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關鍵在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2日 02:56 第一財經日報

  北京1700萬人口承載力上限之辯

  本報記者 郭晉暉 發自北京

  南水北調工程承載著1500萬北京人與水有關的夢想。但最近一項研究成果卻為這個夢想打上一個問號。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近日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使將南水北調因素考慮在內,按照人均300立方米水資源量的低水平匡算,北京適宜居住人口也不應超出1700萬。

  “北京市的總體規劃出來以后,我們也覺得很吃驚,因為它將2020年的人口目標制定為1800萬。根據北京市的水文資料,若按照這個數字計算,北京人均水資源量甚至會低于南水北調以前的水平。”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室主任侯東民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如何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成為擺在市長王岐山眼前的一道難題。

    人口增長得失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從2002年開始受北京市發改委之托做一系列關于北京市人口調控的課題。

  課題組在計算北京水文資料時發現,未來北京市自有水資源供水能力約為35.6億~37.1億立方米,加上南水北調對北京市的水資源供應量約12億~15億立方米,北京市未來水資源可利用量約47.8億~52.1億立方米。

  以現在人口增長的速度來看,到2020年北京有可能達到2000萬人。照此推算,2020年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將低于南水北調以前的水平,由2000年284立方米,降低到250~280立方米。

  國際公認的缺水標準是人均1000立方米以下,300立方米被認為是不應突破的底線。按照這個最低標準計算,北京市水資源合理人口承載力不超過 1700萬人。

  “國家承擔了南水北調的成本,本意是緩解北京水資源緊張的現狀,提高人均量。”侯東民說道。

  據了解,南水北調工程在規劃的50年間劃分三個階段實施,總投資將達人民幣4860億元。南水北調總體規劃分為東中西三線,目前正在建設東線和中線一期工程。

  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基堯透露,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投資將達到2250億元,比預計增加了1010億元。

  “但現在遇到的情況卻是,水還未到,人口增長吞噬南水北調成果的趨勢又已經形成。”侯東民擔憂地說。

  侯東民還表示,由于受規劃所限,想要增加調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城市的發展完全依靠外循環,并非長久之計。

  雖然可以預期,即使達不到300立方米這個門檻,人們還是可以在這個城市生活下去。但必須以壓縮必要的發展用水,或者降低城市環境或生活質量為代價。走不出的循環

  “如果北京只是搞節水而不搞人口控制的話,那無疑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侯東民表示,當前最重要的是必須改變北京人口增長的“失控”的狀態,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所顧寶昌教授指出,北京的人口規劃已經走入了一個“屢設屢破”的循環:每次人口規模目標設定之日,也就成了人口規模突破之時。

  “把居住半年以下的也加進去,北京市人口目前已經達到了1600萬。”侯東民說。

  1600萬是北京市“十一五”規劃(草案)中設定的目標,但這一目標在北京兩會期間受到了委員代表的質疑。

  在最后審議通過的綱要報告中,北京市刪除了原來“力爭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600萬”的表述。

    改變經濟增長方式

  由于北京的自然出生率已經降到了低水平,外來人口的進入是北京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因此有觀點認為,限制外來人口進京將有助于抑制人口的過快增長。課題組對此并不贊同。

  “調查顯示,來北京打工的民工中有75%是已經聯系好工作的,也就是說,是北京的崗位請他們來的。只要有需求在,限制住了一撥,必然還要來另一撥。”因此,侯東民認為,北京人口規模失控的根本原因是北京的經濟增長方式仍過多依賴于勞動力增長。

  侯東民表示,1990年以來北京市勞動生產率雖然也有較大幅度提高,但提高速度明顯落后于上海、蘇州等地。目前北京市增長每單位產值要比上海、蘇州多增長60%的勞動力人口。如果北京市勞動生產率目前達到上海、蘇州的水平,北京當前勞動力需求相應減少250萬人。

  “北京市人口調控問題,實質上是如何減少經濟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的問題。”侯東民認為,未來北京市能否有力扭轉經濟增長方式,對人口增長有決定性作用。

    返回“城市定位”

  顧寶昌表示,一個城市如果規模過大,不論如何治理,前景都是值得擔憂的。侯東民稱,對于北京來說,最關鍵的是將產業結構拉回城市定位上來。

  為了增加GDP和解決就業,北京不得不有意無意地背離它的城市定位。

  北京市發改委的一位官員稱,“開發區像一個麻袋,土豆不論大小都往里裝”。據了解,北京市目前在產業政策中對高新技術企業出臺了優惠政策,但市、區、縣一般企業準入的門檻很低,郊區縣一些開發區基本上“照單全收”,有的甚至為了吸引企業進入還搞“零入駐”。

  資質差的企業能貢獻GDP但卻無益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因此課題組提出建議,應出臺更有力的、與城市定位相匹配的產業調控政策,特別是要加強企業準入資質調控,要根據城市定位及市內主要區域定位的要求,該進的“筑巢引鳳”,不該進入的,即便有投資,即便影響一些發展速度,也不能進來。

  “政府應該做好心理準備,如果真正按照城市定位走,經濟增長速度肯定不可能這么快。但這是一個必須的選擇,如果一直不回頭,城市的基礎也會壞掉。”侯東民說。

  同時,他也表示了擔心,因為北京正在錯過“轉身”的時機,而且隨著濱海新區的發展,京津冀經濟圈的格局也在發生變化。未來北京要吸引高新企業來進行本地的產業升級也將變得不太容易。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