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強
默克爾或許正在為自己在媒體前的表現感到尷尬。
綜合中港媒體的報道,5月22日,在默克爾與中國總理溫家寶的見證下,兩國簽署了包括磁懸浮、通信、能源、生物技術等領域的19項協議。并且,磁懸浮協議中含有技術轉讓的
內容。
而據《金融時報》的報道,這位德國總理在訪華之前,曾經表示將敦促中國采取必要的措施,放棄“以市場換技術”的政策,因為德國企業界曾向她抱怨道,該政策迫使他們向中國轉讓技術。
西方政客搖擺不定
不過,這并不能說明默氏缺乏應對媒體的經驗。同樣感到尷尬的還有曼考默克。這位日前來華訪問的美國商務部副部長,主要負責工業與安全局的工作,這個機構是出口管制政策的執行機構。
5月24日的《金融時報》稱,這位副部長在接受采訪時認為,擴大對華出口管制,并不會成為美國企業的負擔。但就在同一天,美聯社則援引這位副部長的話說,美國有可能會放松對華出口管制。
默克爾和曼考默克的尷尬,或許代表的不是她或他自己,而是在更大的程度上,反應了西方對中國的復雜情緒。
一直以來,對中國經濟的崛起,西方國家總是喜憂參半。在這些國家看來,中國崛起帶來的市場,會給它們創造巨大的機會,但它們同時又非常擔心,中國崛起會改變現存的國際秩序。
因此,在對待中國的態度上,同一個政客或者同一個機構,其立場出現搖擺不定。尤其是在經濟問題上更是如此。
經合發展組織(OECD)也不例外。成立于1961年的OECD,前身是歐洲經合組織(OEEC),現在共有30個成員國,由主要發達國家組成,其國民生產總值占全世界的2/3.中國助推全球經濟
5月23日和24日,OECD在巴黎召開部長級理事會。在簡短的開幕式之后,便由首席經濟學家簡·菲利普·科迪斯,向與會各國官員推介其研究報告,即最新版的《OECD經濟展望》。
在OECD新聞官尼克的幫助下,《財經時報》獲得這份報告的全文。
這份226頁的報告由4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對宏觀經濟的總體評價,第二部分介紹OECD成員國及主要非成員國的情況,第三部分是介紹成員國未來的預算壓力,第四部分是科迪斯撰寫的社論。
中國目前并非OECD成員國,但正如研究報告第一段所言,“中國經濟正在迅速增長”,因此,這份情緒復雜的報告設了專章,介紹了中國的經濟狀況,以及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這份報告預測,中國經濟今明兩年將繼續保持強勁增幅,實際GDP增長率將分別達到9.7%和9.5%,通貨膨脹率則分別為3.4%和3.5%。經常項目占GDP的比重,將分別為5.9%和5.8%。
報告稱,促進全球經濟的增長中,非OECD國家的貢獻顯著增加,目前已經達到25%的水平。其中,中國的貢獻十分顯著。日本經濟的復蘇、韓、澳兩國經濟的增長,尤其受益于中國的經濟增長。
在談到全球化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時,報告特別提到了中國所作出的貢獻。在2001年到2005年期間,中國出口的價格低廉的商品,分別幫助美國和歐盟抵銷了0.11%和0.19%的通貨膨脹率。
貿易保護主義盯準中國
但中國為全球經濟所作的這些貢獻,并不能改變OECD對中國固有的看法。這個組織依然認為,中國與中東的石油出口國一樣,對全球貿易失衡起到了負面作用。
美國的議員們一直在不停地嚷嚷,在其2005年72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中,中國應該負“十分重要的責任”,因為按照他們的算法,其有2000億美元的逆差來自中國。
這種情緒體現在OECD的報告中。在談及經常賬戶失衡的問題時,報告預測,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比重,2007年中國將達到5.5%,而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占GDP的比重則將超過7.5%。
OECD甚至直接警告中國注意這方面的風險。“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將增加。”毫無疑問,未來中國與美國和歐盟的貿易摩擦,有可能呈增加的趨勢。
不過,報告并沒有給中國提出如何降低風險的建議。但是,依照美國和歐盟的固有思路,促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將不斷增加。雖然在過去一年中,以貿易加權指數衡量,人民幣已經升值10%。
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商務部研究院歐洲研究部主任李鋼說,中國在處理與歐盟和美國的貿易摩擦時,“在定性上應該有所區別”。這位研究員認為,美國方面考慮政治因素比較多,而歐盟從目前看則是比較務實的,因此,中國或許應該考慮不同的應對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