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2日電信息時報報道,日前,在廣東省財政廳舉行的專題報告會上,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偉教授說,中國目前有可能躍居全球第四經濟體的位置,但目前宏觀經濟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但消費需求增速相對疲軟,總需求基本沒有增加是最突出的一個。
今明年就業壓力空前增大
“今明兩年是改革開放以來就業壓力最大的兩年。”劉偉說,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失衡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在于國家資產投資需求增長過快,而同時消費需求增長乏力,總需求變化結構性矛盾突出。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接近25%,但70%的消費品都出現供大于求。
他認為,而總消費量增速疲軟也讓企業承擔更多的成本,這樣一來,就出現了經濟增速高,而失業率跟隨著升高的奇怪現象。據統計顯示,1985年,GDP增長一個百分點可以多提供240萬個工作崗位,而2005年,GDP增長一個百分點僅僅能多提供90萬個工作崗位。
百姓愿意儲蓄不愿消費
劉偉指出,由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過快,導致電、煤、油等生產資源都出現了緊缺現象,價格高企。而上游生產物資價格提高目前無法向下進行傳導,形成生產廠家的一個“剪刀差”。
據數據顯示,近幾年的物價總水平也都處于較低的水平。“這樣的物價總水平本來應該擔心通縮的,但中國的百姓對通脹的擔心卻很高,這是一個怪現象。”劉偉指出,四種商品價格的快速攀升導致了老百姓對通脹到來的恐懼:食物貴、住房貴、教育貴、看病貴。出于這樣的恐懼,存款的意愿高于消費的意愿。
所以劉偉認為,目前按照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而言,具有通脹的可能性,但如果僅僅從物價總水平來看,則具有通縮的可能性。
一“松”一“緊”政策有效
劉偉認為,目前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是有的放矢,區別對待的。在目前經濟情況下,要選擇單一的用擴張政策還是緊縮政策并不容易,也并不適宜。因此,一方面國家仍采取大舉國債、減少稅收的財政擴張政策,以此刺激需求。另一方面,在貨幣政策方面,從2003年起央行就開始收緊銀根,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
劉偉認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一“松”一“緊”的配合顯然比較適合我國作為一個大國的經濟情況。這樣的政策配合增加了經濟的穩定性,減小了波動性。(凌慧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