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張俊才 ★田闊川/上海、 北京報道
繼上個世紀70年代末知青返城、90年代國企工人下崗浪潮后,第三次就業高峰已經到來。這次浪潮前鋒凸至,預計今年9月達到最高點,而且要蔓延“十一五”頭兩年。
在解決就業難題上,各方的努力可以用“千方百計”來形容——政府決策擲地有聲,企業充分挖掘社會責任,此外對青年“結構性失業”的心態調整,輔以專家的救治方案等等,這些措施都將是安全度過第三次就業高峰的保證。
第三次就業高峰進行時
“高校畢業生、城鎮新增勞動力、農村轉移勞動力、下崗職工業、退役軍人……種種因素使就業剛性矛盾仍然突出,勞動力總量增加以及產能過剩、貿易摩擦等原因,即將到來的第三就業高峰形勢嚴峻,有可能超過前兩次。”5月19日,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相關人士對《中國經濟周刊》稱。
所謂“第三次就業高峰”,目前并沒有具體的起始時間表,但這個概念已經成為我國理論界的共識。國家信息中心高輝清博士對這個概念的描述是:“如果把知青返城算作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就業高峰,把上世紀90年代的國企工人下崗算作第二次就業高峰,那么,我國經濟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導致第三次就業高峰已經到來,預計在今年9月達到最高點,而且要蔓延“十一五”頭2年。”
“兒子找工作的事讓我頭疼——大學畢業,幾段臨時工做完就沒有著落了。”5月8日,上海市虹口區陳同文在自己簡陋的居室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面色嚴峻。
53歲的陳同文現在是上海虹港駕駛員培訓基地一位教練,1981年從下放地安徽明光回滬,被分配到供銷社日用雜貨公司做裝卸工,不久,公司倒閉,待業3年后再次就業。陳師傅經歷了建國后知青返城、國企下崗兩次失業灼痛,像他這樣的境遇不在少數。
4月10日,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消息稱,今年中國勞動力供給增量將達到峰值,勞動力資源增量達1700多萬人,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數量將達到1400萬人。與前兩次就業高峰相比,形成第三次高峰的人群更集中在青年人,包括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技術人員和轉業軍人等,其解決方式也比前兩次更加多樣化。
實際失業人數到底有多少
中國社科院日前公布的一份調查顯示,2005年,下崗就業與社會保障成為城市居民最關心的社會問題,高失業率也成為了目前我國主要社會風險之一。
2月,國家發改委聯合其他部門共同發布的《2006年就業面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顯示,2006年,勞動力供大于求壓力進一步加大,16歲以上人口增長達到高峰,勞動力資源增量有1700多萬人。
發改委預計全年城鎮需要安排就業總量約2500萬人,其中城鎮新成長勞動力約900萬人,下崗人員460萬人和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40萬人,按政策需在城鎮安排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和退役軍人約300萬人。
而今年新增的崗位遠不能滿足就業需求:如果經濟增長和就業彈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業崗位800萬個左右,加上自然減員提供的就業崗位,預計今年城鎮可新增崗位僅有1100萬個。
因此,面對今年需要安排就業的2500萬人和1100萬個可新增崗位,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數量達1400萬人,這個數字比去年增加100萬人。
據中國社科院和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顯示,“十一五”期間每年城鎮新增勞動力在500萬到550萬之間。如果農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轉移1000萬勞動力,加上往年失業的人口,“十一五”期間可能有四、五千萬勞動力需要就業。因此,“十一五”的頭兩年是勞動年齡人口增長最快的兩年,也是就業壓力最大的兩年。
事實上,有關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際情況比發改委預計的還要嚴重,“新增就業壓力大、轉移就業壓力大、再就業壓力大、總量規模壓力大”是我國就業的特點,未來一段時間就業壓力還將繼續增大。
據新華社報道,“2006年中國失業率大約在4.6%以內,中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將達900萬人。農民工和大學生是中國近五年內的兩大就業團體,在謀求就業機會問題上,前者顯然比后者表現出更強的適應能力。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從2003年的83%下降到2005年的72.6%。”
“目前國家公布的失業率只統計了城鎮失業情況,并沒有包括現在農村的1.5億富余勞動力。如果把1.5億農村富余勞動力算入,我國失業率就要高達20%。”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員曾燕波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另外目前的失業率統計中也沒有包括500萬下崗職工,因為下崗職工盡管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但他還是企業的人,沒有和企業解除勞動合同。如果以后“下崗”和“失業”完全實現并軌,兩部分人就將合并計算,那么我們的失業率的數字就將更高。”
今年大學畢業生人數是2001年的3倍多
今年是我國高校擴招后的第三個畢業高峰年。據國家教委統計,2006年高校畢業生總量大幅增加,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413萬人,比上年增加75萬人,畢業總數為2001年的3倍多。
又是一年畢業時,大學生就業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啃老族”的出現,“北漂”、“校漂”隊伍的不斷壯大,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迫切。
“今年的工作不好找,我投了12份簡歷,至今沒有任何回音。” 4月27日,復旦大學新聞系小劉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一臉沮喪,他已經經歷了近兩個多月找工作的折磨了。
“現在招聘會上要求大專以上學歷的,就有好多研究生在投簡歷,其中好多都是復旦、交大等名牌大學,研究生找工作都這么費勁,我就更著急了。”小劉說。
“我女兒今年畢業,讀的是一般大學,現在還沒有找到工作。”4月28日,上海大眾出租車公司的司機劉師傅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像以前都是國家分配,不管企業好壞,總是餓不到。我女兒現在光找工作就花出去2000元了,什么面試報名費啊,服裝費啊,制作簡歷費啊等等,錢花了很多,卻一份稍微體面點的工作還沒找到。”
“大學生就業是最難的。現在下崗的人只要你肯做,不去挑三揀四,總有個工作適合你。像我現在車子不開了,我可以去做保安,去做保潔工人。現在的大學生肯做嗎?”劉師傅一臉嚴肅。
5月22日,復旦大學學生服務聯合體唐曉林主任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前幾年,畢業生是賣方市場,我們等信息,學生挑單位;現在,我們要主動聯系用人單位,學生等待別人遴選。復旦今年畢業生7000多人,到目前為止,簽約率跟去年基本持平(截止5月22日,該大學畢業生簽約率達到50%以上——編者注),我們也同時引導學生擺正位置,正確擇業。”
“我感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校畢業生太多了,不值錢了。以前的時候應聘的大學生比較少,一個崗位一般有十個八個的應聘者,現在稍微好一點的崗位就有幾十個應聘的。像我們現在招聘的研究生比較多了。”5月11日下午,上海普陀區某外資化工廠人事部門的王先生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
大學畢業生除了崗位難求,工資待遇也有下降的趨勢,“98年新進單位的大學生月平均工資是1500元,到了2003年,新進的本科生的工資就有1800元了,但是近兩年本科生的工資開始下降了,有些崗位工資已經降到1200塊一個月。”王先生對記者說。
職場突圍 青年人失業數量巨大
事實上,大學生找不著工作只是青年就業問題的“冰山一角”,我國每年都要面對包括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內的一個龐大的青年失業人群。
而有關青年失業的統計一直缺失,直到2005年5月,一份全國青聯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中國首次青年就業狀況調查報告》才問世。
該調查顯示,15歲至29歲的中國青年總體失業率為9%,高于中國目前6.1%左右的社會平均失業率。72%失業青年長期失業(指失業一年以上)。
近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宣稱今年我國的登記失業率將控制在4.6%以內。而同時有專家分析,這個指標的準確名稱應該叫‘城鎮登記失業率’,即統計在城鎮失業的勞動者到就業部門進行登記的數量。
《中國經濟周刊》在采訪中發現:目前感受到就業壓力的主要存在三類人員,即城鎮新增勞動力、農村富余勞動力和企業下崗失業人。上海市的“4050”政策,就是專門解決后一類人員的問題,即男50歲、女40歲以上的大齡下崗失業人員,確實難以參加就業市場的競爭,由政府出工資,招這類人員做保安、交通協管、報灘、搞綠化、搞衛生,有人將此做法稱為“政府出錢買崗位”——專門安排就業困難人員。
而目前,這種“4050工程”正在擴大到“3040”階段。
另據了解,因為生育周期原因,上海市中小學出現明顯的生源不足問題,該問題引起學校合并,教師超員,分流在即的連鎖反應。產銷脫節,生產規模的張縮,造成的“假性失業”已經出現。
“年紀稍大的教師可以提前退休,那么,年青的教師怎么辦?我們學校就多余9個語文老師,怎么辦?教學水平都差不多,都不愿意下崗,怎么辦?”上海市徐匯區一中學副校長面對《中國經濟周刊》一連3個“怎么辦”。
上海的問題并非個案,據了解,我國明年下半年開始實施新的失業率統計方法,民工等階層也將被首次納入統計范圍。這將使青年失業的數據進一步擴大。
“目前,我國城鎮年約有300萬待業青年。在1300萬下崗失業人員中,青年占30%左右。青年就業形勢面臨嚴峻考驗。”6月2日,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鄧偉志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憂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