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央行上調人民幣貸款利率 > 正文
 

銀行靜觀央行加息下一步 地產金融成眾矢之的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7日 12:36 中國經營報

  作者:楊筱,巫燕玲 來源:中國經營報

  市場預期已久的緊縮政策終于出臺。

  “五一”長假前,央行突然宣布加息:自4月28日起,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檔次貸款利率也相應調整。這是自2004年10月
份加息以來,央行首次提高貸款基準利率。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汪利娜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比較快,貨幣供應超出原定目標,因此,央行此次調整貸款利率是給市場一個信號,表示貨幣供應將適當縮緊。而銀行業人士認為,此次加息更多是央行向商業銀行發出的信貸緊縮警示。視銀行信貸發放調整效果,央行有可能采取下一步動作。

  地產金融成眾矢之的

  由于此次加息是在全國房價高漲的情況下出臺,因此被解讀為針對房地產的調控。但眾多業內人士認為,加息對房地產業的心理影響大于實際影響。

  某國有銀行廣東省分行房貸部負責人認為,加息對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成本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以目前房價上漲勢頭,0.27%的利息成本增長很容易覆蓋,開發商可以輕易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他表示,對于銀行來說,央行此次加息更主要是一個信號——“注意地產金融風險”。他表示,其所在商業銀行總行每年對各分行房地產貸款有一個總量控制,加息前對于房產開發貸款已經有風險警示,而他們也有意識地進行了房產貸款的風險分散。例如針對目前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價格上漲勢頭,他們已經有意識地控制信貸投放,即使對大的房地產開發商,也很謹慎地根據項目進行選擇。同時,開始對二三線城市項目進行支持,以分散風險。他判斷,目前有些城市房價上漲異常,銀行房地產金融風險已經相當高。

  不過,對于房地產投資過熱的觀點,汪利娜表示質疑。她認為,2004年我國房地產投資率增長了30%,而2005投資率同比下降了7個百分點。但在房地產投資率縮減的同時,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率并沒有下降。因此,房地產投資并不是固定資產投資過熱的主要原因。而對房地產投資的過度限制,將影響房地產開工率,從而使住宅供應受限,促使房地產價格愈加走高。

  小企業負擔加重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今年第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是央行最終決定加息的主要原因。今年前3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6萬億元,同比多增5193億元,占到了全年貸款目標的50%以上。

  上兩個月的貸款數據增長,有一部分來自去年開始各商業銀行力推的小企業貸款。 汪認為,貸款利率的上調,對于中小企業影響是負面的。由于我國的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有限,在目前石油價格不斷攀升、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央行上調貸款利率將使中小企業負債率更高,處境更加艱難。

  但上述銀行業人士認為,雖然貸款企業利息負擔加重了,但是對銀行的小企業貸款發放不會有太大影響,主要原因是中小企業對于利率敏感性并不強。在他們之前發放的小企業貸款中,很多已經執行了上浮利率。他表示,對于小企業貸款,由于單筆貸款資金量不大,風險也可以覆蓋,所以除了那些過熱行業外,此次信貸調整不會使商業銀行進行特殊控制。

  加息下一步?

  “隨后的信貸投放肯定將有所放緩。小幅加息就是給銀行一個信號,讓銀行做自行調整。”另一國有銀行公司業務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他認為,現在值得關注的是,下一步會否如上次

宏觀調控那樣出臺行政性措施。不過他也表示,即使相關部門沒有進一步具體措施,各商業銀行總行也會對各分支機構進行窗口指導。例如對于發改委最近發布的過剩行業警示,他們的貸款已經基本停止。

  可為此作注腳的是,在加息的同時,央行召集商業銀行進行“窗口指導” ,要求金融機構把握信貸投放進度。

  他認為,在銀行對信貸結構進行調節后,第二季度央行有可能視情況采取下一步行動——如果第二季度貸款仍保持異常增長,可能還會出臺進一步調控措施:例如有可能上調存款

準備金率,進一步收縮商業銀行流動性,從而壓縮信貸規模。至于央行會否在票據市場進行更多操作,他認為,5月是很多央票到期時段,到時可見分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承惠也表示,央行此次動作比較溫和,貸款利率上浮比較少。如果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升溫,央行可能會采取更加有效手段,包括繼續上調利率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等。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37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