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經沖到了現代化的前沿,而老齡化也先于現代化提前到來。
“目前上海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上海市副市長周太彤坦言。
目前我國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為7%左右,而上海這一數據是19.58%,這意味著,
5個上海人中就有1個老人;而這一比重仍有上升趨勢。
19.58%的老齡化數字,已經與世界人口老齡化的“先行者”——日本的22%“比肩”。
不過,近年來上海經濟的迅速發展掩蓋了人口老齡化問題;未富先老、養老體系尚未成熟等個人和社會原因,使上海這個經濟發達城市遭遇新的挑戰。
現在,上海市政府已經將老齡事業納入到“十一五”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框架之中;而上海率先孕育的“銀發經濟”,也引發和驅動了新的市場開發和商機,并為中國解決老齡化問題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示范模本……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張俊才 ★胡喜盈/上海報道
“兒時的弄堂消失了,剛剛搬進現代舒適的大房子,我們卻成了老人。”家住上海靜安區王家沙花苑的張秋芬女士,在自家一樓門口草坪的座椅上,面對《中國經濟周刊》的采訪,安閑的神色中淺掩著淡淡的感傷。
出生于1940年的張女士,身上匯集了眾多的時代符號:“石庫門”中度過的兒童時代,青年時期的上山下鄉,中年時期的大返城,每一個時期的滄桑巨變都給她個人的命運留下深深的印痕。
“按照國際標準,65歲即算‘老齡’,今年66歲的張女士正好跨進這個門檻,”上海理工大學社會學教授王波向《中國經濟周刊》推薦這一采訪對象時特別提醒,“張女士,同時是上海步入‘世界級’老齡化行列的標志性人群。”
和張女士臨近的黃浦區山北居委會周曉路女士,一雙兒女在國外,前年老伴乘鶴仙去,屬于典型的“空巢”老人。自己已是71歲高齡的周女士,帶著一批發髻班駁的老人,處理“轄區”事務,而安排照顧轄區內老人的日常生活是眾多事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有些趨勢洶涌而來,在你還沒看清楚之前,就已讓你措手不及。”阿爾文·托夫勒在《大未來》里的話絕不是危言聳聽,如今的上海正背負一個無形但越來越重的包袱—人口老化。
上海老齡化達到“世界水平”
駛入經濟快車道的上海,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座城市的建設者卻在“一天天變老”:20多年的老齡化積累,10年的人口負增長,使得上海老齡化速度正逐年飆升。
5個市民中有1個老人
4月3日,上海市發布上海老年人口信息,首次公布了上海市老年經濟生活各項指標。
此次信息披露,是在2005年底開展的跟蹤調查基礎上,會同上海市公安局對全市戶籍人口中老年人口數據進行系統統計分析,完成的2005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狀況基本數據。
根據發布的信息,截至2005年年底,上海市戶籍總人口為1360.26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6.37萬人,比上年增加5.59萬人,占總人口19.58%,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這表明,每5個上海市民中就有1個老人,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上海市人口老齡化大大高于全國水平。”4月11日,王波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目前我國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是7%左右。”
而根據聯合國今年2月份剛公布的數據,世界人口老齡化的“先行者”—日本,人口老齡化高達22%。因此,上海的老齡化已經“比肩”日本。
“作為中國最早進入老齡型人口的城市,上海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目前上海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4月19日,上海市副市長周太彤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坦言。
2002年,聯合國將老齡人口的標準提高到65歲,根據這一界定所做的人口學標準,65歲以上人口占人口總數7%以上為老齡社會。而上海早在1979年,65歲以上的老人已占7.2%,成為中國最早步入老齡社會的城市。
與此同時,上海連續10年人口負增長,這使上海地區的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劇。
市中心“老”于新建設城區
上海市老齡委是上海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直屬單位,對上海老齡事業發展的方針、政策、規劃和老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提出建議,據該部門提供給《中國經濟周刊》的最新資料看,上海市老人的年齡段分布呈“金字塔”結構。
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3.67萬人,占總人口14.97%;7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51.33萬人,占總人口11.13%;7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89.00萬人,占總人口6.54%;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43.77萬人,占總人口3.22%,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6.43%;百歲以上老人共計600位,比上年增加52位,其中男性132位,女性468位。
《中國經濟周刊》同時從上海老齡委了解到,上海市中心城區的人口老齡化程度仍高于新建城區和郊縣,2005年末,上海市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三個區縣分別是靜安區(22.89%)、盧灣區(22.43%)、崇明縣(21.57%)。不過,新建城區和郊縣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增幅最大,排在首位的是奉賢區(+0.78個百分點)、金山區(+0.61個百分點)和崇明縣(+0.51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上海市市中心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郊縣。2005年末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最高的三個區分別是黃浦區(21.77%)、靜安區(21.40%)和盧灣區(21.36%)。全市有18個區縣老年人口高齡化都比上年有所提高,增幅最大的前3個區縣分別是黃浦區(+1.30個百分點)、閘北區(+1.24個百分點)和盧灣區(+1.21個百分點)。
老年生活狀況:郊區不如城區
從老年人生活狀況看,市區與郊區差別較大。因為市區老年相對密集,生活條件也相對成熟,而郊區盡管在老齡化比例方面小于市區,但是,生活質量堪憂。
《中國經濟周刊》對此作的一份實地調查,充分顯示了城區與郊區的老年生活差距。
3月17日,記者在上海郊區嘉定區(原嘉定縣)采訪,74歲的季先生向《中國經濟周刊》公布了他的家庭年收入。
季先生和他70歲的妻子李阿婆已經雙雙退休,2005年,季先生的退休工資共計19510元,李阿婆退休工資和兼職收入有26900元,稿費和利息2110元,其他投資收入1200元,因此,他的家庭年收入共計61684元。
上海2005年職工月平均工資為26820元,3口之家人均收入9075元。季先生家人均收入30842元,已超過上海人均收入2.5倍,步入小康水平。
而《中國經濟周刊》在浦東開發區的調查結構與此相差懸殊。3月21日,記者在浦東開發區機場鎮望三村黨支部和村老齡支部的支持和幫助下,對該村70歲以上老年人的現狀作了一次調查。
調查采用問卷調查、進入被調查對象家庭訪談、座談等方法。這次發出調查問卷100份,收回97份。其中純農戶59人,占60.8%。在97人中,偶居的35人,獨居的25人,二代同堂的1人,三代同堂的23人,四代同堂的13人。其中80-89歲的38人,占總人數97人的39.1%,90-99歲的5人,占總人數97人數5。1%。
從全年經濟收支狀況來看,略有結余的15人,基本持平的16人,略有不足的22人,不填報的44人。
調查顯示,養老保障覆蓋面達到100%。在97位老年人中,農保59人占60.8%;社保25人,占25.8%;征田勞保12人,占12.4%;鎮保1人,占1%。參加合作醫療的59人,占60.8%;參加社保的38人,占39.2%。
農保的老年人從2005年7月起月養老金為每月190元,仍處在低保水平。有8人得到了社會的救濟及醫療幫困,還有22人因年老體弱、求醫問藥、人情世故等原因而入不敷出,有不同程度的生存困難,僅有10人得到了晚輩在經濟上的幫助。
據介紹,近幾年,望三村的經濟發展步伐很快,對農村老年人的關愛也擺到了黨支部的議事日程,該村黨支部從2002年起為堅持為高齡老人送生日蛋糕,又在春節、老人節、高溫季節給純農戶老人送慰問金等。
上海隱伏老齡化的危機
人口老齡化使上海面臨空前壓力,未富先老,養老體系尚未成熟,使上海這個經濟發達的城市遭遇尷尬。
老人“滿意度”下降
人口老齡化對養老模式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對社會的消費需求甚至生產結構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據上海市民政局向《中國經濟周刊》提供的調查資料顯示,在經濟狀況與養老保障方面,被調查的上海市城鄉老年人中96.9%的享受養老金或養老補貼,2005年的平均收入均比2003年調查有所增加;而2005年上半年,城鎮老人的平均個人收入為1068.0元/月,比2003年的調查結果增加53.1元/月;而農村老人在2004年的平均個人純收入為452.8元/月,比2003年的調查結果增加149.0元/月。
上海全市養老金普及率很高,96.9%的老人享受各類養老金(或養老補貼)。其中,90.3%的老人以養老金(或養老補貼)為主要收入來源。而在享受養老金(或養老補貼)的數字上仍然存在“城鄉差別”:城鎮老人的平均養老金(或養老補貼)收入為970.7元/月,農村老人的平均養老金(或養老補貼)收入為266.7元/月。
據介紹,在醫療保障方面:被調查老人中94.6%的城鎮老人享受各類醫療保險待遇,92.6%的農村老人享受各類醫療保險待遇;79.5%的城鎮老人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待遇,74.9%的農村老人享受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待遇;8.2%的城鎮老人和8.4%的農村老人享受小城鎮醫療保險待遇;6.6%的城鎮老人和9.3%的農村居民享受征地醫保待遇;只有2.3%的城鎮老人和1.8%的農村老人在醫療上完全自費。
調查資料還顯示,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自我評價方面,被調查老年人中94.8%的老年人生活能自理,3.8%的老人認為部分能自理,1.4% 的老人認為完全不能自理。與2003年的調查結果相比,能自理的比例上升了1.5個百分點,不能自理的比例下降了1.1個百分點。
華東師大人口研究所教授、上海市老年學學會副會長桂世勛認為:盡管上海市老年人的各方面生活質量都提高了,但老人對整體生活狀況的滿意度卻下降了。
他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老人對整體生活狀況表示不滿,是因為他們作比較的參照系發生了變化。雖然現在退休養老金比以前有所提高,但在職職工以及臨退休的人員收入增長的幅度卻更大,退休人員工資增長幅度低于在職人員增長的幅度,因此老人在和現今的年輕人及臨退休的人員對比之下滿意度降低了。”
“兩高一冠”慢性病隱患
仍然利用問卷的方式,《中國經濟周刊》3月底在南匯調查了解到,多數老年人知足常樂、安度晚年。以家用電器及飲用水為例,一件沒有的有9人,占被訪人數的9%,有一二件的41人,占42.3%,飲用井水的56人,占57.70%。
很多老人因為防病治病的需求,生活簡樸。如曾榮獲四次勞模稱號的退休老工人盛錫淵,老夫妻倆每月養老金700多元,平時撿柴禾、割蘆葦在柴灶上燒水煮飯,平時靠捉小魚蝦來改善生活,經常是為了買到價格相對便宜的東西寧可多走一些路,通過各種方法節約每一個銅板,至今家里僅有一臺14寸黑白電視機和一臺電風扇,飲用的是井水。像盛錫淵這樣的老年人不在少數。
另據調查,上海市郊區老人,“兩高一冠”慢性病較突出。《中國經濟周刊》在南匯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健康老年人24人,占24.7%,亞健康老年人15人,占15.4%。在飲食起居方面,有72位老年人日常生活能自理,占74.2%。慢性病老年人58人,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患者比較多。
機場鎮衛生院預防保健科吳惠翠醫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機場鎮高血壓患者(44人)居各種疾病之首,除家族遺傳影響外,這與近幾年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膳食結構不合理,高脂肪飲食,缺少運動(鍛煉),以及吸煙、飲酒等不良習慣有關。有的是重病號、老病號,生活不能自理,面對醫療費、藥費的攀升,負擔過重。
該鎮一隊純農戶喬林昌夫妻,年過80,居住在低矮破舊的平房,因長期患高血壓、腦梗栓、糖尿病等慢性病,尤其是妻子摔傷后生活不能自理。現在兩老是“藥罐子”,“拄拐棍”維持日常生活。每月僅藥費開支就300多元,而身邊子女自身經濟比較窘迫,使老人望而興嘆,僅去年透支就在4000元左右,經濟十分困難。
記者采訪了解,這一情況盡管的到當地政府部門的幫助,但是,畢竟杯水車薪,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養老機構“兩少一高”門檻高
《中國經濟周刊》在機場鎮望三村的調查中了解到,該村的老年人口比重也較高: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358人,占全村總人口1889人的18.9%。其中70-79歲的123人,80-89歲的67人,90-99歲的7人。
不過,該村的老年“四有”狀況較好。在被訪的97人中,在老有所學方面:學習科學文化、書報,8人;學習技能,1人;收看收聽電廣播,56人。老有所為方面:種田,14人;做家務,58人;發揮余熱,1人。老有所樂:參加健身活動,7人;參加棋牌活動,10人;參加其他活動,12人。老有所養:有保障,18人;基本有保障,21人;欠保障,12人;無保障,7人。
“老年之家”形式的養老院已經成為很多老年人期待的一種生活方式。
望三村有一個“星光老年之家”,其面積有近200平方米,從2002年以來,領導重視,有專人負責,管理有序,老年活動豐富多彩,多次舉辦健康講座,每天有30多人參加棋牌、健身等活動,尤其是每月一次的“業余滬劇大家唱”活動,深受老年人的贊譽和眾多愛好者的積極參與。
不過,農村老年人的“四有”活動還受到城鄉差別、公共資源配制以及傳統文化等因素的制約,所以,老年人平時收看(聽)廣播、電視,或做家務占多數,參與活動比較單一,農村老年“四有”還需開拓。
而養老院的收費價格高也制約了一批老年人的選擇。《中國經濟周刊》調查了解,上海浦東新區社會福利院養老設施較優,每個床位月費用達1000-1500元,而機場鎮第二敬老院每床月費用也在480-880元。
養老機構少、養老床位少、費用高,即“兩少一高”使上海市農保(低保)的老人望而卻步。如在望三村,盡管“老年之家”的養老生活讓很多當地老人向往,但因為個人收入與入住價格的差距,居家養老仍然是當地一些老人的首選。
對望三村97位老年人的調查顯示,他們對養老方式的選擇依次是:居家養老有62人(靠子女57人,雇請保姆5人),占63.9%,其次是敬老院、社會福利院和其他。
老齡化的市場價值
人口老齡化在對社會經濟提出挑戰的同時,也提供著商業機會。解決老齡化的途徑是多方面的,政府主導、民間資本乃至外資,都將是可以利用的方式。
“銀發經濟”驅動民間資本
上海比全國提前1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并且老齡化水平越來越高的趨勢在短期內不會改變。在未來25年內,目前35歲到60歲年齡段的人將逐步進入老年人口階段,這個龐大的人口群體(2005年為609.35萬人)將極大地提高上海市老齡人口比重。因此,在未來一段較長時間內,充分重視因為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成為無法回避的現實話題。
作為中國經濟中心之一的上海,因社會老齡化而引發的相關影響更為突出和重要,這一問題已經引起多方面關注;同時上海的做法和對策,可以為后來者提供可以效仿的經驗和模版。如繼1979年上海跨入老年化門檻之后,2002年西安入闈,預計到2012年,寧夏也將加入這一行列。
上海市人口委主任謝玲麗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上海市呈現人口的老齡化和家庭的小型化。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18.9%,而家庭平均只有2.6人,這就使家庭成員養老成為今后的大問題。
據統計,上海市贍養系數(指老年人口與就業人口的比值)正在不斷升高,目前上海60歲以上老人占到15-59歲勞動力人口的贍養系數已高達20.6%,也就是說,目前5個勞動力人口撫養一個老人,到2025年,這一比值將達58.5%,2050年高達90.1%,也就是接近于1個勞動力人口撫養一個老人。
此前,上海市統計局對上海1000位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上海有超過40%的老年人處于“空巢狀態”,1/6的老人因為生活難以自理或缺乏家人的照料而想住敬老院。“未富先老”,日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無疑會影響其經濟建設的步伐。
但人口老齡化對經濟提出挑戰的同時,也提供著商業機會。這就是所謂的“銀發經濟”。
1990年上海開辦了首家職工公寓——浦東老年公寓。2003年10月23日,李嘉誠捐資2810萬元興建的上海金山眾仁老年護理院落成,這是李嘉誠在內地捐資興建的第一所老人護理院,他還計劃繼續在內地投資建造類似的老人護理院。
4月19日,以教育產業起步的上海建橋集團,第一個老齡社區——親和源已完成前期籌劃,進入施工階段,預計將于明年重陽節交付使用。親和源是建橋集團和康橋鎮政府聯合投資的項目,已得到政府、社會各個方面的全力支持。
有專家指出,解決老齡化的途徑是多方面的,政府主導、民間資本乃至外資,都將是可以利用的方式。
上海:
一個解決老齡化的示范模本
上海已經沖到現代化前沿,而老齡化已經先于現代化。
椐上海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上海市政府將老齡事業納入到“十一五”全市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框架之中。在區縣分別建立了由30余個委員單位或方面組成的老齡工作委員會,以加強統籌協調。全市街(鎮)居(村)委會都建立了老齡工作組織,有近80個街道建立了老年協會。
但是,有專家分析,發達國家是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下進入老齡社會的,屬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上海離現代化還有一段路程,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的,屬于“未富先老”。
發達國家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萬美元以上,而中國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剛剛超過一千美元,仍屬于中等偏低收入國家行列,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還比較薄弱。
還有更嚴峻的事實,中國農村老齡問題的壓力更大。截至2005年底,農村老年人口為8557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65.82%。同時,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目前還處在試點階段,農民的養老、醫療都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農村的養老、醫療等方面的壓力相對城鎮將更加突出,西部和貧困地區尤為嚴峻。
因此,有專家指出,如果上海的社會老齡化問題解決不好,全國則可能都很難;上海老齡化問題的解決實踐和探索,可以為全國解決這一問題提供有價值的示范模本。
(配文)
日本社會的今天,應該給中國經濟發展的明天敲響警鐘: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并非在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后才會產生。當日本還處于老齡化“潛伏期”的時候,就已遇到了相當棘手的經濟難題。為從根本上緩解老齡化問題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壓力,應對社會老齡化“宜早不宜晚”。
法定退休年齡可上浮5歲
-----應對老齡化社會的5個建議
★文/政協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委員 任浩
上海經濟的迅速發展掩蓋了人口老齡化問題。雖然在隱性到顯化過程中,逐漸得到市政府的重視,但與面臨的嚴峻前景相比,這些努力還遠遠不夠。
如早在2003年12月,上海市人大審議通過了《上海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于2004年4月15日后執行,這是一個地方性法規,調整了人口與婚育政策,規定11種情形可再生育;取消“允許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夫妻應當有四年生育間隔”的規定,并增加人口出生預報制度。這對上海人口控制和緩解非常有利。又如在上海市政府公布的2004年要解決10件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事中,改善老年教育條件,興辦10所、完善80所老年學校;新增養老床位2500張;為2萬名生活難以自理的困難老人提供就近上門照料服務等赫然在列。
但與此同時,現實變得更為嚴峻。2005年5月,市政協十屆十七次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關于適應老齡化社會趨勢,促進本市養老事業發展的若干建議”的提案。提案指出了上海目前人口老齡化趨勢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上海老年人群的主要特點是: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程度高且發展速度快;“未富先老”,老年人尤其是退休早、高齡老人社會保障水平相對較低;日常需照顧、護理的老人多;老人文化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長;無子女或與子女分開居住的“純老人”數量不斷增加。
目前上海有政府和社會辦的養老機構及居家養老等模式,但存在著如下問題:一是養老機構總量不足。2004年,上海養老床位數量占老年人口的1.6%,比2003年增加0.1個百分點,而同期老年人口增長率為0.3%,養老床位增長滯后于人口增長;二是養老機構結構不平衡。郊區養老機構由于交通和醫療不便,雖然收費低,但老年人入住率不高,市中心不少養老機構條件并不好,但受到周邊老人的歡迎;三是居家養老質量無保障。居家養老服務中,服務人員較少,素質不高,隊伍不穩定;許多服務項目不健全,在為老人提供用餐、護理、就醫等服務方面與老年人要求差距較大。
解決養老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刻不容緩。為此,筆者建議:
一是將養老保障事業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以家庭服務保障為基礎,社區照顧為依托,機構供養為補充”的養老保障模式,并以此作為地方政府業績的考核內容;
二是完善政府對養老福利事業的財政投入機制。對不同形式的養老機構給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財政補貼,還可發行養老保障債券,增加福利彩票收益中用于養老事業的比例等。對生活在貧困線邊緣的老人,要根據本地區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經濟發展水平確定社會保障標準,完善老年人的救災救濟和緊急救助機制,對發生特殊情況的老人及時給予救助;
三是鼓勵發展社會養老產業。上海老年產業發展與上海老齡化社會的現狀不相適應,也與上海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不相適應。因此,應對社會化的養老機構在用地、貸款和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四是加強養老設施建設的執法力度。按照上海市建委頒布的《上海城市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設置標準》的規定,開發居住區必需同時建設一定面積的養老機構和老年服務設施。但這一規定在實際操作中往往落實不夠,需加強相關法規的監督執行。
五是適當考慮逐步延長法定退休年齡。據了解,我國現行的法定退休年齡是50年代制定的。目前男的是60歲,女的是55歲,如果將退休年齡上浮5歲,將使上海市養老壓力大大緩解,但是,這將進一步加大就業壓力。
(配文)
地球越來越老
★《中國經濟周刊》實習記者 郭惠/綜合編譯
2050年,世界有多老?
聯合國的統計預測表示,到2050年,全世界60歲以上的老人數量將占總人口的21%,而在2002年,這一數字僅為10%。
預計到2050年,世界經濟發達地區的老人總數將由目前的2.36億人增加到3.95億人,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將由目前的20%增加到33%。在發達國家中,日本的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1990年日本的老齡人口比例為12.1%,美國為12.4%,德國、法國和英國分別為15.0%、14.0%和15.7%;到2020年,日本的老齡人口預計將進一步上升為25.5%,而屆時美國預計只有16.1%,德國預計為20.9%,法國預計為19.7%,英國則為18.0%;從1990年到2020年的30年間,日本的老齡人口將增加13.4%,而美國、德國、法國和英國分別為3.6%、5.9%、5.7%和2.3%。日本的老齡人口增加速度不僅遙遙領先于其他發達國家,也超過了其本國前30年增加速度的1倍以上。
繼發達國家人口普遍老齡化之后,發展中國家老年人口正在大量增長,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老年人比例將從目前的8%增加到2050年的19%,且人口年齡結構轉變的速度大大快于發達國家。目前,全球62%的老年人居住在發展中國家,到2025年發展中國家的老年人將超過全球老年人口的70%。
右邊這個圖表就很能說明問題:在1950年,發達國家的超過80歲的人口占世界此類人口比例的60%,預計到2025年,這一比例降為45%左右,而到了2050年,將只有30%左右。
盡管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各個洲之間存在差異,全球老齡化還是表現出一些共同特點:
首先,從數量上來看,每10個人中有1個是60歲以上;到了2050年,每5個人中將會有1個人年齡超過60歲;而到了2150年,將會有1/3的人超過60歲。
其次,從老齡人口自身的結構上看,老齡人口自身的老齡化日趨突出。
第三,從性別比例上看,大多數的(55%)老年人是女性,而在高齡老人中,65%是女性。
第四,老齡化地區差異巨大;在歐洲,有五分之一的人超過60歲,而在非洲,這個比例僅為1/12。
第五,老年人口比例的持續增加。
第六,發展中國家面臨嚴峻挑戰。
最后,老年人口撫養率的提高漸漸成為社會問題;在2000年到2050年,老年人口撫養率在一些發達國家將會翻倍,在欠發達地區將會增加兩倍。由于老年人口撫養率增長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將成為一個研究和公眾關注的領域。
亞太地區面臨越來越嚴峻的
老齡化問題
對亞太地區來說,未來50年內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將日趨嚴重。在2005年4月25日公布的一份題為《2005年亞太社會經濟形勢概覽》的報告指出,截至2000年,亞太地區60歲以上的人口占當地人口總數的9.4%。未來50年內,這一比例將增長到23.5%。報告預測,到2050年,亞太地區將有12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全球老齡人口的63%。
聯合國亞太經社會執行秘書金學洙說,到2050年,日本、中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4個國家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都會有明顯增長,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分別為42%,29.9%,22.3%和20.6%。此外,高齡人口也將大幅增長,預計到2050年,全球61.5%的80歲以上老人都將生活在亞太地區。
在日本,社會老齡化現象已經十分突出。目前,超過65歲的老年人占日本人口比例為20%,而且預計2014年前會攀升至25%。
2005年5月,日本《朝日新聞》,就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叫《二百年以后,日本會不會消亡?》用這樣的標題,無非就是提醒人民要注意,日本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
老齡化問題的凸顯,使得各國政府已經不得不正視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中國是老年人大國,應該在社會保障體制、退休制度、社會福利設施方面應該做出調整以適應人口老齡化。有人把日本九十年代的經濟低迷歸因于老齡化的影響,而我國是“未富先老”,相關制度的調整已經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