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和國家自主創新重要基地
本報記者 趙何娟 發自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相關部門現已正式啟動該長三角地區“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這標志著兩省一市在科技方面已從對話性合作,進入到制度性合作的關鍵階段。
意在打造第六大都市圈
19日,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聯席會議辦公室2006年工作會議舉行。會議的議題之一是編制《長三角“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下稱《長三角科技規劃》)。這項規劃意在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和國家自主創新的重要基地。
《長三角科技規劃》是在2005年由科技部啟動的“長三角區域‘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以長三角城市群為實施范圍。目前,其戰略研究部分已經完成。下一步,《長三角科技規劃》的編制工作將以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原則,聚焦該區域科技發展的實際需求。
根據《長三角科技規劃》的原則,兩省一市相關機構將聯手申報、承接、攻克科技部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爭取國家計劃的重點支持。共享平臺四年后初具規模
上海市科委主任李逸平說,在第二季度內,兩省一市將簽署三項協議——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建設協議,圍繞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聯合攻關協議,以及長三角科技政策區域對接工作框架協議。
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方面,將采用“統一規范、自主建設、資源分區、系統整合”的建設模式,即在平臺建設的總框架內,兩省一市結合各自的資源優勢,采用統一的數據標準和接口,各自建設分系統平臺,通過系統總成,形成總的共享平臺,通過統一的平臺門戶對外服務。
據了解,該平臺的建設是一個分期建設、逐步完善的過程。預計到2010年,整個平臺將初具規模,并有序運營。
初擬22個聯合攻關項目
本次會議明確了兩省一市聯合攻關項目的四個優先領域:戰略高技術協同創新,關鍵產業技術聯合攻關,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區域創新體系基礎建設。在區域創新體系基礎建設方面,將打造三個創新極點,以上海為創新主極,南京和杭州為創新副極,寧波、蘇州、無錫等城市為創新輔助極。
《長三角科技規劃》還將在四大優先領域內,選擇若干具有較好技術知識基礎和合作基礎的技術方向,實施幾類重要科技工程,包括資源環境技術攻關工程,戰略產業技術跨越工程,優勢產業技術提升工程,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工程,科技創業綜合服務工程等。
目前,《長三角科技規劃》擬啟動的包括《長三角水資源保護與水生態修復技術研究》、《長三角海洋災害預警與防治關鍵技術》、《長三角化學品物流與安全監控管理技術研究與開發》等22個項目。
李逸平表示,今年將認真做好項目的前期論證工作,成熟一個啟動一個。
先期互認三類資質
兩省一市將于第二季度內簽署的三項協議之一——長三角科技政策區域對接工作框架協議,核心內容是相關資質的互認。
今年,兩省一市將著手研究制定相互認可的、由各自科技行政管理部門認定的有關科技資質,并研究制定三地優惠政策及各種資質認定標準的對接辦法和實施細則,在技術經紀人、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這三個類別上,做好資質認定政策對接的準備工作。
銜接國家戰略
科技部發展計劃司區域處處長郭曉林在此次會議上表示,建設創新體系的關鍵,是要突破行政區劃,打破行政保護的僵局,把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效應發揮到最好,建立新的市場經濟體系。
上海市發改委高新技術產業處副處長姬兆亮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在整個創新體系方面,由于長三角區域的發展已經升格為國家戰略,國家發改委于去年底啟動了《長三角“十一五”區域創新體系規劃》(下稱《長三角創新規劃》)的編制,這是國家發改委首次作區域創新體系的規劃,目前已基本完成,有望在今年年底推出。
因此,姬兆亮建議,兩省一市科技主管部門聯手編制《長三角科技規劃》時,應與國家級的《長三角創新規劃》銜接起來。就上海而言,要更明確自己在科技、產業等方面的地區功能地位,率先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向依靠創新來驅動的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