前完全不同;二是企業面對的對象也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要么超越自己,要么激流勇退。”此時,這番話雖然大多數企業家未必能夠聽得進去,但是,相信在國際化路途上遭遇困頓之后,他們遲早會有所體悟。
張瑞敏也曾感慨,企業的國際化必然需要一群真正具有國際視野和判斷能力的領導者。而近日楊綿綿接受媒體采訪時候,也感嘆海爾的國際化走了一步半。不知道她和張首席可曾考慮到,剩下的半步和未來的更多步,可以由更具國際視野和更適應國際化競爭的人才來率隊呢?須知,企業家的新陳代謝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