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部委專題--國家稅務總局 > 正文
 

人民日報:提供財力保障 提高支農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論)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6日 10:55 國家稅務總局網站

  2006-06-09人民日報

  ●“十一五”時期是為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稅務部門必須積極落實建設新農村的各項工作部署和任務,推動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全面取消農業稅,充分體現了中央加快解決“三農”問題的堅定決心,有著重大
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為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必須鞏固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村綜合改革。

  ●貫徹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必須大力組織稅收收入,全面加強稅收征管,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奠定良好基礎。

  ●要把中央近年來出臺的各項涉農稅收政策落到實處,并結合建設新農村的新情況、新要求,不斷調整和完善稅收政策,努力探索稅收支農新途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深刻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稅務部門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戰略高度,切實增強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積極、全面、扎實地推進稅收工作,充分發揮稅收的職能作用,為新農村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深刻認識建設新農村的重大意義,積極落實建設新農村的戰略決策

  胡錦濤同志強調,“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建設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笆晃濉睍r期是為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稅務部門必須積極落實建設新農村的各項工作部署和任務,推動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著眼全局,樹立一盤棋觀念。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包含“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全面的目標體系,也是一項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龐大系統工程。新農村建設不僅僅是農業、農村工作部門的事,稅務部門也責無旁貸,必須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新農村建設,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明確思路,發揮稅收職能作用。稅收擔負著籌集財政收入、調節經濟和調節分配的重要職能。落實建設新農村的各項任務,必須有強大的財力保證,必須有稅收優惠政策等方面的扶持,這些都需要稅務部門發揮積極的作用。胡錦濤同志、溫家寶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以及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對稅收工作支持新農村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稅務部門要結合實際,明確思路,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全面發揮稅收職能作用,積極支持新農村建設。

  轉變觀念,提高稅收支農水平。建設新農村是對我們黨長期以來重視“三農”問題的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同時在背景、思路、目標和方式等方面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稅務部門必須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來,進一步轉變觀念、改進工作,切實提高稅收支農水平。要加強稅收征管,確保稅收收入隨經濟發展穩定較快增長,增強國家財政支持“三農”的財力保障。注重發揮稅收調節作用,調動各方面的支農積極性,為新農村建設多作貢獻。

  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積極支持深化農村改革

  農村稅費改革是中央運用財稅政策手段減輕農民負擔、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而作出的重大決策。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標志著延續了2000多年的農業稅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全面取消農業稅,充分體現了中央加快解決“三農”問題的堅定決心,有著重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一是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據估算,全面取消農業稅以后,全國農民將減輕負擔1250億元。二是促進了縣鄉基層政府職能轉變。全面取消農業稅,使基層干部得以從協助征收農業稅的困擾中解脫出來,從而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和為農民服務中去。三是為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農業稅fe7的取消,為推進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創造了條件、提供了契機。

  全面取消農業稅,并不意味著農民負擔問題就一勞永逸地解決了。為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必須鞏固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稅務部門要積極配合做好有關工作。一是認真做好取消農業稅后的相關收尾工作。妥善處理歷年農業稅尾欠;做好煙葉稅征收管理工作;積極推進農業稅征管機構的職能轉變;按照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要求,修訂完善耕地占用稅制度。二是積極配合和支持農村綜合改革。這既是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的緊迫任務,也是解決農村一系列深層次矛盾的關鍵所在。應結合稅收工作實際,支持深化國有農場稅費改革,支持國有農場轉變經營機制;積極支持統籌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集體林權制度等其他各項改革;落實和完善支持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的稅收優惠政策,鞏固和發展農村信用社改革成果。

  大力加強稅收征管,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財力保障

  當前,我國總體上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建設新農村,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為此,必須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應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領域和范圍,加強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將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向農村,加大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

  大力組織稅收收入,確保稅收收入隨著經濟發展穩定較快增長,為支持新農村建設提供財力保障。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最主要的來源,F在,稅收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95%左右!笆濉逼陂g,全國稅收收入實現歷史性突破,2005年稅收收入達到30866億元。稅收收入的穩定較快增長,大大增強了國家財政實力,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堅持聚財為國、執法為民的稅務工作宗旨,全面加強稅收征管。深入貫徹依法征稅、應收盡收、堅決不收過頭稅、堅決防止和制止越權減免稅的組織收入原則。大力實施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提高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率。通過加強稅收經濟分析、完善稅收管理員制度、開展企業納稅評估、推廣應用稅控收款機和加強發票管理等措施,不斷強化稅源管理。針對薄弱環節,切實加強流轉稅、所得稅等各稅種管理。進一步改進和優化納稅服務,建立健全納稅服務體系。按照一體化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稅收管理信息化建設,整合信息資源,提高應用效率,發揮其加強稅收征管的作用。通過加強各方面管理和服務工作,保持稅收收入與經濟協調增長。

  認真落實和完善涉農稅收政策,努力探索稅收支農新途徑

  黨的農村政策是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基石,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稅務部門必須把中央近年來出臺的各項涉農稅收政策落到實處,并結合新農村建設的新情況、新要求,不斷調整和完善稅收政策,努力探索稅收支農新途徑,充分發揮稅收政策的效力。

  認真落實各項涉農稅收政策。一是貫徹落實農業生產經營稅收優惠政策,促進農業發展。對農膜、化肥、種子、種苗、農藥、農機等農業生產資料實行增值稅優惠政策。對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實行減免所得稅等優惠政策。認真執行提高個體工商戶增值稅起征點的稅收優惠政策。二是全面落實增加農民收入的稅收優惠政策。對進入各類市場銷售自產農產品的農民取得的所得,不征

個人所得稅。對農民取得的農業特產所得和從事種植業、養殖業、飼養業、捕撈業的所得,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等。三是認真落實支持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國家確定的貧困地區新辦的企業實行在3年內減征或免征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對企業、個人向貧困地區的捐贈實行稅前扣除的優惠政策。對國家確定的貧困縣的農村信用社實行定期免征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四是認真執行應對禽流感疫情影響、扶持家禽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為確保各項涉農稅收政策落到實處,各級稅務部門要加強對政策落實工作的組織領導,大力開展政策宣傳,同時加強監督檢查。

  積極研究完善稅收支農政策。稅務部門要按照中央要求,研究完善稅收政策,加大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力度。一是研究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稅收政策。研究實施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的稅收政策,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研究完善農產品

出口退稅政策,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研究制定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開發生物質
能源
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質產業,積極發展節約型農業。完善農產品收購和加工的增值稅制度,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二是研究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稅收政策。運用稅收政策,促進小城鎮建設和縣域經濟b發展,支持與65┐遄ㄒ島獻骶米櫓⒒臃瘛叭鋇淖饔,转移农村笓]嗬投,扩大绝r擔⒄茍嘀志,渣w優┟袷杖搿?/p>

  努力探索稅收支農新途徑。建設新農村是一項長期任務,有很多問題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稅務部門應注意把握新情況,研究新問題,開拓新思路,努力探索稅收支農新途徑。應探索通過稅收政策等手段,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引導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參與新農村建設;探索通過稅收政策等手段,促進農村教育、科技、衛生、社會保障、文化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在研究稅收支農新政策的同時,也要完善稅收支農優惠方式,確保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

  (作者為國家稅務總局局長)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