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透視經濟冷熱迷局 高增長與調而不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5日 02:52 第一財經日報 | |||||||||
形成“調而難控”的局面,和地方、中央不同的經濟增長預期有關,中央對地方經濟發展規劃的指導作用有限,同時規劃體制存在問題。往往是地方確定了發展目標之后,中央再確定全局的發展目標,而不是地方根據中央的規劃來確定各自的發展目標 本報記者 李秀中 孫榮飛 發自上海
在連續三年GDP10%左右高增長之后,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今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應該在9%以下,然而讓他們大跌眼鏡的是,今年一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強勁增長10.2%。 實際數據與經濟學家們預測數據的巨大反差,立即引起了學界和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 如何解讀這些數字,又如何對經濟運行形勢作出判斷,這成為各界議論的焦點。 4月30日和5月13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分別舉行了一季度宏觀經濟形勢的研討會。然而整個學術界目前并沒有就這個問題形成比較一致的看法。 2006年中國宏觀經濟是熱還是不熱、調控還是不調控,這仍是一個問題。 10.2%的反應 “10.2%這個增長數字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與辦公室副主任、發展戰略處處長高輝清如是說。 與多數經濟學家一樣,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就曾在1月11日的中國經濟學家論壇上預測,由于產能過剩嚴重,將造成企業利潤率下降,引發企業投資意愿不足,經濟趨冷。 4月20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鄭京平介紹,初步核算,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43313億元,同比增長10.2%,略快于上年同期9.9%的增長速度。 從2005年的數據來看,四個季度GDP增長率的數據都在9.4%~9.9%這個區間范圍內,而今年一季度突然出現超過10%的增長率,高于去年任何一個季度。這一數字立即引起眾多經濟學家的反應。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對此看法是,實際增長率10.2%,即使高也只是高了零點幾個百分點,并不明顯偏高。 而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福垣更用了“形勢大好”來形容,“今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增長都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這是多年少有的好兆頭。” 然而,另外一些學者卻表示了對經濟運行情況的擔憂。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張卓元認為:“一季度經濟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跟過去差不多,經濟增長方式、經濟效益和質量都沒有出現變化。有些行業產能過剩,環境惡化、資源過度消耗,社會公平沒有很好的解決。長期來看,很難持續,付出代價太大。” “從整體格局來看,我們在2006年面臨的難題是跟2003年到2005年有些相似的地方,也就是說經濟當中有一部分非常冷,有一部分非常熱。而在2006年比那個時候可能更難一些。”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這樣判斷。 “在2006年的時候我們通貨緊縮的壓力,或者是產能過剩的壓力,可能比2003年到2005年的情形更嚴重。總的來講,當然還是跟過去有點相似,是一邊過冷,一邊過熱。” 而更多學者持謹慎態度。“沒有達到過去的熱。有些快,出乎意料的快,但是沒有快到讓人害怕的地步。”高輝清認為。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常務副秘書長王建認為:“目前的情況跟2004年的背景已經不一樣了。2004年有著很多短線部門,比如鋼鐵等行業投資,這樣資源沒法支撐;而且CPI不斷上行,這兩個問題比較突出。2006年這兩個問題不存在了,基礎材料和資源約束條件得到緩解,同時,CPI指數也在下降。” 這些對目前經濟形勢的態度的不同,可以歸結為對經濟是否過熱的認知差異。 宏觀經濟是否過熱? “當前經濟運行根本沒有熱的跡象。”劉福垣認為:“熱,只是人們的一種感覺,是心理預期和現實矛盾的產物,是溫度計用錯了,把華氏當作了攝氏。” 劉福垣認為:“從發展看運行,10%左右的GDP增長速度只不過是帶病前進的速度,不是什么高速度。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發展速度不同,增長速度是沒有可比性的。如果拋卻社會保障、教育醫療和住宅體制三個因素不考慮,產生了消費拉動的發展模式,我國15%左右的增長速度也不會熱。” 不過,在今年一季度的經濟指標中,記者發現兩個顯著的特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加快,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908億元,同比增長27.7%,比上年同期加快4.9個百分點;另外,貸款猛增1.26萬億元。 “近幾年的GDP增長10%以上,到底增長多少算熱,誰也說不上。另外,投資率高達45%至50%,而且不是一年、兩年,歷史上從來沒有這樣的高投資率,如果這不叫過熱,什么叫過熱呢?”國家開發銀行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王大用認為。 “很多產品產能擴張,從增長率上看是說不清楚的,比如說鋼鐵。我們鋼鐵產量是美、日、俄的好幾倍。我們其他的供應比如說能源和電力,我們電力一年新投產的發電機的裝機容量相當于法國總的裝機量。我們一年新增一個法國全部的裝機容量,這樣快還不熱嗎?”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截至2005年底,中國裝機容量達到5000億千瓦,此外還有3000億千瓦在建,在建的相當于英國、法國、德國三國的總和。摩根士丹利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中國在電力、路橋、港口以及房地產等領域都存在過度投資。這些領域占到了中國經濟增量的3/4,為總固定投資的60%。 王建則對投資拉動經濟的高增長做出這樣的解釋:“投資需求主要是受到三個方面的拉動,第一是外向型的出口產業,需求旺、利潤增幅高,吸引了投資流入;二是在國內重型制造業擴張的帶動下,能源礦產類產業的價格與利潤繼續提升,也吸引了投資流入;三是由于進入了本輪投資周期中的設備安裝階段,對各類工業裝備產生了較大需求,引起工業設備生產的擴張與投資增加。” 他說:“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就是MI、M2的比率,實際上下降到5年來的最低點,從去年1月37.7%下降到今年3月的34.4%。使用貨幣量是下降的,這就反映出經濟并非趨于活躍。”王建認為,目前經濟不存在過熱。“這個速度比較快,但是跟2004年的背景不一樣了。從2005年開始,供給的增長大于需求的增長,今年一季度延續了2005年這樣一個態勢。” 在各方觀點都不統一的情況下,這成為讓人困惑的一個問題。到底經濟是否過熱? “是否過熱,我既不是反派觀點,也不是正派觀點。這一個問題在宏觀經濟分析上面,已經形成了一個讓我感到很困惑的局面。感覺就是宏觀政策無所適從,長期無所適從是非常危險的,就像盲人開車。”王大用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袁鋼明給出一個比較中間的觀點:“我們對形勢的判斷是,現在經濟在熱度上,熱度的上線。而且都沒有過線,如果貸款再不好好控制,有可能在下面一段時間里面會突破。但是現在都在可控制的范圍內,而且下一步跟我們的政策有決定性的關系。” 雖然目前經濟學界對經濟運行情況是否過熱存在爭議,但是,這種經濟高增長的現象是中央政府并不愿意見到的。 4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對第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進行了總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供應量偏高,信貸投放偏快,對外貿易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地方投資增速超中央12.4個百分點 實際上,這些問題跟地方政府主體不無關系。張卓元用“政治周期”來形容目前的經濟發展形勢。 來自國家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宏觀經濟報告則表明,地方投資項目、新建項目投資和制造業投資是一季度投資的主導力量。報告稱:“一季度中央項目投資同比增長18.8%,地方項目投資同比增長31.2%,地方項目投資增速高出中央項目12.4個百分點。”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小廣說:“我認為是投資反彈,很重要原因是2004年強行控制的結果,這幾年慢慢地復蘇了。2003年的時候,新開工項目增長逾50%,2004年上半年或者一季度增長的是60%。也就是說,新開工項目當時非常非常的多,國家有了宏觀調控,壓下來了,這是緩解,但是沒有通過市場機制淘汰。有通貨緊縮,經濟增長應該要回落,但是回落不了。為什么呢?投資下去不行,增長下行了,特別是房地產不能下,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行找到了機會,地方政府找到了機會,一下子全部放松了。” 張卓元認為,形成“調而難控”的局面,和地方、中央不同的經濟增長預期有關,中央對地方經濟發展規劃的指導作用有限,同時規劃體制存在問題。往往是地方確定了發展目標之后,中央再確定全局的發展目標,而不是地方根據中央的規劃來確定各自的發展目標。 在“十一五”規劃中,中國未來5年的GDP增長保持在7.5%,其中2006年為8%。然而,在中央的規劃發展數據還沒有出來之前,各地的數據都已經形成,且通過當地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如此之下,各省分別在其“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增長目標,普遍都高出中央的1~2個百分點。其中,在31個省市預期的目標里,GDP確定為8.5%的是1個;確定為9%及以上的為8個;確定10%及以上的為14個,確定11%~13%的為8個;沒有低于7.5%的。 “更為擔憂的是,地區的GDP預期比省里高,縣市的GDP比地區高。”張卓元表示:“更何況,明年就要召開中共‘十七’大,各地為了追求更好的政績,鉚足了勁地求發展。”從一些地區“十一五”規劃所列的投資重點看,大多涉及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 由此看出,如果不進行調控,這個高增長發展勢頭可能會持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