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5月17日電 (記者 董峻、郭立) 城市的擴張,既可能是郊區農民的福音,也可能成為他們的傷心地。如何搭上城市快車,實現以城帶鄉共同富裕,是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重慶渝北區從一個農業大縣演變為主城區,城鄉差距一度非常大。近年來渝北區通過打造現代農業等舉措,初步建成重慶的優質蔬菜供應基地、優質農產品加工基地和城市居民
休閑的都市生態園,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探索出許多寶貴的經驗。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這無疑是記者見過的最窄的水泥道路了——只有一米寬!
從市區到石船鎮的公路沿途,時常可以看到這種白色的水泥便道,一條條蜿蜒曲折拐進大山,有些便道的盡頭,直接與民房院壩相連。
石船鎮黨委書記李享強說,去年3月至今,鎮上共為14個村修了120公里人行水泥便道,覆蓋全鎮70%的農村人口。農民只需要投工投勞而不必自己掏腰包。
“這路可解決了大問題。”張關鎮水溶洞村退伍老軍人陳先壽說,過去田坎路泥濘不堪,穿雨靴都不好走,娃兒上學、老人趕場都是難事。蔬菜水果也不敢多種,賣頭豬最少要花100多塊錢雇人抬。
如今渝北山區農村已修建水泥便道2014公里。這些平均每米材料投入不過20元的便民小路,看似是不起眼的“小事”,恰恰成為惠及群眾的大事。區委副書記陳道秀算了一筆賬:凡是修了便民道的村組,近年至少有30%的住房翻新改造。為啥?以前靠手提肩扛,一塊磚運到家8分錢漲到一毛六,現在建房子僅建材一項一平方米就省了50元。
在欠發達農村采訪,每當記者問農民群眾農村最缺啥,聽到最多的就是對改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盼望。渝北區目前正在實施的“五通”工程,就是為了逐步解決農民群眾呼聲最高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問題,通路是其中一項內容,其余還包括:
——通水。有的農村水源貧乏,常年飲水無保障,有的地方雖有水源卻水質很差,近11萬人口的飲水難問題還未根本解決。他們的當務之急,是抓好農村人畜飲水解困、飲水安全工程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
——通電。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渝北區將加快農村電網改造提升,努力實現城鄉同網同價,解決農村用電難和電價高的問題。
——通電視信號。在閉路電視“村村通”的基礎上,渝北區正在向農戶拓展,努力實現“戶戶通”。他們的目標是到2010年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要達到70%。
——通電話線路。渝北區將加強農村通訊設施建設,加快實施“通訊信號覆蓋工程”,提高通訊質量和電話普及率,實現農村通訊全覆蓋。
藏在大山深處的示范村
到一處采訪,當地同志往往會把最得意的“典型”推出來。渝北區也確定了4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令記者驚奇的是,這4個村無一例外都是藏在大山深處、遠離城區的欠發達村。
“我們也有靠近城區的富裕村,選這些村做示范容易出成績,可他們的經驗不一定別處都能學來。”渝北區副區長劉天高說,示范村就是要示范給最廣大的農民群眾,尤其是還沒有富裕起來的地方,人們更需要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做法。
渝北區從整治農村環境入手,既改善農村大環境,也改善家庭小環境。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沼氣或秸稈氣化爐。在其中的一個示范村張關鎮老君山一村,村民李桂花說,自從用上了沼氣,院里連蒼蠅都很難見到了——人畜糞便直接進入沼氣池發酵,沼氣用來做飯,發酵后的沼渣還能肥田,實在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就這樣,政府出水泥、河沙,有勞力的家少給點補助,沒有勞力的多給點補助,幾年工夫村里人就紛紛建起了沼氣池。
發展沼氣是渝北區實施環境整治工程的內容之一,這項工程以“三清、三改、一建”為主要內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廚、改廁;實施生態家園富民工程,普及推廣使用沼氣、秸稈氣化、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有條件的村子甚至還建起了垃圾站、普遍用上了污水凈化池。白墻黑瓦,黃狗麻鴨,房前花池,屋后青竹,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城里人來此休閑度假。
塑造新型農民、樹立文明鄉風,也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渝北區前不久興辦了兩個新農村村民試點學校,對農民進行文明禮儀、清潔衛生、科學實用技術等方面的培訓,并為學校配置了科技書屋、科技網吧等設施。下一步還將在全區推廣這類學校,努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生態園里的枇杷熟了
在渝北采訪時的一頓午飯,是在雙鳳橋街道的(石旁加喬)田村吃的。噴香可口的農家飯菜自不必說,單是一樹樹黃的枇杷,一叢叢白的桂花,一汪汪綠的池水,便誘得記者心曠神怡,食欲大增。
渝北農民喜歡把這種地方稱作“生態園”。(石旁加喬)田村就是一個靠發展生態園產業富裕起來的村子。憑著靠近城區的優勢,他們引進了48家投資商,建成3000多畝花卉苗木基地,15家“農家樂”或鄉村賓館。
建設新農村,第一位就是發展農村生產力,以(石旁加喬)田村為代表的一批富裕村,就是找準了自身特點,積極發展優勢產業。如今的渝北,已逐漸成為重慶市民旅游度假休閑的勝地。這里可釣魚,可采摘,也可以什么都不做,或許這就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園?
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同時,渝北積極發展特色產業,逐步形成南部片區都市效益型農業、北部片區特色型農業、東部片區生態旅游型農業的新格局。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基地逐步形成。去年新發展花卉3100畝,花卉總面積達到3.3萬畝。玉峰山鎮、石船鎮8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被確定為重慶市無公害蔬菜基地。同時,他們加大勞務輸出力度,搞好勞務培訓,著重解決農村勞動力素質和組織化程度不高的問題。去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470元,在2004年增長14.1%的高位增長基礎上增幅仍達9.8%。(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