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任志剛兩月內兩次赴京 香港金融界加緊進軍內地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9日 01:36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劉永剛/北京報道

  在內地金融業加速對外開放之際,香港金融業已有了“邊緣化”危機感;與內地金融業實現全面大融合,似乎是香港為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所作出的戰略決策。

  “香港的發展策略有必要與時俱進,居安思危亦有必要。否則,在內地加快金融體制
改革和市場全球化的趨勢下,香港的地位有可能被邊緣化!”6月6日,在北京的一個金融研討會上,一頭灰白發的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發出如此“危言”。

  此次任志剛率香港銀行學會代表團一行訪京,除了“推銷”香港包括支付清算系統在內的金融基礎設施之外,另一重要目的就是拜會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及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為香港銀行申請QDII(合格的境內投資者)業務澄清疑問。

  這是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任志剛為內地新出臺的QDII這塊“大

蛋糕”二次赴京——匯豐銀行中國區高級經濟學家屈宏斌估計,內地居民可用作境外投資的資金高達4000億美元,并且將以每年60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早在4月底,為詢問QDII政策的細節,任志剛和香港金管局助理總裁就曾來過北京。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也表示,內地最近有關QDII的新措施,將有利于香港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

  顯然,香港認為,想要成為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就必須和內地金融服務業“互通”。“從與內地的關系看,香港金融業的定位正在從單純扮演作為內地與國際市場交流的橋梁和中介,一步步轉換成和內地金融業的全面大融合。”6月13日,香港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吳智輝對《中國經濟周刊》分析說。

  東亞、恒生、匯豐等正在申請QDII

  6月5日,在拜會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及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后,任志剛對外透露,有國內商業銀行資格的外資銀行均符合申請QDII條件。也就是說,只要外資銀行在內地設有分行,便可以申請QDII。內外資銀行申請QDII的資格審批沒有分別,只是因為銀行性質不同,需要遞交的資料可能也會有所不同。不過,對于沒有在內地開設分行的外資銀行能否與內地銀行合作申請QDII,銀監會尚未有明確表態。

  銀監會的解釋澄清了香港銀行業界諸多疑問。香港銀行界已積極展開QDII業務的籌備。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表示,該行已向有關部門提交了QDII資格申請。恒生、匯豐也表示正加緊準備,將盡快遞交申請。

  李國寶還透露,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將于6月26日赴港參與有關會議,屆時可能就QDII業務細節進一步向香港銀行界作出闡述。

  香港金融業與內地融合的“五個努力方向”

  為香港銀行爭取QDII資格只是香港金融加速與內地融合的一個方面,在香港金融業掌舵者任志剛的藍圖里,有更宏大的計劃。

  在此次金融研討會上,任志剛就香港未來的金融發展策略提出了五個努力方向:香港金融機構“走進去”內地;香港充當內地資金“走出去”的大門;香港金融工具“走進去”內地;香港金融體系加強處理以人民幣作為交易貨幣的能力,以及加強兩地金融基礎設施的聯系。

  首先是香港金融機構要“走進去”為內地提供服務,擴大香港金融業的服務范圍。香港匯豐銀行執行董事王冬勝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匯豐未來會把更多的資源放在中國內地,除將與交通銀行制訂3年合作藍圖外,匯豐未來5年還將“在內地開40至50家分行,并計劃增雇1000名內地員工。”

  王冬勝的另一個身份是香港銀行學會主席,該學會2005年在北京設立辦事處,又與中國人民銀行合作推出了金融專業英語證書考試。此舉被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項俊波評價為,加深了內地銀行業與香港銀行業間人才的交流。

  中銀香港副董事長兼總裁和廣北也表示,中銀香港將積極推進跨境經營,進軍內地,不排除準備收購內地金融機構的可能。

  要“走進去”的還包括香港的金融工具,特別是內地企業在香港發行的金融工具。任志剛稱:“在內地有關規定允許時,應考慮把香港的金融工具,引入到內地銷售。具體的做法有很多,例如利用預托證券(CDR)或雙上市的方式,便可使兩地的投資者均可買賣香港上市的股票。”

  香港正成為內地金融業“走出去”的大門

  任志剛認為,內地的投資者對香港市場比其他市場更熟悉。香港要作為內地資金“走出去”的大門。

  香港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吳智輝也認為,在加強內地與全球的金融聯系方面,香港具有策略性的優勢。香港現在已成為不少內地企業尋求上市的首選之地,內地企業通過發行債券、銀團貸款及項目融資在港籌措資金的活動亦開始增加。

  “事實上,中國國內金融企業及投資資金走出去的速度也在明顯加快。” 6月9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徐智說,除了中國金融企業海外上市的步伐更加迅速外,金融機構設立海外分支機構的進程也次第展開。

  2005年10月27日,中國建設銀行成功在香港首發上市(IPO),籌集資金716億港元,成為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IPO。在此之前,交通銀行、平安保險、中國人壽、人保財險已先后在港完成了海外IPO。今年6月1日,中國銀行在港上市,以754.27億港元再次刷新IPO的全球融資紀錄。緊隨其后,中國工商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赴港上市計劃也進入倒計時。

  此外,包括交通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均已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另據公開數據,截至目前,內地已有近20家證券公司設有香港分公司或者國際業務部,與香港券商之間進行多個業務領域內的廣泛合作。

  謀劃人民幣結算中心

  任志剛更雄心勃勃的計劃是致力于將香港發展成為人民幣結算中心,香港金融管理局也已就技術問題和央行進行了探討。

  “兩地在支付、結算及托管系統這些金融基礎設施方面,一些系統已經連接起來,香港也正在研究將來繼續擴大包括兩地的債券和股票中央結算系統的聯系。”任志剛說。

  據了解,在與央行行長周小川的會晤中,雙方就談到香港發展人民幣債券及貿易結算業務的話題,而央行的態度是“一步步來”。

  香港與內地在金融業上如何分工

  不過,在資本市場全球化的趨勢下,也有專家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不應只盯住內地市場,而是要將自身的長處發揮出來。

  “實際上,我們需要一個戰略布局,不僅僅是對香港金融的定位,還需要考慮對上海、深圳的定位,以形成互補互利的金融戰略格局。” 6月9日,曾受香港金融管理局之托研究“內地資本市場與香港資本市場互動”課題的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教授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吳曉求認為,上海應該成為像紐約交易所那樣的國際金融中心,集中最主流的資產交易與金融交易;深圳可以發展成為類似納斯達克的市場;香港則可以成為全球衍生品的交易中心。“基礎資產交易在上海,衍生品交易集中在香港。” 吳曉求說。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