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就業高峰的頑疾
——結構性失業
在解決就業難題上,各方的努力可以用“千方百計”來形容——政府決策擲地有聲,企業充分挖掘社會責任,此外對青年“結構性失業”的心態調整,輔以專家的救治方案等等
,這些措施將保證第三次就業高峰會安全度過。
政府全力以赴
解決就業高峰問題
事實上,國家各相關部門對高校就業問題已經到了前所未有地高度重視。
早在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屆人大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
《中國經濟周刊》從國家教育部獨家獲悉,6月份北京的軍博館、農展館,上海的8萬人體育場、光大會展,廣州,深圳,西安,成都,武漢等地,都將舉辦百場高校畢業生招聘會。
有就業愿望的應屆畢業生9月1日后仍未就業的,可到入學前戶籍所在城市或縣勞動保障部門辦理失業登記,按照有關規定為最低生活保障或臨時救助。
6月1日,中組部、發改委、勞動保障部及團中央等14個部委員聯合下發《關于切實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實做好今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
通知要求,各省級政府有關部門最遲應在今年6月出臺具體實施意見,落實青年就業。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應取消落戶限制,簡化有關手續。
“依據相關精神,要把凈增就業崗位等作為對各級政府官員進行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比如一個市長,要發展城市,可以去搞工業項目,也可能搞了一些形象工程,但是如果老百姓的就業解決不好,失業率特別高,這個市長恐怕就不好當了。”煙臺煙臺市人民政府秘書長周旦對記者說。
通知要求各地政府勞動保障部門,網上招聘活動內容要每天更新。
美國惠而浦公司亞太區人力資源副總監鄧濤先生則建議,對雇主給予培訓補貼政策,使青年培訓落到實處;政府承擔一定的培訓成本,并通過強制手段強化企業的培訓責任。
事實上,各地已經在這方面開展了各項工作,湖北省堅持統籌社會實踐和就業見習,近年來組織100家企業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提供了10000個見習崗位,增加了大學生就業的機會和經驗值;
早在2002年,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就推出了《關于在本市實施失業青年培訓見習補貼計劃的試行方案》,規定見習青年與單位不建立勞動關系,由政府給予見習者生活補貼并提供見習期間的綜合保險,對見習單位還給予必要的費用,這樣就鼓勵中小企業接納大量的失業青年。去年,北京也推行大學生實習證書等一系列措施。
揭開大學畢業生失業真相
據專家介紹,在我國本科以上學歷青年的失業主要是結構性失業。
我國從業人口中具有各類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僅占5%,而1998年工業發達國家的這一數據為26%。顯而易見,我國還需要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培養更多的高學歷、高素質勞動者。從總量上來說,我國目前還不至于會出現大學生失業。
青年中出現的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人才的失業并不是就業機會不夠造成的,而是他們的素質結構、操作技能不適應市場需求,在擇業上存在觀念認識上的問題等原因造成的。調查表明,有的大學生寧愿等待,也不愿到與自己期望差距較大的部門、單位、地方工作。
曾燕波向《中國經濟周刊》提供了不同生源大學生對于就業地區的考慮(%)。(見表二)這些數據顯示出,近年來外省市大學畢業生大量涌入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上海、北京、深圳和廣州四個地區,加劇了結構性失業。這些學生在選擇就業部門時,大都定位在三資企業、國有大企業和政府機關,對于工作條件的期望值較高。
根據達倫多夫的社會沖突理論,社會沖突是隨著“準群體”轉化為“顯群體”而最終爆發的。原來的失業大學生可以說是社會沖突形成過程中的“準群體”,他們把失業主要認為是自己的原因,沒有共同的利益認知,整個群體處于一個松散的聚合狀態。
而現在,擴招后的大學畢業生開始把失業的原因集中認知為政府方面的措施不利,并且開始有了共同利益的認識,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他們就有可能擁有共同的群體意識,逐漸形成社會沖突“顯群體”。而這正是結構性失業的突出特點。
“高校畢業生是中國就業市場潛在的最大壓力,我們的社會應該創造條件,改善就業環境,公開、平等分配就業機會,這樣才能夠、坦然面對業已沉重的就業危機。”6月12日,華東理工大學閻海峰教授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的一些單位,只要進去了,不犯錯誤,你就可以干到底,很多好的企業,尤其是事業單位,一個人一輩子平平安安坐在一個位置上,即使很平庸,也不會中途淘汰的。”上海社會科學院王海峰博士說,“中國就業實體的崗位缺乏流動性,能上不能下,成為痼疾,這樣勢必影響年青人的進入競爭。”
有專家向記者尖銳提出:欠成熟的選拔考評機制、裙帶關系影響巨大、隱藏的社會矛盾無法消弭,這些因素可能使第三次失業風險更大。“而如果縮短工作周期,分割一部分時間給年青人,則會使創造社會的動力增加,財富效果也會好,社會矛盾也得到消化。”該專家建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