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在不平衡中尋求平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2日 09:18 金融時報 | |||||||||
統計數字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貿易順差為233億美元,外匯儲備額高達8751億美元。國際收支平衡問題成為當前人們關注的金融熱點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經濟交往日益頻繁,國際收支的總規模也在不斷擴大,1994年至2005年,除1998年資本和金融項目小幅逆差以外,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均保持順差。其實,國際收支不管是順差還是逆差,都是國內經濟運行在對外經濟上的反
國際收支大額順差與大額逆差一樣都是一種不平衡,會對宏觀經濟運行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總體來看,目前國內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商品出口增長過快,加大了國內資源和環境壓力,不利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貿易順差的快速增長和外匯儲備的較快增加,容易引發我國與有關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摩擦;大額順差使貨幣投放不斷擴張,市場流動性過多,增加了銀行體系的脆弱性,同時也增加了固定資產投資反彈和資產價格上漲過快的壓力,從而制約宏觀調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 與此同時,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需要妥善解決。國家外匯管理局前不久發布的《2005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指出,首先是傳統觀念、制度缺陷、改革未到位等深層次原因導致國民儲蓄持續大于投資,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對出口依賴性較強;其次是國內投融資體制不健全,金融市場不發達,融資渠道有限且成本較高,國內儲蓄不能有效利用,使一些國內企業赴境外融資,擴大了資本流入;三是一些地方的政策調整相對滯后,在充分落實科學發展觀、保護勞工利益和生態環境,以及土地、資源的合理定價與使用等方面出現偏差,扭曲了成本,擴大了順差;四是涉外經濟管理體制和政策調整滯后,對外貿易“獎出限入”、資本流動“寬進嚴出”,擴大了對外貿易和金融項目順差。 因此,統籌兼顧內外經濟發展,注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效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更多地發揮匯率、利率等市場手段的作用,形成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合力,無疑是緩解國際收支平衡問題的一劑良方。 今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要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又該如何出招呢?此前,央行新聞發言人李超指出,一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發揮內需特別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通過內需和外需協調拉動,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二是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努力實現進出口的基本平衡。適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增加先進技術和設備進口,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三是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合理引導外資的產業和區域投向,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四是積極促進國內金融市場發展,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擴大互利合作和共同開發,充分利用好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同時,繼續深化外匯體制改革,進一步改進外匯管理,大力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拓寬資本流出渠道,積極培育和發展外匯市場,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強短期資本流動管理和國際收支監測預警。 對此,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一位專家認為,要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對國際收支結構改革和調整勢在必行。在宏觀層面,應統籌協調經濟增長、價格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四大目標,建立開放型經濟的宏觀調控體系。應該繼續將內部均衡目標放在宏觀調控的優先位置,同時避免外部非均衡的過度累積。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而言,內需對國內發展的影響大于外需,尤其在就業壓力和發展不平衡的諸多矛盾長期存在、國內市場化改革尤其是金融改革和企業改革尚未完成、經濟結構還處在快速調整和升級階段,都要求一個增長率較高、相對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擴大內需是實現國內均衡發展,促進外部均衡的有效途徑。一方面可以解決內部經濟均衡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貿易順差,有助于外部均衡的實現。另外,還要發揮貿易政策對外部均衡的調節作用,重新調整貿易政策和貿易發展戰略。 記者寫稿時在商務部網站看到這樣一則消息:今年4月份全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顯示了良好的增長態勢,單月進出口額雙超200億美元。其中出口219.7億美元,同比增長30.9%;進口203.8億美元,增幅為25%。前四個月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達1553.5億美元,增長32.7%,增速超過全國外貿增長約8.7個百分點。中國海關網站發布的2006年一季度我國主要進出口商品概況稱,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兩旺。由此看來,我國進出口商品結構在一季度有了一些改觀。 當然,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正如央行新聞發言人李超指出的那樣,還將是一個長期、復雜和趨利避害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