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吁關注貧困結構成因 相對貧困后果更可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9日 03:22 中華工商時報 | |||||||||
記者 李濤 北京報道 “隨著經濟發展,中國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將進一步下降,而由于大量農業人口轉移、城鎮經濟轉型引起的相對貧困人口數字卻會逐步上升。城市和鄉村的和諧發展將成為解決中國相對貧困問題的核心癥結所在。”北京大學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力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作出上述表示。
張紅力日前參加了北京大學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的調研,在調研中他發現,我國農業經濟增長逐漸乏力,就業人口過剩,城鎮經濟仍然處于轉型過程之中,在原有的城市經濟單位大量重組變革中,就業人口的數量出現大幅波動,這將成為研究中國貧困問題的一個重要現象:隨著經濟發展,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將進一步下降,而由于大量農業人口轉移、城鎮經濟轉型引起的相對貧困人口數字卻逐步上升。相比之下,前者在各級政府和包括世行等在內的國際組織的努力下,正逐步得到解決;而后者所引起的社會問題往往更為嚴重,但描述和分析卻遠遠不夠,解決的路徑也不夠清晰。 張紅力分析說,從過去二十年關于中國經濟發展與概括的歷史文獻中看到,有關中國城鄉就業、城市化問題兩條主線是:農村經濟的轉型與農業富余人口的轉移、城市經濟轉型與城市就業問題。經濟轉型加劇了就業矛盾,而如果就業問題長期不能得到有效解決,由此造成的社會后果則將摧毀所有經濟轉型的成果。這兩條主線交叉互動的過程基本上勾畫出中國相對貧困問題產生的原因。 張紅力指出,中國面臨的貧困是體制性的,是經濟結構不均衡對人均收入水平的反應,貧困不僅僅產生于農村,也產生于城市,不僅僅產生于經濟的停滯,也產生于經濟的轉型。扶助貧困,研究貧困,不僅僅要著眼于絕對貧困,更要關注相對貧困;不僅僅要著眼于貧困的數量表現,更要關注貧困的結構成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