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用行政手段 推進市場化尚未成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2日 09:00 每日經濟新聞 | |||||||||
葉檀 每經評論員[2006-05-22] 不管用了什么辦法,中國的股市已成牛勢,只要點燃普通股民的信心,那么證監會的一系列改革就可以獲得寬松的環境。果然,在融資與再融資的緊急呼吁下,證監會的相關政策也相應出臺。有傳聞,IPO的首只股票將在本月底或6月初亮相。
有關再融資與IPO的一連串措施顯示了監管層應有的理智,以市場化為名放松行政管制。如,放松對于一向無能為力、徒讓監管層難堪的關聯交易監管,而代之以更嚴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以及對于上市公司大股東在資金使用上更為嚴厲的約束。證監會同時將股票上市、暫停和終止上市的審核權下放到證交所,不再承擔相關審核職責。這一系列措施體現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等措施中。這說明,證監會希望通過信息的透明與公開,迫使市場自律,使上市公司與投資者建立起自我負責的概念,而不想再成為股市漲跌的民意替罪羊。 證監會在管理層與股市之間挖了一條壕溝。這條壕溝要起作用,本應有內外兩道:即公開及時的信息與嚴厲的懲罰。但我們看到了前一道壕溝,而沒有看到后一道。經驗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后者,前者就會漂浮于冰山之上。 證監會趕上了一個好時候,國際與國內銀根寬松,貨幣大量泛濫急于尋找出路。因此,只要市場略有風吹草動,他們放松閘門,逡巡于外圍的資金就源源而入,這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對于QFII、銀行基金、社保基金入市等的一連串節奏感極強的調控。 與市場派人士預期的相反,證監會仍主要靠行政手段來調節股市。近日,有“權威人士”向某報表示:“與以往歷次的牛市有政府推動的因素不同,本次市場走強是在經過幾年的調整和努力,市場的基本面完全改善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基本問題逐步解決的背景下形成的。”此言托大,股改確實部分改變了大股東的利益訴求方式,卻并沒有神奇的力量讓上市公司的業績與圈錢依賴癥在一年的時間里脫胎換骨。隨著股改的前景日益明朗,一些當時參與其事、自以為有功之臣者,也紛紛出面披露秘辛。這些秘辛除了讓人感慨改革的不易之外,也對于行政手段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體會。 去年4月29日證監會宣布啟動股改后,股市下跌。證監會也曾作了最壞打算———如果市場不接受股改試點,就會提出包括平準基金、融資融券、T+0交易、取消漲跌停板、增加社保基金和保險公司的入市規模等措施。事實上,這些舉措大多在下跌的過程中一一實施,否則依靠基本面向好而走向牛市,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可見,對未來的預期是可以制造出來的,制造了需求也就抬高了價格。 說來有趣,從目前來看,中國股市管理層提供了最好的樣本,即通過行政力量逐步推動股市走向市場。這也許就是熊彼特在《經濟分析史》中所說的市場經濟必須善用傳統資源的含義吧。 管理層使用的建壕與注水策略,從短期來看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政策中的機會主義與市場主義的舉措將會逐漸分化。證監會遇到的攔路虎將仍然來自于泛濫的造假與普遍的利益輸送行為,此時一味靠市場自律無異于與虎謀皮。另一方面,在入市與退市政策方面只有些微改進,令人失望。 更重要的是,在股改基本完成之后,證監會如何解決被他們擱置到一邊的關聯交易?有市場人士認為,只要到年底解決了大股東占款等問題,關聯交易就不可怕。果真如此嗎?事實是,只要目前的多數上市公司受制于大股東的局面不改,那么包括占款、挪用、惡性擔保在內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就無法絕跡。證監會將疲于奔命。證監會用改進信息披露的方式使風險與責任一并落到投資者頭上,是否意味著他們對于這一現實無能為力,并進而放棄這方面的監管和懲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