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06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貨幣政策操作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31日 18:45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中國人民銀行今日發布《二○○六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為報告第二部分節選。

  第二部分 貨幣政策操作

  2006年一季度,中國人民銀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調控貨幣信貸總量,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著力優化信貸結構,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加快金融企業改革和金融市場建設,改進外匯管理,不斷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保持金融平穩運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一、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

  一季度,中國人民銀行密切關注元旦、春節期間及春節后銀行體系流動性的變化情況,認真監測分析外匯占款、財政庫款及現金等影響流動性的因素,繼續加強流動性管理,合理安排公開市場操作的工具組合與期限結構,適時適度調控銀行體系流動性。春節前,主要通過發行1年期央行票據收回流動性,并適時開展短期逆回購操作,既保持了必要的對沖力度,又支持了商業銀行春節前支付流動性的需要;春節后,針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寬松的情況,加大對沖操作力度,主要運用發行1年期、3個月期央行票據和7天正回購操作工具組合,并嘗試以多重價位招標方式發行6個月期央行票據,合理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有效引導貨幣市場利率,取得了預期的調控效果。

  一季度,通過人民幣公開市場操作凈回籠基礎貨幣4250億元。期間,共發行19期央行票據,發行總量13200億元,其中3個月期4000億元,6個月期850億元,1年期8350億元。3月末,中央銀行票據余額為28002億元。

  二、上調金融機構貸款基準利率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06年4月28日起上調金融機構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檔次貸款利率也相應調整。

  上調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有利于抑制過度投資,協調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引導資產的合理定價;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增強金融體系防范風險的能力,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三、加強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引導,促進商業銀行改善信貸結構

  2006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宏觀調控方針,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有針對性地對商業銀行加強“窗口指導”和風險提示,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完善各項金融服務。一是加強商業銀行存貸期限錯配預警監測分析,合理控制中長期貸款,擴大流動資金貸款。二是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通過機制、體制和工具創新,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有效信貸投入,提高對農民工的金融服務水平。三是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就業、助學、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等的支持力度。

  四、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工作繼續穩步推進。通過財務重組、內部改革和不斷發展,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的財務狀況顯著改善,盈利能力明顯提高,公司治理不斷完善,相對獨立的內控體系和完善的風險防范體制初步形成。三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等績效指標穩步提升,不良貸款率繼續保持較低水平。中國建設銀行上市后,市場表現良好,并于2006年3月10日成為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成份股。中國銀行積極推進發行上市各項準備工作,于2006年6月1日在香港上市。工商銀行于2006年1月與戰略投資者正式簽署了戰略投資和合作協議,戰略合作項目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方案正在積極研究之中。

  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和階段性成果。一是逐步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化解歷史包袱。截至2006年3月末,中國人民銀行會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監會)按照規定條件和程序嚴格審查考核,已完成9期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專項票據的發行工作,共計對2355個縣(市)發行專項票據1649億元,對吉林、陜西農村信用社發放專項借款2.6億元。專項票據發行和專項借款發放共計占核定資金支持總額的99%。根據監管部門提供的數據,考慮專項票據置換因素,全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比例為13.5%,比2002年末下降23.4個百分點。全國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分別提高到7.43%、12.32%、8.44%。二是不斷增加支農信貸投放,支持“三農”發展。2006年3月末,全國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余額11668億元,占其各項貸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40%提高到49%;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占全國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81%提高到91%。三是穩步推進產權制度改革,轉換經營機制。部分農村信用社在加強內部管理、強化信息披露、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四是將農村信用社管理和風險責任移交省級政府。目前,25個省(區、市)的省級聯社,北京農村商業銀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天津農村合作銀行等省級管理機構相繼成立,新疆自治區農村信用聯社也即將掛牌,地方政府的管理職責初步得到明確。

  五、繼續推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配套措施

  2005年7月21日,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為配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實施,中國人民銀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原則,繼續推出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我國外匯市場的改革配套措施:一是完善外匯市場體系,在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詢價交易方式,改進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方式。二是推出人民幣外匯掉期交易和人民幣利率互換試點,豐富外匯市場產品,健全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的定價機制。三是繼續擴大外匯市場成員,豐富市場結構,目前境內銀行間人民幣遠期市場已包括64家會員銀行。四是建立央行外匯一級交易商制度,保證央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增強外匯公開市場操作的市場化程度。五是加強外匯市場的基礎性建設,為市場參與者提供更多的外匯交易產品,促進金融機構提高自主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

  專欄 1:進一步完善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

  為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促進外匯市場發展,豐富外匯交易方式,提高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2006年1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的公告》(銀發[2006]第1號),在我國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詢價交易方式(Over The Counter,簡稱OTC方式)。

  做市商制度是國際成熟場外市場中普遍采用的一種市場交易制度,它是指在一定監管體系下,部分實力雄厚、信譽度較高的市場成員持有一定的交易標的存貨,并以此承諾維持市場的雙向買賣交易,這些維持雙向買賣交易、承擔市場出清義務的市場成員就是做市商。做市商制度具有活躍市場、穩定市場的功能,依靠其公開、有序、競爭性的報價驅動機制,保障交易的規范和效率。做市商制度是金融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提高市場流動性和穩定市場運行、規范發展市場的有效手段。

  詢價交易方式(OTC方式)是指交易主體以雙邊授信為基礎,通過自主雙邊詢價、雙邊清算進行交易的交易方式。詢價交易方式是國際外匯市場上的基本制度。全球即期外匯市場的絕大部分交易量都集中在場外市場。外匯交易的國際性及外匯交易主體的廣泛性、差異性決定了詢價交易方式具有成本低、信用風險分散等優點。

  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后,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采用撮合競價交易方式,并將日加權平均價作為下一工作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自2005年7月21日新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開始實施起,銀行間外匯市場仍采用撮合競價交易方式,但將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最后5筆交易加權平均價作為收盤價,并以此作為下一工作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

  2006年1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在我國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詢價交易方式。考慮到中小金融機構在短期內獲取授信存在一定困難,為滿足中小金融機構的外匯交易需要,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在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保留撮合交易方式。

  由于交易方式的多元化,我國即期外匯市場呈現撮合市場和場外市場并存的格局,兩個市場并存的格局決定了撮合市場成交價不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因此,將撮合市場收盤價作為下一工作日中間價的做法有必要得到相應的改進。另外,為進一步體現市場供求關系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能力,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參照國際上通行的基準利率、匯率的確定方式,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形成方式改進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于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向所有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詢價,當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由全部做市商報價加權平均計算得出。人民幣兌歐元、日元和港幣匯率中間價根據當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與上午9時國際外匯市場歐元、日元和港幣兌美元匯率套算確定。

  在新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方式下,由于做市商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報人民幣匯率參考價前,主要基于對柜臺結售匯情況、銀行間市場外匯供求、自身頭寸情況和國際外匯市場主要貨幣走勢等因素的綜合考慮,因此由做市商報價得出的中間價體現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框架。但由于做市商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報出的人民幣匯率參考價并不需要考慮信用風險、手續費等因素,且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期間,國際外匯市場主要貨幣走勢隨時動態變化,因此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會存在一定差異,體現為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在規定的幅度內圍繞中間價上下波動。

  在新市場框架下,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中場外市場和撮合市場并存,由此決定了人民幣匯率體系主要包括三個相互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即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場外市場匯率和撮合市場匯率。三個價格之間主要存在以下關系:一是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對場外市場匯率和撮合市場匯率起指導作用,場外市場和撮合市場人民幣匯率以當日中間價為基準,隨著市場供求的變化在規定幅度內浮動。二是場外市場匯率和撮合市場匯率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場外市場和撮合市場只是交易方式不同,市場間的套利行為使得二者聯動明顯。三是由于手續費和清算風險等因素的存在,場外市場匯率和撮合市場匯率之間通常會存在一定差異,場外市場的交易量大,因此,場外市場的人民幣匯率水平更能反映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情況,場外市場人民幣匯率較撮合市場人民幣匯率更具代表性。

  新市場機制推出以來,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運行平穩,場外市場交易日益活躍,人民幣匯率彈性顯著增強。從交易量看,新市場機制推出伊始,場外市場交易量就遠遠超過撮合市場,目前場外市場交易量是撮合市場交易量的30倍左右,且場外市場交易量占比呈繼續擴大態勢。從價格傳導機制看,各做市商報價逐步趨同,場外市場、撮合市場和柜臺結售匯市場之間價格傳導順暢。新市場機制有力激活了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做市商在場外市場和撮合市場積極交易,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市場有效出清。目前場外市場已成為我國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的主體,詢價交易方式相應地已成為我國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的主要交易方式。做市商制度和詢價交易方式的推出,是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又一重大舉措,為我國外匯市場與國際外匯市場的進一步接軌創造了條件。

  專欄 2:外匯一級交易商制度

  中國人民銀行于2006年1月4日在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推出詢價交易(OTC)方式,并引入做市商制度。新市場框架雖然繼續保留撮合交易方式,但場外市場是外匯市場的主體,主要由做市商向市場提供流動性。與外匯市場交易方式的轉變相適應,中央銀行的外匯公開市場操作方式也要相應轉變。

  在外匯市場以撮合為主的市場模式下,市場成員通過匿名集中競價方式交易,外匯交易中心承擔市場成員的清算風險。當匯率劇烈波動時,央行可在撮合市場進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在外匯市場以OTC為主的市場模式下,市場成員主要在雙邊授信的基礎上,通過雙邊詢價、雙邊清算進行外匯交易,中央銀行進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不但需要考慮交易對手的價格傳導能力,市場信息的收集和反饋能力,還需考慮其信用風險狀況。發達國家中央銀行(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等)外匯公開市場操作的一般做法是選擇信用狀況好、承諾向央行及時報告信息的金融機構作為外匯交易對手,也稱外匯一級交易商,以保證央行公開市場外匯操作的安全性和效率。而且,從維護各國中央銀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的有效性出發,盡管有的中央銀行會公布外匯一級交易商的準入標準,但所有的中央銀行均不公布外匯一級交易商的名單。借鑒發達國家央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的成熟做法,適應中國外匯市場結構的變化,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建立外匯一級交易商制度,并公布《外匯一級交易商準入指引》。

  根據《外匯一級交易商準入指引》,凡具備外匯市場做市能力的外匯指定銀行,只要遵守有關經濟、金融法律、法規和中國人民銀行各項規定,符合監管當局的監管指標要求,且信用狀況達到中國人民銀行要求的標準,可向中國人民銀行申請外匯一級交易商資格。中國人民銀行根據申請人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的活躍程度以及市場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決定是否同意其成為外匯一級交易商。經中國人民銀行指定的外匯一級交易商,在享有與央行交易權利的同時,需履行相應的義務,具體包括: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積極做市,保持市場價格平穩;按照誠實信用的原則與央行進行外匯交易,提供市場最優報價;與央行保持溝通,按要求及時報送有關信息等。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外匯一級交易商履行義務的情況,定期進行評估,對評估結果不合格的外匯一級交易商,中國人民銀行將暫停或取消其資格。

  建立外匯一級交易商制度,有助于傳導央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的政策意圖,通過影響市場預期,促使市場交易行為回歸理性,從而以較低的操作成本迅速穩定外匯市場,實現較高的外匯公開市場操作效率,增強央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的市場化程度。外匯一級交易商集中了外匯市場主要的供求信息,央行通過外匯一級交易商能比較全面地了解市場信息和預期的變化,有助于全面、及時把握外匯市場動態,穩定市場。由于外匯一級交易商必須履行做市義務,向市場連續提供雙邊報價,維持市場流動性,平滑市場匯率波動和提高交易活躍程度,因此,建立外匯一級交易商制度還有助于提高外匯市場運行效率,促進外匯市場發展。

  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初期,央行還需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熨平市場波動,發揮濾波器的作用。隨著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外匯市場供求將趨于平衡,市場參與者的行為也會逐漸成熟,伴隨市場力量的增強,央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的頻率和力度將不斷減弱,逐漸淡出市場。作為國際慣例,建立外匯一級交易商制度將為央行實施外匯公開市場操作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礎,但這與央行操作力度和頻率并無關系,也不意味著央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的長期化。

  六、加快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一季度,圍繞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中心工作,加快了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統一中外資銀行短期外債管理口徑和方式,從嚴控制短期外債過快增長勢頭。加強對外匯資金流入的檢查和非法外匯交易的打擊力度。二是進一步完善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制度。一季度,共批準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投資額度3.25億美元。三是對經常項目外匯賬戶等六項外匯管理政策進行調整。取消經常項目外匯賬戶開戶事前審批,提高企業賬戶限額。簡化服務貿易售付匯憑證并放寬審核權限,對居民個人購匯實行年度總額管理。拓展境內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允許符合條件的銀行在一定額度內以購匯形式代理境內機構和個人投資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允許基金管理公司等證券機構在一定額度內集中境內機構和個人的自有外匯開展境外證券投資,允許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在一定比例內購匯投資于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和貨幣市場工具。

  附件:二○○六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附件內容為PDF格式,您的計算機系統中安裝了Acrobat Reader 軟件才能打開。 >>下載此軟件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2,7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