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業設定外資并購三重門 將列出保護名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3日 10:15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勾新雨 張慶源 北京報道 熱望并購中國徐工的美國凱雷,也許將最終止步于一份“紅色名單”前。中國政府正在制定中的一份文件,計劃明確列出一份20~40戶企業的名單,以國務院文件的形式直接點名保護,禁止這些企業被外資控股。
這份旨在規范外資在中國裝備制造業中的并購行為和準入門檻的文件,已經完成初稿,目前正在國家發改委與各方的討論之中,經過征求意見和修改,有望于近期由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公布出臺。 作為這份名為《關于對裝備制造業改制(投資合作)中維護經濟安全和產業安全審查辦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的起草者之一,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兼重大技術裝備辦公室主任隋永濱,上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詳細介紹了此文件。 據知,除該文件外,國務院還正在醞釀成立一個類似于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的部際聯席會議,這個由發改委牽頭、商務部、財政部等參與的協調機構,將對包括裝備制造業在內的所有重大外資并購項目進行審查。 外資并購“三重門” 據隋永濱介紹,這份文件(或法規)將從三個層面對外資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并購行為進行約束: 第一是,明確一批企業,數目在20家到40家,直接點名保護,這些企業不能被外資控股,并將以國務院文件的形式發布; 第二是,規定一批敏感行業不能被外資控股,比如說核電設備、 60萬千瓦以上的火力發電機、5000千瓦以上的用于石化行業的離心壓縮機等等,共有十幾種產品不能外資控股,此限制可以法規形式明確; 第三是,對并購行為規范程序,一是嚴格審批,規定多大規模以上的項目就要由中央政府來審批;二是要科學決策,不能只是地方領導一人說了算,要充分聽取企業經營者的意見并建立專家評議制度。 現在,三個辦法都是新規定的可能選項。在記者看到的這份《通知》中,共有20家企業名單位列其中。 不僅如此,文件中還要求建立外資項目并購的后評估與責任追究機制。據隋永濱介紹,現在裝備制造業中所有的外資并購項目中,有一半都不成功。因此若相關責任人玩忽職守、勾結外商,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將依照法律追究其法律責任。 如此嚴密的限制性措施,不僅在業界和相關主管部門中引發了爭議,就連機械聯合會內部也有不同的聲音。隋永濱說有人反對,但絕大部分人表示贊成,甚至還有人主張力度應更大。 據悉,3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辦公會所討論的議題就是關于外資并購與產業安全。會議由曾培炎副總理主持,發改委、國資委、商務部、財政部、人民銀行和機械聯合會等10個部門的部長和副部長參與了討論。 據參加了這次會議的隋永濱介紹,會上已經明確傳達了中央高層對外資并購可能帶來產業安全隱患的態度,認為其具有“重要性與緊迫性”,要求盡快制定相關規定并成立由幾大部委組成的聯席會議。 “會議紀要只發給了與會的各單位,沒有下發到基層,現在很多地方政府和企業還在猜測中央在外資問題上的態度,實際上中央的態度已經明確了。”隋透露。 國家發改委工業司裝備處處長黃鸝向記者證實,方案正在討論中,原計劃上半年出臺,現在看來不可能了,“我們當然希望快點,但現在連征求意見稿都未出臺,之后還要經國務院辦公廳才能定,同時也要征求商務部、海關、財政部等的意見。” 反壟斷、保安全 據統計,2004年裝備制造業中億元以上的外資、獨資、合資公司達200多家,外資產值占其1/3強。 隋永濱說,現在外資并購對裝備制造業的“傷筋動骨”,目前還是局部情況,但任其發展的趨勢卻很可怕。 因為外資已經形成戰略性考慮和安排,而不是短期行為;另外,裝備制造業不像鋼鐵、電力和石油等掌握在國家手里的行業,由于機械部過早的解散,機械企業被下放到地方,生殺大權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為所欲為。 現在的設限主要基于兩方面考慮:一是防止威脅國家經濟安全,比如核電設備;二是要反壟斷,挖掘機雖然與國家安全無干,但如果外資收購了徐工、廈工和三工,就形成了行業壟斷。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外資一改技術合資和只投資小企業的謹慎步伐,開始大舉進入,尤其在2000年以后外資愈發發現并購的好處,一是中國有龐大的市場;二是地方政府附加了很多優惠的政策條件。 隋永濱認為,外資的洶涌而至,已經帶來了負面效果,那就是行業失去了自主發展的空間。他舉例說,石化產業中一種添加劑外資生產的要每噸13萬元,而中國自己研制的只有每噸六七萬元;而另一種產品設備中國沒有能力生產,外資的產品原來是300-400萬美金,現在已經漲到了900萬美金。 “我們應該態度鮮明、理直氣壯的設定限制,因為對外資并購國內制造業實行行政與法律干預是國際慣例。”隋說。 但反對者的意見是,這樣苛刻的限制條件會影響中國改革開放、招商引資的形象。 “我們不能同意這樣的說法。中國改革開放的形象是建立在保護國家利益的基礎之上的,這符合十六大增強國有資本控制力的精神,也符合保護本國產業安全的國際慣例,我們的中海油收購美國的石油企業就受到了這方面的審查。”隋說。 隋明確表示了對凱雷收購徐工的反對。他透露,該項并購短期內放行的可能性不大,“企業現在雖然有困難,但一旦賣出去就不可逆轉,留在自己手里總有時間來解決這些困難;而外資一旦控股,發展方向將是我們所不能掌握的。” 徐工無論從資產總額、年銷售額還是在汽車起重機等產品市場中的競爭力,在中國機械工業中都是名列前茅的,有著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制造”之稱。2005年10月,徐工與凱雷達成協議,后者將以3.75億美元收購其85%的股份,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引起業界的紛紛議論。 沒有定論的爭議一直持續到“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統計局原局長李德水作為原政府高官,在今年“兩會”上提醒“要謹慎對待壟斷性跨國并購”。這被認為是中央高層對外資并購已有明確態度的信號。 警惕國有壟斷 不只裝備制造業,鋼鐵業也開始對外資的虎視眈眈表示了擔憂和反對。 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最近的一次信息發布會上,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家已經明確規定外資不能控股國有大型企業,鋼協也不贊成外資以參股形式謀求對中國市場的壟斷。不過目前,中國鋼鐵業前幾十名大型企業幾乎清一色的都是國有企業,國企在行業中占有絕對的控制力。 發改委宏觀投資所張漢亞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提醒鋼鐵等其他某些行業,“不能為了自己壟斷的需要而蓄意制造外資威脅的輿論”。 張所在的投資所正在進行“外資并購與產業安全”的課題研究,張是課題負責人。“有時外資的競爭反而能激發國內企業的能力,減少內耗。比如汽車業,現在奇瑞和吉利不是都發展的很好嘛。”張說,“外資不能壟斷,國資也不能壟斷,不能因為自己沒本事就不讓別人進來。” 他認為,對外資的態度要“該平等的平等,該放開的放開”,比如,像徐工這樣不會危及國家經濟安全的企業不應該管的太多,該放開;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則應該盡快統一,以消除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 “現在最關鍵的是要區分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的界限,避免借反壟斷和保護產業安全之名,行保護落后企業和國企壟斷之實。”張漢亞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