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馨月 發自北京
從今年開始,國資委將對166家中央企業每年分別給出一份綜合“成績單”,從財務績效和管理績效兩方面做出評價,分出優、良、中、低、差五個等級,并在評價體系中引入國際標準。
這套《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已于7日開始實施,通過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照相應行業評價標準,對央企特定經營期間的盈利能力、資產質量、債務風險、經營增長以及管理狀況等進行綜合評判,評價結果將成為央企負責人年度和任期考核的重要參考指標。
昨日,國資委負責人在就《辦法》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企業綜合績效評價是國資委作為出資人對企業負責人管理的一個重要工具。
“開展企業績效評價是國際上一些國家加強國有企業管理的普遍做法,只是方法不盡相同。”這位負責人表示,三年前國資委成立時,國務院在“三定規定”和《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中明確,要建立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經過三年的實踐,國有資產監管體系框架已初步建立,各項基礎管理制度日益完善。
他坦言,目前對國有企業包括央企經營行為的引導力度依然不夠,一些企業只重視當期利潤目標,忽視持續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培養,需要一套全面評判企業盈利能力和資產運營質量、診斷企業經營管理問題、引導企業正確經營的綜合績效評價體系。
《辦法》規定的評價體系中不僅有國內標準,而且有國際標準,特別指出大型企業集團在運用國內標準進行評價的同時,要運用國際標準進行評價。
這位負責人表示,這幾年中央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得到了明顯提高,但是多數企業與國際大公司相比差距較大。引入國際標準就旨在引導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向國際大公司看齊,發現優勢和尋找差距,促進提高國際競爭力。
他進一步解釋說,國際標準也是行業標準,可以是國際上某個行業、某個優秀企業的水平,也可以是某個行業排名前列的一組企業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