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總局通報中國生態保護狀況
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未獲有效遏制
本報記者 周華公 報道
在6月5日第35個世界環境日之時,國家環保總局首次對外發布《中國生態保護》,全面介紹中國生態保護情況。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一些重點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和改善。但由于中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地區差異較大,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這位負責人說,2000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結果顯示,中國近1/3的國土生態環境質量優良,1/3的國土生態環境處于差或較差水平;第6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我國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不斷增加,森林質量趨于提高,但森林資源仍存在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質量不高、過度采伐等問題;我國天然草原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41%,但有90%的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退化、沙化草原已成為中國主要的沙塵源;我國濕地面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約有40%的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但天然濕地大面積萎縮、消亡、退化仍很嚴重;我國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2.7%,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農膜等的大量使用,對農田的生產力和周圍的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我國海域面積約為陸地面積的1/3,由于沿海地區人口快速增長,經濟發展迅速,沿海灘涂、濕地生態破壞加劇,海域總體污染狀況仍未好轉;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分布最多的國家之一,集中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區,荒漠植被的過量利用和內陸河上游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荒漠植被和荒漠區綠洲的生態退化;我國城市綠地面積不斷擴大,但城市水資源短缺、城市綠地面積小、功效差等問題依然存在;農村“臟、亂、差”的現象仍然存在,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等問題比較突出。
這位負責人說,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護生態安全,努力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一是積極推進自然保護區和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最重要、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截至目前,全國共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2349處,面積150萬平方公里,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5%,初步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功能比較健全的全國自然保護區網絡。建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是中國生態保護的一項新舉措。國家環保總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在重要生態功能區開展了18個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試點工作;正在編制《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2006年—2020年)》,以統籌安排中國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布局和建設。二是加大資源開發的生態保護力度,加強了水資源開發生態保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顯著,中國于1993年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2005年成為《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的締約國。開展了全國生物物種資源重點調查,完成了全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執法檢查,組織編制了《全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發布了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錄。三是開展生態示范系列創建工作。四是加強農村生態保護。
這位負責人說,中國生態保護還面臨不少的問題: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環境脆弱區占國土面積的60%以上;生態環境壓力大,中國人均資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單位GDP能耗、物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態保護相關政策、法規及標準不完善,中國已頒布了一系列有關環境保護與自然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側重點不同,缺少綜合性的生態保護法;生態保護投入不足,資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單一,生態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繼續提高;生態保護的科技及信息支撐薄弱,生態保護科研力量有限,難以為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撐作用。
這位負責人說,進一步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必須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