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監管缺失與三大儲蓄動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7日 16:5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文/屈宏斌 最近統計局公布今年一季度的統計數據,核實以后,GDP增速為10.3%。再加上4月份的數據,信貸和投資增長還在加速,而消費相對增幅較弱。加上今年是十一五第一年,要想在經濟增長方式上有所變局的難度增加了。
實際上經濟增長模式從投資拉動到消費支撐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以日本為例,十余年經濟在通縮泥沼中的滾爬,才終于跳出來,完成了經濟結構調整,實現了內需拉動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方式的轉變。經過兩年的宏觀調控之后,今年前四個月的數據告訴我們:這場轟轟烈烈的調控很難說是成功了。從國內外的經濟界人士的觀點,以及政府近期所提出的政策目標可以看到,經濟增長方式從投資到消費的轉變已經是一個普遍的共識,思想統一之后,實際操作是關鍵。 2006年一季度銀行系統人民幣存款余額為30.6萬億,同比增長19.6%。根據央行設計的儲蓄傾向調查,我們知道中國居民儲蓄的最主要動機前三名是:子女教育(38%)、退休養老(32%)、醫療(10%)。與高額儲蓄相伴生的必然是消費的減少,人們用未來消費來取代當期消費的最主要原因實際上是因為政府在過去的幾年中儲蓄和投資過度,而消費相對不足。換句話說,也就是社會保障系統功能虛弱,而帶來的人們對未來支出預期增加。這也是我們在這里想說的問題,什么時候中國老百姓才能開始消費的關鍵所在。 去年,中國政府財政收入占GDP的21%,投入到教育、公共衛生方面的支出加上政府的行政日常開支僅占GDP的13%左右。剩下的部分就是政府儲蓄,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占GDP的4%)和國有企業轉移支付等其他方面。由于過去三年政府的投資、消費和轉移支付超過年度財政收入,預算赤字平均大約占GDP的2%-3%。 我們來算一筆賬,如果政府把全部進行直接投資的資金用于增加消費支出的話,會提高消費與GDP比率三到四個百分點。由于一部分政府儲蓄轉移支付給了國有企業,并用于支持國有企業的投資,政府從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轉到用于社會公共服務支出的空間還是很大的。由于教育、醫療、養老是三個最主要的儲蓄動機,政府支出在這三個領域的增加,將會對居民的儲蓄和消費行為產生顯著影響。 首先看一下中國政府的教育投入情況。目前中國政府的教育投入是亞洲國家中最低的,僅占GDP的不足3%,因而政府增加教育方面的支出是切實可行的。目前對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投入,主要通過政府預算內以及預算外(教育附加費、社會捐助、學校自籌收入、學費)資金來源支持。這個分散的融資體系支撐了長期以來中國教育資源的穩定增長,其中預算外資金來源占學校資金增量的60%左右。但是這一融資體系有這樣兩個主要缺陷:一個是在貧窮地區和農村的學校,由于當地預算外資金增長的緩慢而面臨財政困難。地方政府很難收上來教育附加費,而貧困地區和農村的社會捐資也比富裕地區少得多。另一方面,最近十年以來學費不斷上漲,造成家庭的教育支出負擔不斷增加。今后,政府只有增加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才可能縮小學校之間的資金差距,改善占全部學生人數60%的農村地區的教育狀況。分散的教育融資體系雖然減少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但同時也會迫使家庭為儲蓄足夠的孩子受教育費用而減少支出。公立學校和大學也努力籌集額外資金以彌補政府投資不足,這使得學費在過去十年上漲了將近十倍。飛漲的教育成本使普通家庭的預算受到影響,提高了他們的儲蓄傾向。假設學費不再繼續上漲,按目前的學費水平,估計上中學和大學的總成本大約是2004年城市家庭年平均收入的3倍。政府在教育支出方面的增加,將會降低家庭經濟負擔,并鼓勵這些家庭更多消費而減少儲蓄。實際上政府已經在這方面有所行動了,比如從今年開始,在取消農業稅之后,2006-2010年五年間,政府計劃支出2182億元用于使全部農村實現免費九年義務教育。我們簡單的估計一下,假設五年政府平均每年在義務教育方面的投入為430億元,相當于增加農民消費(按照2005年農村人均收入)1.7%。 醫療方面也基本上是同樣的情況。大家有目共睹的是經過多年的醫療體制改革,醫療保障系統的整體績效不升反降:主要表現在醫療保障的可及性下降上。根據衛生部在2003年做的全國性衛生保障調查公布數據,城市醫療保障系統只覆蓋了1億工作人口,還不到當時總就業人口的一半。農村人口則只有10%被農村合作醫療覆蓋。另一方面,醫療方面的支出增長速度在過去十年甚至超過了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隨著不斷飆升的醫療服務以及藥品價格,由于經濟原因不去就醫的人數大幅上升。由于過去政府醫療補貼機制的問題而導致最貧困和最需要補貼的人群得不到基本的醫療保障。同時公共衛生防疫體系失靈,公共衛生事件頻發。 在所有這些現象的背后,政府監管角色的缺失至關重要。察看1979年以來的醫療衛生總支出構成,我們發現:政府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例呈現出下降的趨勢,1978年政府支出占全部醫療衛生支出32%,到2003年這一水平已經下降到17%。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私人消費支出占全部醫療支出的比例到2003年達到55.8%。而政府醫療衛生支出中,縣鄉級政府承擔了55%-60%的支出。這一經費支出結構直接導致了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參差不齊,造成醫療保障覆蓋率差距懸殊。 撇開醫院市場化改革這個問題不談,僅從政府在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中應該扮演的角色角度,政府增加投入是一個方向。根據世界銀行和衛生部等相關部委聯合做的一個課題表明,中央政府的財政支出在平衡地方政府相關支出的地區差距上作用無可替代。除此之外,由于中國醫療體系缺乏第三方監督,政府的監管者角色到位與否對提高醫療服務機構的服務績效質量也很重要。現在說建立城鄉一體的醫療保障體系還言之過早,我們只從財政支出的角度簡單分析一下目前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模式。中央政府每年每人出20元,近200億的支出對中央財政來說應該沒什么問題,但地方政府需要配套支出的20元就情況復雜一些。縣鄉級財政是醫療衛生支出的主體。2006年農業稅取消之后,很多地區的財政收入都會有問題,因為一些相關的費用無法通過農業稅這個載體來征收了。中央政府需要通過轉移支付來補這一塊。如果能夠把支出的責任上移到省級政府的話,情況會不一樣。 更進一步,政府如能對國家的養老金體制進行改進的話,意味著中國的消費者將會有更多的理由減少儲蓄而增加消費。這會對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產生深遠影響。但顯然這些轉變不可能一蹴而就,至少需要幾年時間逐漸發揮作用。 (作者系匯豐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區經濟預測與投資戰略主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