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造到創造 科技創新戰略激發本溪經濟活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4日 10:56 國資委網站 | |||||||||
在剛剛結束的遼寧省“十五”企業技術創新成果展覽會上,本溪市有33家企業帶著50余項科技成果參加展出。無論參展的項目數量還是質量,都是本溪史無前例的。“十五”期間是本溪市科技創新亮點頻閃時期,也是企業技術進步最快階段。全市共實現重點技術創新540項,開發新產品624個,技術創新項目創產值321億元。其中有15項創新成果榮獲省以上科技進步獎,有122項獲市科技成果獎。高新技術產值每年以25%的速度遞增,已由2000年的不足30億元,攀升到去年的80億元。科技創新,使本溪這個老工業基地活力四射。
從制造到創造的質變 作為老工業基地的本溪市,“三老”是其原來的主要特征,即老企業采用老工藝,老工藝生產老產品。日久天長,人的思維也變得老化了。雖然不乏能工巧匠,也曾把普通生鐵做成“人參鐵”名牌等,但更多的是制造,缺乏的是創造,其產品檔次和效益均與時下不可同日而語。 進入“十五”后,本溪全面實施了科技創新戰略,又順勢抓了三個落實。落實機構編制———只有研發機構、編制、研發目標“三落實”的企業,才能享受科技創新的各項優惠政策,也才有資格申請市里的各種科技經費補貼。在政策引導下,不僅規模以上企業全部建立健全了獨立的研發機構,一批中小和民營企業也都緊緊跟上。落實資金來源———市里規定,一般企業的科研經費按當年銷售收入的1%提取;大中型企業要達到2%;高新技術企業要達到5%。另外還有貸款貼息、風險投資、專利轉化融資等資金保證。企業的科技投入,相當于上個5年的一倍還多。落實科技研發中心———以企業為中心的科技創新體制,并不是由每個企業去孤軍奮戰單打獨斗,而是要形成戰線合力。本溪已建立的兩家行業性質的國家級技術中心、8家省市級工程技術中心和6家實驗室等,如今既是全行業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又是本行業的協調組織者,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為創新人才營造氛圍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根本。為網羅創新人才,本溪在“三個環境”的創建上煞費苦心。首先是創建事業環境。市委、市政府和各大中型企業都建起了人才檔案庫。每逢招聘,都把科研項目、科技經費、招聘條件等捆在一起,同時公布。這種有的放矢的招聘,使雙方都減少了盲目性。其次是創建工作環境。市里建立了“海外學子創業園”、“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本鋼還建立了“博士后流動站”。市里還對領辦或創辦高新技術項目者,有一次性10萬至30萬元的啟動經費支持。再次是創建生活環境。對外地科技人員帶成果到本溪轉化的,不僅可享受本地成果轉化的一切待遇,而且其家屬和子女的生活也會得到妥善安排。 栽下梧桐引鳳來。本溪各大企業的科技創新隊伍可謂人才濟濟。僅本鋼技術中心,就有高級技術職稱者75人,碩士以上學歷的26人,有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專家津貼,有36人享受本鋼專家津貼。“十五”期間,總計完成科技創新307項,獲省部級以上大獎的就有十多項,有4項在本鋼應用的基礎上,還在全國鋼鐵行業推廣。市里還通過“借才生財”的辦法,幫助100多家中小企業與60余家科研部門和大專院校聯姻,完成了100余項技術創新項目。 強化核心創新能力 本溪的科技創新,是緊緊圍繞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展開的,也是與強化其核心競爭力齊頭并進的。鋼鐵,是本溪目前的支柱產業,無論經濟規模和對財政的貢獻率,都占75%以上。所以,“兩鋼”理所當然成了本溪科技創新的重點。本鋼近5年投資100多億元,就是在技術改造的同時,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先后搞成了高爐新工藝、薄板坯連鑄連軋、精軋機空軋空冷等多項技術創新。開發新鋼種150余個,新產品240余個。其工藝技術也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改造后的連軋廠蒸軋生產線,每5分鐘就下線一個卷板,市場價格在70萬元以上。技術創新使本鋼的產品結構及增長方式都有了質的轉變。他們生產的汽車板、家電板、集裝箱板、管線鋼等新產品,均銷往上汽、北汽、海爾、海信、春蘭等國內著名企業及美國、英國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新產品實現產值近200億元。 北鋼近年來也通過與國內知名科學院所實施產、學、研合作,應用推廣了快速分析儀檢測、轉爐建渣護爐技術等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技術,還先后實施了180余項節能、環保、原料替代等論證課題,創造效益達9億多元。僅去年,北鋼就成功自主開發和研制了花紋卷板、SAE1008軟線、三級螺紋鋼等20多個新鋼種和鋼材,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總銷售收入30%以上,全年增加經濟效益2200萬元,其中鑄管公司成功研制的DN1200口徑管還填補了國內水冷金屬型鑄管的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