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佴 見習記者 陳陽 發自佛山
5月19日下午,陽光正盛,佛山市南海區羅村鎮下柏村忙碌依舊,工廠在開工,村里的主街道上,只有看守商鋪的婦女和孩子的身影。
“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村委會看門的王廣盛說。自從村里把地集中起來,成立經
濟合作社,成片成片的地出租出去之后,他們已經無地可種了,年輕人要么進了工廠,要么直接外出打工了。
而王廣盛并不知道,自己所在的村子,以及周邊,因為所創新的征地制度改革,被稱為“南海模式”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實踐已聞名全國。
土地股份合作制
1992年廣東省全面取消了糧食定購任務,并放開糧食市場,這為南海按照市場規律率先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供了良好機遇,而在此時的南海,非農產業高速發展,二、三產業用地緊張問題日益突出,而按國家建設用地政策,鄉鎮企業進城的門檻極高,致使農村社區急需通過統一規劃土地,增加農村非農用地,并盡可能將農用地轉為二、三產業用地過程中產生的高額增值保留在社區之內,用于進一步發展二、三產業。
在這樣的背景下,南海成為國務院批準建立的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農村股份合作制悄然試水。
南海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做法是:(1)分區規劃。即把全市肥沃的土地劃定為農田保護區,并改分包經營為投包經營;把靠近城鎮及公路的土地或山坡地劃定為工業發展區;把靠近村莊的土地劃定為商業住宅區。(2)土地及集體財產作價入股。作價入股后,把全村或全社的土地集中起來,由管理區(現行政村)或經濟社(現村民小組)實施統一規劃、管理和經營。在股權設置上,以社區戶口為準確定配股對象,大部分村社設置了基本股、承包權股和勞動貢獻股等多種股份。(3)股利分配和股權管理。
看門人王廣盛
王廣盛已60多歲,家有兩個女兒,一個還在上大學,“靠村里那點分紅?那會把人餓死的,”王廣盛猛吸一口煙,“根本生活不來,你看我這把年紀還要出來幫人看門。”
王廣盛說,下柏村總共1700多人,所有的地都平均入股后,一個人頭算一股,他們家四口人,每個人每年分2300多元錢,算下來全家一年分紅1萬元不到,這還需要滿16歲才有人頭股。他看門一個月可以領到工資700元。因為夠了年齡,每個月他還會領到村里發的養老金130元錢,如果生病,100元可以在村里報銷50元,子女上學也有少量補貼。讓他擔心的是子孫后代的福利,“現在工廠這么多,污染太嚴重了。”
說到子孫后代的福利,王廣盛就不斷地提及集體積累股。因為錢都在村里管著,王廣盛擔心某一天,村里突然說沒錢了,因為廠家通常租的都是20~30年,地租一次付清。保不準什么時候錢就少了,而且以前村里還有經營虧損的例子。“現在把錢都分了,那以后子孫后代怎么辦?”王廣盛擔憂地說。
改革縮影
王廣盛是征地制度改革后眾多農民的一個縮影。
2005年10月1日,《廣東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正式施行。據此文件,廣東省內所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都可直接進入市場交易,與國有建設用地“同地、同權、同價”。此舉旋即被專家稱作“農地直接入市”。這一地方法規打破了“農地非經政府征用不得合法轉為非農用途”的舊制,也開創了征地制與農地直接入市制并存的新時期。
與此相對應,以下柏村為代表的南海模式,由村莊組成股份公司向工業投資方出租農地,地租收益按股在農戶和集體之間分紅。在下柏村村委會外的村務公開欄上,顯示下柏村2005年可分配收益是7746490.59元,股份分紅3566749.32元,這個數值至少是農地凈收益的10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