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6月5日電 (記者 徐壽松 黃玫) 外資涌入中國房地產市場,是看好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良好發展前景所采取的長線投資行動,還是出于預期人民幣會升值而進行的投機活動?6月1日新華社“新華視點”欄目播發了《外資大量入樓市,風險利弊應自知》的報道,引出了一場爭論。
日前在上海舉行的“2006行銷商業地產高峰論壇”上,一些境外投資機構否認存在外
資大量涌入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現象;同時稱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并非是預期人民幣會升值的短期投資行為。
摩根士丹利執行董事卡斯·彼特森(Garth Peterson)說,摩根士丹利目前在中國的投資額還不到在日本投資額的5%,投資時并沒有將匯率變動可能獲得的收益考慮在內,而是看好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良好發展前景和較高的收益率。
瑞士信貸銀行上海副總裁張力也說,目前外資對中國的房地產項目看得多,買得少,外國投資者、機構往往會拿七八個項目向銀行咨詢,但最后談成的很少。
荷蘭ING銀行中國區域投資總監蔡麗麗說,外國金融機構的房地產投資部門和資金運作部門是彼此獨立運作的,房地產投資部門在考察一個項目時,匯率的變動問題是被剝離出去的,由其他部門負責解決。
對外資是否大量涌入中國房地產市場問題,知名物業投資顧問公司上海策源機構提出數據為證:摩根士丹利在2004年12月,以6000萬美元購買了上海的酒店式公寓“錦麟天地”;在2005年6月和9月,又分別以8.46億港元和9000萬美元購買了“上海廣場”和“世界貿易大廈”;2006年4月,再斥資7億多元人民幣簽下陸家嘴中央公寓4幢樓……最近在商業地產市場頻出“大手筆”的國際金融機構還有高盛集團、花旗集團、麥格理銀行旗下的第一中國房地產集團等,美國的兩家基金也已買下上海豫園廟前廣場項目。中國指數研究院(華東)副院長陳晟說,不僅是大的國外投資機構,外資的私募基金也在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并且總數巨大、無法監控。
對外資經營中國房地產是長線投資還是短期行為問題,易居中國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丁祖昱說,歷史經驗已經表明,很多外資金融機構所購的房地產項目在5年內會轉手變現,倒是一些港資公司可能不是投資者,而是作為經營者,著眼長遠。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建議征收房地產匯率調節稅,即對外籍人士出售房地產時,因人民幣升值所套獲利潤征稅,除非另行購買價格更高的房地產。此項政策可附以“日落”條款,即在人民幣匯率實現 完全自由浮動時取消該稅。
由于5月29日出臺的九部門樓市調控《意見》未涉及外資“炒樓”問題,業內人士呼吁不能讓“炒樓”外資脫離監管。(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