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訊 (記者 凌慧珊) 世界貿易組織(WTO)日前公布的反傾銷報告顯示,中國目前是尋求保護國內生產商免受廉價進口商品威脅的各國政府的頭號目標。記者昨日采訪獲悉,商務部正在修訂《關于處罰低價出口行為的暫行規定》以進一步制止低價出口行為,降低國內產業遭遇反傾銷的風險。但是,如何界定低價出口?究竟是低于成本,還是低于正常價格?目前各方論證和爭議的焦點仍然很多。
正對新法規修訂論證
商務部外貿司司長魯建華曾在有關場合透露,為進一步制止低價出口行為,商務部正在修訂《關于處罰低價出口行為的暫行規定》(下稱《暫行規定》)。該規定有望今年上半年公布實施。消息人士也向記者證實,商務部已邀請了外貿領域多位專家、出口商會、各地方相關部門負責人參與對該法規修訂的論證。
廣東省外經貿廳公平貿易局局長陳立鵬認為,限制低價出口,不僅可以降低國內產業遭遇反傾銷的風險,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整頓外貿秩序。如果對低價出口進行管理,應該有相應的法律進行調整,比如《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但是目前國內《反壟斷法》仍未出臺,而《反不正當競爭法》也沒有對低價出口行為作出規定,因此,應該出臺相關政策對低價出口進行管理。
據了解,為了使修訂后的法規具有可操作性,新條文將借鑒WTO反傾銷有關調查程序。也就是說,一旦有關申請人(舉報人)對國內某企業作出滿足條件的提請,外貿部門就立案展開調查,并對最終認定低價出口成立的對象進行懲罰。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雨時指出,一些企業的低價競銷出口策略,會影響到整個行業在國際上破除貿易壁壘的努力。李雨時對時報記者說,“我們在兩年前受商務部委托,開展了調查中國企業低價出口狀況的課題。調研結果發現,由于國內政策不平等,地方保護的情況造成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導致很難實現平均利潤,成本差異很嚴重。”他建議,盡快取消各地的貿易保護,形成一個大市場。
中國遭反傾銷連續11年第一
WTO周一在日內瓦公布了一份報告顯示,在全球反傾銷調查和最終裁定數量總體走低的情況下,去年我國遭遇的反傾銷數量卻與2004年基本持平。其中,新遭受的反傾銷措施高達40項,反傾銷調查更是達到55項,約占到全球總數的3成,遠遠高于WTO其他成員。據了解,中國連續11年成為反傾銷第一受害國。
從全球總體來看,反傾銷數量是在下降。去年共有17個世貿組織成員新施加了131項反傾銷措施,低于2004年的151項。實施反傾銷措施最多的成員是歐盟,共21項。
陳立鵬認為,一個國家的外貿出口迅速增加往往會導致國外反傾銷投訴隨之增加。像上世紀90年代前的日本、韓國等。
陳立鵬說,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歐美的反傾銷調查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地位,因此必須使用“第三國替代”的方法來確定中國出口產品的正常價值。這一條寫進了中國入世議定書內,“保質期”為15年。以致于出現用馬來西亞的勞動力、印度的煤價來計算中國產品正常價格的荒謬做法。
“廉價勞動力是中國產品價格低廉的重要原因,我們的產品不僅出口便宜,內銷也同樣便宜。如果以產品的內銷價作為正常價值,中國產品構成傾銷的可能性很小;以我們銷往其他國家的價格作為正常價值,中國產品傾銷的可能性也很小。”陳立鵬說。
爭議焦點 如何界定“低價出口”?
魯建華曾經表示《暫行規定》有望上半年公布實施。但此后,商務部官員在公開場合對此保持緘默。商務部綜合司副司長劉海泉在廣交會上曾被問及《暫行規定》修訂進展情況時表示對此并不知情。記者昨日也嘗試聯系商務部相關人士,但他們也拒絕對此進行回應。
一位曾經參與該法規修訂的專家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因為歐美國家一直認為中國產品‘低價出口’,對進口地的產業造成損害。商務部不愿意國外利用中國修訂《暫行規定》來大作文章,施加壓力。而且,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對出口進行限制。”
對于《暫行規定》目前各方論證和爭議的焦點仍然很多。該名專家說,“究竟什么樣的行為應該受到管制,這個問題很復雜。比方說到底什么是低價出口?是低于產品成本還是低于正常價格?”此外,在立案層面,誰有權力提起調查申請和舉報,境外企業或商會有沒有權力作為申請人向商務部提出調查申請?如何防范惡意舉報?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細化的問題。
至于如何對低價出口行為進行處罰,有消息指將作出最高停業3年的懲罰。但知情人士稱,目前仍未最后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