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雜志:天價醫療費事件之后 反思ICU困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7日 13:48 《財經》雜志 | |||||||||
在近來已曝光的不同醫院的數起“天價醫藥費”糾紛中,盡管患者病情不相一致,但都屬于極難治愈的危重患者,且都經歷了長期的ICU治療。ICU——這種搶救重癥病人的特殊科室——最為稀缺也最為昂貴的醫療資源,大規模用于終末期病人是否合理?由此引發的醫患糾紛,在暴露國內醫院普遍的體制性問題的同時,還有哪些更深層次教訓? 5月1日出版的《財經》雜志發表“ICU困境”一文指出,如何科學、有效地使用ICU,
一位專家告訴《財經》,目前國外制訂了一系列針對危重病人的評分系統,根據醫生對病人的危重程度評分,決定病人是否合適進入ICU。但在現階段的中國,情況則復雜得多。ICU病人的收治往往難以根據正常原則進行,其中病人的經濟負擔能力往往成為判斷標準之一。 除了經濟實力相當可觀的病人,中國的ICU病房里另有一類長期入駐者——高級離退休干部。這類人群的醫療費用由各級政府的財政完全承擔,往往成為大城市ICU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專家認為,這一類憑借制度安排對ICU資源的占用,亦暴露出中國醫療體系內一個嚴重結構性缺陷——對慢性病和急性病未能區分診治。 從效用角度來看,ICU救治效果最顯著的,通常是那些嚴重的急性病例。而慢性病患者多為老年人,其醫治特性與急性病相反,一次性費用低,但治療時間長。在國外,老年慢性病常通過家庭病房、社區醫療或護理院等途徑予以關照——而這些亟需的、能夠緩解公共衛生體系緊張狀況的渠道,在中國卻處于基本缺失的狀態。 《財經》的報道指出,不恰當使用ICU的直接后果,就是影響稀缺資源的有效利用。而數起“天價事件”的出現又在提醒人們,醫院不合理使用ICU,病人家屬非理性要求占用ICU,還會引致醫患矛盾的激化。而除了成本高昂,ICU特殊的治療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醫院原本就脆弱的計費方式更趨混亂。 最近,衛生部對幾起“天價醫療費”事件做了調查處理,反映了其整頓“亂收費”的決心。但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以撤換等行政手段處理此類事件,既不能在制度改革意義上收治本之效,也未觸及幾起事件的起因——ICU資源分配問題。 不只一位醫學界權威人士對《財經》表示,像哈爾濱“天價醫藥費”事件中死者翁文輝那樣的病況,正是屬于不該收入ICU的病人——真正符合病人及其家屬利益、也符合醫療原則的措施,應該是降低所有治療標準,予以維持性治療。 作為這種觀念的邏輯延伸,另一個更為激進的呼聲是“拒絕搶救!庇懈杏谥袊t療資源被大量不公平使用的現實,一些社會活動人士發起了“拒絕搶救”宣言,主張人們預先對彌留時是否需要重癥救護予以表態。但具體到實施,“拒絕搶救宣言”卻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挑戰。 詳細閱讀:ICU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